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曼婷 陈轩尔 林映慧 李潘桂榕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碣石麦秆画,是广东陆丰民间纯手工艺技术绘画作品,其一幅作品的完成一般需要经过泡割刮等多道工序,利用麦草表面天然光泽,染上各种颜料,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用木板、厚纸板裱上黑豹绸布做底并绘上草图,麦草粘上乳胶并用各种刀具剪贴在底板上。这样制作而成的麦秆画,十分精美且栩栩如生,该手工技艺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在上世纪50 年代,麦秆画从艺人员创作出大批新作品,为探索、挖掘麦秆画艺术的创新,以及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陆丰市碣石麦秆画传承方面,根据调查,目前碣石镇当地仍还在制作麦秆画的家庭不超过5 户,其中多数碣石麦秆画制作工艺者的年龄在七十岁以上,并且这些高龄工艺者都面临着手艺无继承人的情况。因此碣石麦秆画在传承上面临着制作手工者老龄化、后继无人的现象。
在陆丰市碣石麦秆画发展方面,碣石麦秆画虽然作为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当地并没有受到相关的保护,走访发现,当地许多年轻人对于碣石麦秆画并不熟知,甚至表示从未听闻过,只有老一辈人才表示知晓麦秆画。除了当地的宣传保护措施不当之外,麦秆画复杂制作工序以及纯手工的精巧制作使得麦秆画的制作完成周期较长,无法成为流水生产化的工艺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麦秆画在市场的竞争力,制约着麦秆画的发展。因此碣石麦秆画在发展上存在当地宣传和保护意识不健全、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的现象。
非遗传承人是传承传播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决定着非遗发展的方向与前进道路。经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陆丰市碣石麦秆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传承人年纪偏大,后继无人以及青黄不接的现象。一方面,由于麦秆画的学艺周期长,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低于成本,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且未来成效难以预测。另一方面,大多数年轻人缺乏对非遗文化的了解,认为这是一项过时的传统文化,不愿意进入该行业。最后,由于人员流动的自由性,多数年轻人热衷选择前往家乡以外的城市发展,不愿加入麦秆画的传承与制作中。
碣石麦秆画传承与发展缺乏创新,具体表现在创作理念缺乏创新以及传承方式缺乏创新。
第一点,创作理念缺乏创新。文化的传承需要始终围绕着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在题材样式上不断拓展,在文化内涵上不断挖掘,在制作理念上不断创新,才能吸引公众走近传统文化,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线上以及线下对麦秆画技艺传承人的采访以及对广东陆丰碣石麦秆画的了解,发现大部分现存麦秆画的创作理念较为传统,例如在表现载体的选择上,均以纸张作为创作载体进行装饰作画,题材创作内容也都是自然山水花木以及常见的动物,很少对其内容或者创作载体作出新的突破。因此可见,碣石麦秆画创作缺乏一定程度的创新。
第二点,传承方式缺乏创新。文化的传承,不仅仅需要传统的面对面传授的传承理念,也需要利用大数据的方法进行传授让更多接触不到该项文化的人得到更多了解并愿意去学习它。目前关于碣石麦秆画的传承方法,主要是以线下面对面教学传承为主,同时能够获得技艺传承的受众范围较小,一般都是本身认识麦秆画以及认识传承人的人才能有机会学到技艺,其他人并没有足够渠道去了解该项传统技艺。由此可以看出,碣石麦秆画的传承方式缺乏创新。
一直以来,碣石麦秆画在当地一直作为装饰画作来销售,而制作者也一直以装饰画的用途来创作,这导致在题材上一般以花草、鱼鸟等寓意图形来制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审美的变化,现在许多家庭在装饰上的需求不同迥异,在装饰物造型或者图案上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碣石麦秆画仍按照传统的思维去创作画作,那只会被市场所淘汰。
非遗文化的保护主要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陆丰市碣石麦秆画传承和保护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据了解,我国对于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扶持标准是每人2 万元。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微薄的经费难以维持碣石麦秆画的传承。
针对碣石麦秆画的创作内容缺乏创新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在碣石麦秆画的发展过程中,其黄金时期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段时间,碣石麦秆画跟紧时代潮流,创作出大量人物创新作品,并且参加法国、赛普路斯、比利时等多国巡回展览,作品广受国内外人士高度好评,碣石麦秆画也广为人们所知,而此后,碣石麦秆画就鲜少出现在展览当中,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由于对外接触过少,碣石麦秆画极少出现创新作品,与其他类型传统文化以及技艺融合可能性降低,借鉴其他技艺进行创新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减少,未能及时了解到外界文化信息,传承理念守旧,导致碣石麦秆画在很长一段时间未能进行一定创新来吸引更多人来了解以及支持该项技艺的传承以及发展。
针对碣石麦秆画的缺乏创新的问题,通过对碣石麦秆画工艺人的访问以及相关线上资料的查阅,发现碣石麦秆画的传承人普遍年龄为60 岁以上,并且大部分长期居于碣石当地,对于现代传媒工具使用较少,了解到的现代信息不足,对揭石麦秆画传承理念依旧停留在过去,因此在长时间的麦秆画发展历程中,揭石麦秆画的传承人更多的是采用以前的传承理念,麦秆画传承方式也一直都缺乏创新。
碣石麦秆画一幅作品的完成需要经过泡割刮等多道工序,并且完全纯手工制作,导致一般一幅作品需耗尽几个月才能完成,生产效率较低,一旦遇上大的订单,特别是恰逢节日庆典时期,比如春节或者乔迁之喜,可能会因为无法在限时实际内完成而弃单,从而出现产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数量的现象。并且在当地,目前碣石麦秆画只有少许几户人家还继续在维持制作,其生产模式主要以家庭生产为单位,以小规模市场模式进行运营,制作的产品数量在一年中极度有限。
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进行应用实践,加强对陆丰市碣石麦杆画传统手工艺的保护,首先应构建相关的指导平台,这个平台由传承人群,高校老师,政府管理人员组成,由他们来制定整体的保护方案,学习技艺的流程以及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培训。其次,要做非遗传承人的“传,帮,带”工作,通过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或者一对一的辅导,逐步培养一支基础扎实,技艺精湛的传承人。此外,可以利用当地的华侨资源,获取民间基金会的资金扶持作为培养传承人的培育资金。最后,特色化的非遗教育应与更多高校进行跨界合作,在高校中开设相关的专业和学科,制定非遗传承人的计划,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碣石麦秆画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跟紧时代的步伐,融合其他文化以及借鉴其他文化创新方法,进一步发展碣石麦秆画。如今大部分的传统技艺,都是在继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形式上的创新,首先是对麦秆画应用领域创新,例如浙江省象山县的麦秆画传承人,曾采用在青花瓷上进行麦秆画来达到更好的麦秆画呈现效果,让当地的麦秆画发展步入新的阶段。
碣石麦秆画目前在当地年轻人的眼里,是可贵又不可知,无从了解的传统手工艺,面对这种情况,碣石麦秆画的传承方式必须有一定的创新。现如今,许多工艺的传承,依赖的不仅仅是线下面对面的传授方式,线上通过视频讲解以及传授,将会给碣石麦秆画的发展传承带来更多可能性。将麦秆画的创作过程通过视频拍摄上传,线上线下联合,让更多人了解到碣石麦秆画的创作过程,增加了了碣石麦秆画的传授对象,同时也会潜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碣石麦秆画的传统文化内涵。
面对碣石麦秆画产量较少的问题,要想打开市场,就得先让碣石麦秆画的生产规模适合市场的需求,因此产品规模化、标准化是开括市场的第一步,而这要求碣石麦秆画必须与科技相结合。由于纯手工作品主要依靠制作者自身的高超手艺进行,因此流水线生产并不适合纯手工产品的生产,而通过机器进行复制则可以实现手工与机器之间的对接,比如3D 打印技术,并且机器生产可以减低制作成本,保障产品质量,利于开展规模化的生产。
其次产品进入市场后,必须要有曝光度才能吸引消费者。现今各种线上宣传平台层出不穷,并且用户量对于这些平台的黏性不断增加,因此在产品曝光度上面,可以借助线上平台进行宣传,比如短视频或者推文等形式吸引用户。当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还可以借助直播进行销售。
综上所述,陆丰碣石麦秆画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似乎不再辉煌:碣石麦秆画存在传承后继无人、传承与发展缺乏创新以及产品市场化不够的问题。本文结合陆丰市碣石镇的当地现状,探讨通过加强培养传承人、与时俱进传承碣石麦秆画、开拓市场发展碣石麦秆画等方法,来解决陆丰市碣石麦秆画在传承与发展问题。
作为年轻一代,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时,也为身边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失感到十分遗憾。我们憧憬着现代科技改变生活,也希望用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美好的生活。立于当下,希望贡献微薄之力,让碣石麦秆画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