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健芳
(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丰州学区时村联小,河北 邢台 054500)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我们的关注。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人们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以及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和需求,对语文教学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小学语文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阅读教学。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高效的阅读训练,提高阅读的效率,打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
在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并不是非常了解的情况下,就确定一个大的阅读目标,远远超出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让学生感觉到遥不可及,不知道如何做起,从而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会上升到学科,再加上有时候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就不愿意学习语文。因此,如果教师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只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没有考虑到循序渐进的阶段性训练,忽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元化的检查监督,学生也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学效果不好,也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有较大的随机性,容易由于其他因素受到干扰。因此,如果阅读教学内容或者形式等组织的不合适,没有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就难以产生阅读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就不会专心阅读,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差,久之,就难以跟上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步调,对语文学习就会更加没有兴趣。
对于小学教师来说,缺乏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一方面是因为面对学校和教学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少,管理的难度大。还有就是部分教师本身能力的欠缺,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指导阅读教学的能力有限等等。
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要求很强的专业能力。教学的专业能力主要有组织教学、和学生交流以及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等。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然而有的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水平很高,上课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弱。也有的教师刚开始工作,不懂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巧,虽然心地善良,职业心很强,由于不会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尤其是缺少对阅读的兴趣。
有的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教育观念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由于过去陈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教学语言呆板,不幽默,教学手段不够灵活,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无法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一位合格的教师一定是知识渊博、理论丰厚、教学艺术高超,这是教师能够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时候,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首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尤其是备好教材。深刻钻研教材,在课前在心中多过几遍,把教学内容熟记于心,尤其是对于上班时间段的年轻教师,也可以在正式的讲课前进行模拟课堂训练,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着充分而深刻的的解读,教师才能做好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另外,围绕教学内容,教师还要搜集整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然后再甄别比较,选择最合适、简介有用的材料,精心设计导学案和教学方法。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对话,学生个人是对话的中心,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需要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阅读,学生自行发现并建构文本的意义,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并逐渐学会自己独立完成阅读,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被培养起来,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把学生放在主地位。
在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提出阅读要求的时候就要合理、科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通过阅读完成任务,享受到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学生就有进一步阅读下去的兴趣和阅读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出阅读要求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还要冲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否则,就是失败的问题,起不到引导阅读的目的。如果教师提出太简单的问题和要求,学生不用阅读和思考立马就能回答,学生就不愿意进行阅读。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不明白在问什么,或者明白了问题,在学生阅读好几遍之后,依然找不到答案,无法解决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循序渐进”,对一年级的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基本就是借助拼音把句子读懂,说出句子的大概意思就行,就应表扬。对二年级的学生,要求就高一些,读懂话的基础上,还要带有感情地读,能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对三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更高,要求读懂一段话或者整篇文章,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总之,随着为学生年级的增高,对学生的要求也要越来越高,另外还要注意不同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并帮助、督促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使之尽快赶上全班学生的步伐。
教师需要要求并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律采用普通话,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停顿和表情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自己,让学生体验朗读的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标准。如指导学生朗读《怀念母亲》一文的时候,就要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从而教育学生感受母爱,爱自己的妈妈,上升到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了,他才会努力学习,克服困难,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了,教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阅读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比较善于创设阅读情境。比如让学生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朗读之前,教师布置几个小任务,设置几个小目标,让学生边度边思考和体会,而并非只知道扯着嗓子喊。阅读的形式有自由读、默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齐读等等,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灵活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读完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的可以是课文的内容,包含的情感,告诉我们的道理等等,教师要适当引导,为学生答疑解惑,促进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更上一台阶,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果教师只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进行阅读,不提出一定的阅读要求,学生有可能不明白阅读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对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学生阅读开始之前,要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阅读教学的效果会更好。常用的方法有:一是联系实际。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处处是教育。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感觉阅读故事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引发学生的思考,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如教授《渔夫的故事》,一文时,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是你遇到这条鱼,你会怎么办?二是层层推进提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首先提出一个浅层次的问题,让一般的学生都会回答。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次提出难度更高一点的问题,引发学生逐步进行深入的思考,较难的问题可以留给学习较好的学生,或者谁想出谁举手回答,以便激发所有学生阅读和回答问题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是抽丝剥茧看细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千万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课文表面内容的层次。教师要引领学生仔细品味课文中的精彩段落,体会并掌握这种写作技巧,挖掘出课文背后的故事,或者要表达的意思,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强大的魅力。
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单靠课上时间肯定是不够用的,这就需要教师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积极正能量的书籍,督促学生阅读学习,增加阅读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增加了,才能有助于提升文化素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新课改的逐步推进,阅读教学训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还要根据教学条件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对学生多进行提问,增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友好沟通交流。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看积极健康向上的书,在阅读量上面增加,在综合素质上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提高,进一步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