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杰
(中共朝阳市委党校统战教研部,辽宁 朝阳 122000)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必然会因为资源的需求而进行多方的合作,这种合作发展的基础就是包容性。而所谓的包容性发展,就是人类为了克服局域性发展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融合发展的理念。从深度和广度来区分,包容性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容性发展,是全人类的融合发展,由于现代文明的助推,人类社会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包容性发展的理念下,我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融合发展的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全球范围内推进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带动全球共同发展。而狭义的包容性发展,就是目前国内所提出并践行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这一新的发展理念下,如何治理好社会基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根源。
包容性发展的基本社会含义,主要在于融合、参与和共享三个方面。社会的融合,是包容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的参与,是包容性发展可持续进行的内在动力;社会的共享,是包容性发展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
所谓的社会融合,是与社会排斥相对立的。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由于历史的因素和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我国社会各个方面的融合发展还有待完善,这也是制约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在单纯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普遍认知是“唯强者论”的,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已经掌握了主要社会权力的群体,是不可能与其他的社会阶层分享个人社会资源的,这也就是一些“重男轻女”“残疾人歧视”“老年群体边缘化”的社会缘由。再者,社会排斥最为不利的影响因素,就是会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纵观古今中外的国家发展进程,资源的分配不均,往往是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因此,想要维护社会的稳定,消除社会排斥,增加社会融合就是必须且必要的。我国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过程当中,也曾经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使国家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扶贫攻坚工作才会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只有实现了初步的社会融合,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主动性行为,都是对社会的参与。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不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只有成为了行为的主体,才能够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关于这一论点最好的佐证,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因此,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发展,就要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权利,保障社会的公平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首先就是要广开言路。人民群众拥有充分的发言权,就可以在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促进社会各方面达成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共识,共同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之中,真正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其次要提高参与的能力。社会的参与者,不仅只有自然人,社会组织也是参与的主体。提高了参与的能力,就可以使自然人和社会组织与国家的发展深度捆绑,变被动为主动,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促进国家的发展。再次有保障参与权利的制度。保障参与权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就是保障人民最低生活保障、可持续经济发展及公平的就业环境,针对此三项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就能够守住社会公平的底线。
共享是近些年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形态,共享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其实,共享理念不仅是经济成果的共享,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它包括了国家发展、人权尊严及社会安全的共享。发展、人权及安全,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国家的发展,就保障不了社会的安全,没有社会的安全,人权的实现就是泡影;而一个国家若没有人权,也无法保障社会的安全,国家就不会有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三者齐头并进,实现社会的共享,才能够保障国家和社会长足的发展。
基层稳固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加大对基层的治理,创新基层治理的方法,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国家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根本。从我国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基层治理的能力越强,社会的基础就越牢靠,因此,抓好、抓牢基层的治理,将社会治理和服务的重心向基层倾斜,是不断提升我国治理能力的关键。
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都在基层,因此,治理国家的关键就在于治理基层。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推动依靠基层力量发力,党和国家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的落实也在基层,所以,现阶段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量工作和任务都要由基层来承担。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因此,想要治理好基层,就必须以人民群众为核心,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治理的出发点,才能够把握住基层治理的关键命脉。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是党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需要,也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物质生活水平的攀升,加剧了人民群众精神追求的提升,对国家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多,例如希望能够更多的参与国家的发展和治理,更加重视社会的公平、公正,更加渴望能够充分享受到国家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日子能够越来越红火。因此,在对社会基层进行治理时,要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内心真正的诉求,时刻把握住以人为本的治理核心,将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找到精准的着力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个性化的需求,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有效的提升。
1.创新民族工作,增强共同体认识
我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在清朝时期,满、蒙、藏、回就已经和汉族形成了稳定的相互关系。随着近现代的发展,我国多民族的国家共识,也在进一步得到深化。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来说,民族融合是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基层社会的治理当中,民族关系的融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包容性发展理念的体现之一。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治理制度实行的主要是民族区域自治,此项制度不仅有利于各民族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也促进了我国的民族大团结。关于如何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各个地区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与我国几个较大的民族自治省、区不同,云南省是典型的多民族省份,整个省内民族自治州、自治县众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有着许多创新性的方法。在2020 年疫情期间,一曲生动别样的彝族普法小调在网络平台广为流传,点击率已经超过10 万,而小调的背后,则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普法工作的成就。在疫情防控期间,云南省各地将疫情防控的知识宣传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用各种山歌小调将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要点唱给群众们听,这样生动又接地气的教育形式,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尊重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习惯,在各少数民族的重要节庆节日开展相关的庆祝活动,许多接地气的民族政策,是云南省民族团结的重要法宝。
2.关爱弱势群体,推进共建共享
一个国家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决定了这个国家道德底线的高度。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兴的事物与老年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2020 年9 月,在全国上下的抗疫浪潮中,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一位老人因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而被拒上公交车;同年11 月,湖北宜昌的一位老人,因为不会使用新的支付方式,用现金缴纳医保被拒,这些新闻背后所体现出的“新老矛盾”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随后,国家针对这一矛盾出台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社会及互联网企业要重视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多种渠道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不让老年人被社会所“抛弃”。
其实,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我国出现了许多的空巢老人,这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是国家和社会需要关注的。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许多地区都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即社区的职能,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定期走访、为空巢老人住所安装智能水表等方式,密切关注着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了许多娱乐休闲方式,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发力点在基层,社会基层处理好了这一矛盾关系,对保障国计民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3.依法治理网络环境,确保人民群众的发言权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民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国家舆论的主要阵地之一。为了保障群众的正常网络生活,促进互联网的规范发展,国家也出台了关于整治互联网乱象的政策法规,确保人民群众在网络发声的同时,不被错误的言论所引导。
治理网络乱象,不是国家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而是要更好地保障更多群众发言的权益。通过互联网,人民群众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对国家发展的参与,如果网络环境污浊不堪,正确的言论得不到重视,反而是一些错误的言论形成主导,长此以往,错误的观念深入人心,势必会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在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网络大环境的健康,才能够使更多的“治国良方”被看到,也能够更好的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网络媒体,人民群众不仅可以履行自身的义务,也可以对国家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督,社会基层治理不能使网络成为“法外之地”,增强对互联网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在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社会基层的治理要着重以人为本,本着这一原则,创新的治理方式可以更加灵活的促进基层工作的开展,使社会基层能够稳定、和谐的发展,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