张波
(普洱市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云南 西盟 665700)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我国的语言又是博大精深的,因此,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且在互联网这一大环境中被人们广泛使用。网络语言有着生动形象、简明扼要的特性,而且有的网络用语充满了幽默感,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广泛使用。当前我国融媒体发展势头迅猛,记者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也开始使用网络语言。但是,记者编辑在使用网络语言的时候,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随着全新的各类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壮大,逐渐改变了媒体的运营模式和编采理念。当前阶段,我国许多媒体已经从过去的单一介质逐渐转型升级为能够容纳多种媒体介质的新媒体模式,随着这种变化的不断深入和延展,融媒体时代也正式到来。融媒体是一种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媒介载体,通过技术整合和创新改进,将电视、报纸、广播等既存有共同之处又存在互补之处的不同媒体有效整合,最终全面实现互通、互融的一种全新媒体形式。融媒体不仅具有电视、报纸以及广播等传统主流媒体的诸多优势,而且还能够全面实现对这些不同类别媒体间的综合、改进和创新,具有先进的理念和策略。如今,网络技术不断进步,使网络语言的数量以及使用频率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网络语言凭借其生动简明并且流行性极强的特点被人们广泛关注和使用。针对当前阶段的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编辑记者在日常采编工作中逐渐开始应用和选取一些较为流行并且传播度高的网络语言。虽然网络语言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和一定话题性、流行性,但在使用和甄别的过程中,编辑记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以及整合能力,才可以正确、规范地在媒体工作中合理使用好这种新式语言。
网络时代下,网络语言备受人们追捧,因此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为了能够迎合社会大众个性化需求,编辑记者在新闻报道或评论中也渐渐尝试使用网络语言,如一些比较流行的网络热词。然而,有的编辑记者不规范使用网络语言,词不达意的现象比较常见,导致评论或报道质量越来越差;有的编辑记者采用不文明的词语,导致网络语言在传播中更加低俗化,不仅影响媒体积极、正面的形象,而且影响社会大众价值观。《人民日报》曾对网络低俗负面语言进行了罗列,严厉要求各网站及媒体工作人员不得使用与传播。这一篇报道表明了网络语言低俗化取向比较严重,也反映了官方媒体处理“网俗”问题的坚决态度。我国记者协会主任曾指出:“传统媒体或新媒体不仅要坚决抵制低俗网络语言,还应在规范网络语言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大众创设一个优质的语言环境。相关监管部门应切实发挥自身效能,做到自律的同时,也切实履行他律职责。”从长远角度分析,应制定评价低俗网络词语的标准,并制定相对应的底线。因此,网络语言是一把双刃剑,编辑记者应持有辩证的态度,不仅要充分意识到网络语言的价值,而且还要看到不健康、不规范的一面。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不得“一棍子打死”,也不得放任自流,应严格根据网络语言发展的规律,趋利避害,积极有效引导,全方位、多层次把握网络语言,在相关语境中巧妙地利用网络语言,促使其正面效用得以最大化发挥。
编辑记者要在日常工作中提升自身修养,规范言论,编辑记者要以公正客观的态度面对编辑工作,并摆明立场和认清当前局势。不在媒体、网络随意发表言论及看法,以免影响到受众的舆论导向和对事件的看法,导致受众失去对于当前事件的正确认识和判断,进而引发网络暴力。网络语言的幽默特性增添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使得报道的内容更为贴合大众的日常用语习惯,受众在阅读时更有亲切感、认同感。但网络语言使用不当极易引起网络暴力,编辑记者在使用时要不断提升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言论,树立行业榜样,规范网络时代的言语使用规则,正确引导舆论的导向,受众对于事情发展的判断。编辑记者要加强对于网络用语的筛选,事件的发展源头要进行跟进,在网络暴力爆发时对事件进行分析,必要情况下可以咨询律师及专业人士,并利用舆论对事件进行矛盾调解,在调停网络暴力的同时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三观。专家也就编辑记者的工作职责明确了网络语言的应用标准,为保证编辑记者从业人员能够保证遵守道德底线,主动营造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为加强编辑记者提升道德品质,规范自身言论,对于使用不文明文字进行报道,相关的报纸刊载了相关文章,并将不文明的网络用语列入负面影响的列表中,杜绝低俗语言在报道中的出现。编辑记者在使用时要不断提升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言论,运用好网络用语。发挥新闻报道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保证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做好网络管理运营,明确网络语言使用规范,从而提高编辑记者的工作效率。
网络语言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并且能够被无数人使用,是因为网络用语自身具备形象化、诙谐化、简练化、流传性强等显著优势不仅如此,一些网络语言能够“长盛不衰”,其原因就是此类网络用语创新性强,而且富有正能量。当然,记者编辑也需要对网络用语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正确的理解以及认知。有一部分网络用语表述和含义都是不清晰的,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此类网络用语,必然会影响正常的交流活动,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如果在教育期刊中使用此类网络用语,也必然会导致原本的文字含义被歪曲,无法确保期刊内容的真实性。除此之外,有的记者编辑为了吸引读者,经常会在编写期刊内容的过程中,使用刚刚兴起、且内涵和性质还未定性的网络语言,但是有的网络语言在经过一定时间之后,自身的性质以及含义会发生改变,导致教育期刊的内容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出现内容偏差,导致信息失真情况出现。所以,记者编辑必须要了解到,网络语言的变化走向,是无法被人为预测和避免的,因此,记者编辑必须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当下网络语言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工作中尽量选择已经发展成熟、不会再发生含义变化的网络语言。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教育期刊内容的真实性,更能够保证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1.特定时期的网络语言具有特定的含义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网络语言的含义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衍生出其他含义,甚至在某段特殊时间和社会事件、娱乐事件关联起来,呈现出新的意义(主要指消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编辑记者如果沿用其最初的含义,显然就会与网络、与社会、与时代脱节。因此,编辑记者在使用具体的网络语言前,要进行网络检索,判断其含义是否发生了变化,确保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2.网络语言具有时效性
网络语言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旦超出某一时间范围,就有可能变成过时的“梗”,不仅不能在新闻报道中发挥作用,而且会弱化编辑记者想要表达和传播的含义。如曾经流行一时的网络语言,后来渐渐淡出了网友的视线,各种新媒体、自媒体也不会使用这样的语言,取而代之的则是新的网络语言。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语言使用频率提高,也改变了大众的用语习惯。编辑记者是融媒体时代下的主力军,只有用严谨的态度看待网络语言,将网络语言的特性与新闻报道的严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保证报道的时效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