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共作 生态种养创特色

2021-11-27 23:07金玉姣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稻鱼种养稻田

金玉姣

(昌江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江西,景德镇333000)

1 稻渔共作模式

所谓稻渔共作,即栽稻、养鱼共同进行,养殖鱼类包括虾、蟹、鳖等,通过不同生产场所的重叠使得土地、水资源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1]。与此同时,水稻、养鱼之间共生互利,增加有机水稻、有机鱼产量,并且能够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这在我国综合种养领域有非常可观的发展前景,也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条件。

2 稻渔共作生态种养优势

第一,稻田基础设施。昌江区运用稻渔共作、生态种养这一模式,其中稻田设施非常重要。例如低地稻田、田间沟渠、池塘以及附近堤坝等基础设施的使用[2]。一般种植水稻可以采用常规种植与两种宽行大垄种植模式,后者可以提高稻田中水生初级生产力,要想提升稻田单位体积生产率,需要优化稻田基础设施,例如在稻田三面开挖沟渠,增加渔群放养密度。

第二,稻渔系统营养利用率。稻鱼共生系统可以在水体资源与土地资源上达到良好的利用效果,管理肥料与饲料内部添加的相对数量,既可以增加鱼的产量,又不会导致严重的氮污染。采用稻鱼养殖系统,需要注重稻田水体的常规水质是否达标,稻鱼养殖施加肥料,针对各种施肥处理产量的差别建议调整氮、磷、钾比例,以20:10:10为准,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并且在稻田内部放养鱼类,使得稻田土壤肥力增加。

第三,稻渔生态系统。稻渔共作优势体现在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方面,因为稻田中放养鱼类可以消化掉稻田中的一些物质,创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提高稻渔系统稳定性与生产力。在稻田中种植藻类生物,可以加快氮元素迁移和转化,凭借藻类所具备的光合作用使得水体溶解氮含量不断增加。如此一来,水体氧化还原电位也可以提高,满足水稻种植的营养需求。

第四,农药使用量与病虫害管理。稻渔共作需要做好农药使用量的控制,以免过度施加农药降低水产品质量。在病虫害控制方面,建议运用综合虫害管理方法,严格控制农药施用量,节省稻渔共作生产成本,保证生态环境质量,也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性。

第五,温室气体排放。稻渔共作这一模式有利于完善生态系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稻田转换成水产养殖加强温室气体减排与农业收入增长均衡性,通过稻鸭与稻鱼这种复合生态重要模式,也可以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效果。

3 强调稻渔共作与生态种养特色的建议

3.1 注重稻渔共作生态种养效率

为了能够突出稻鱼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特色,需要在效率这一方面加强重视。建议对虾稻共作模式进行创新,通过稻田资源实现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的结合,如此一来现有资源能够实现循环利用,并且在虾稻共作全过程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这一设施,有利于控制农药使用量,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另外,虾稻工作模式的创新,其优势也体现在饲料投喂、水稻栽种、水质优化等方面,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模拟,无需在养殖基地中施加农药与化肥,保证稻米、小龙虾最终食品的质量,提高种植产量,从以往的一稻一虾转变为一稻两虾,真正实现小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的高产高效。

鱼稻共作模式创新,可以加强稻田养鱼整体稳定性,将鱼稻共作与生态种养充分结合,在选择品种方面更加注重技术含量与商品比例。稻田中放养鱼类既能够活水松土,又可以消化掉部分杂草与害虫,对于稻田种植而言是增施肥料的有效手段。昌江区采用稻鱼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养殖面积、水稻产量和鱼类种植均达到增产的效果,经济利润与亩产值也显著增加。最后,蟹稻共作模式应用是以昌江区现有耕地面积为前提,改造提水养殖蟹塘,增加河蟹养殖产量,拓宽养殖面积,为蟹稻共作营造更加适宜的种植环境。优化栽种水质,通过更加立体的生态种养模式,规避河蟹养殖可能会面临的风险,既能够达到增收稳产的效果,又可以增加养殖户的经济利润。

3.2 创建稻渔共作生态种养基地

稻鱼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创新,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维,建议创建专业性重要基地,引进市场思维与创新思维,使稻鱼共作生态重要基地能够更加规范化,在传统农业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产量效率以及食品质量,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创建示范稻田养殖基地,推动区域经济规模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建造专业性的示范养殖基地。昌江区现有稻鱼共作生态养殖基地,可以升级改造成为示范园区,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并且对示范园区布局展开调整,引进现代化设施,设置不同的种养模块,利用水稻种植套养小龙虾、河蟹等。在传统的稻田养殖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出示范稻田综合养殖与稻田水产苗种繁育等新技术。这样一来,生态重要模式更加立体,不仅可以增加种植、养殖的产量,还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二,创建示范性重要基地。针对稻鱼共作基地内部所有的基础设施与种养条件进行优化与创新,最大程度的减少成本,实现立体种养。将生态保护和稻田工作紧密结合,在种养思路方面,可以采用模块化与区域化的理念,节约水资源、电能源。在昌江区建设稻鱼共作示范基地,从生态、种养品种、技术等方面分别创建相应的试验区,所有培育的品种进入到市场后均能够追溯到源头,保证食物的质量与安全。

第三,创建稻鱼共作示范方片。发挥昌江区自然资源优势,选择成熟且先进的种养技术,保证种养基地排水流畅性,水稻种养地区不能有任何污染,分别创建示范重要方片,选择优质水稻品种,并且在种植过程中定期除草除虫、增氧施肥,以免投资之后面临风险,也可以加强水产品市场、水稻市场均衡性。

3.3 研发稻渔共作生态种养技术

稻渔共作生态重要模式作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之一,主要是凭借信息技术与科技化手段,将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影响因素消除,攻克共性技术面临的问题,使得渔业产业不断创新,并且和经济社会更加紧密的融合,现代化技术农业生产生态种养达到一体化的目的,提升稻田生态种养效率,科技成果也能够更加高效的转化。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后,稻渔共作生态种养技术也应该不断创新,研发出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发展需求的新技术,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专业技术指导。现阶段稻渔共作已经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农业领域得到运用,但是结合发展成效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建议拓宽稻鱼共作生态种养宣传渠道,除了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宣传渠道外,还需要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拓展多元化的技术指导形式。例如基地实践指导和远程技术指导,使种养新品种与模式能够在农业产业种植中得到使用,研发新技术不断普及,将农民在稻田养殖方面遇到的问题解决,通过全方位高水平的指导,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昌江区在稻渔共作生态种养这一模式实践的过程中,分别组织技术人员参观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除此之外,稻鱼共作技术培训也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技术要领,利用大数据与互联网学习稻渔共作的最新动态。

第二,组织科技讲座。稻渔共作生态种养基地和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举办科技讲座,邀请专家到种养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并且由专家和技术人员完善稻渔共作生产技术制度,加强农民生产规范性,将种养生产期间遇到的技术性难题解决。通过这种科技讲座的方式,可以拓宽专业领域知识与技术的宣传范围,结合稻渔共作实际情况指导科技人员、种养人员。

第三,组织稻渔共作专业培训。所有参与稻渔共作生态种养的农民,定期接受专业培训,邀请行业领域的专家介绍水稻种植、鱼类养殖情况、当前在我国市场领域内的经济价值,讲解专业的养殖方法与技术,将稻渔共作所具有的优质、生态等优势,体现在品牌打造与宣传中,水产养殖和稻谷栽种充分结合,有利于推广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推动昌江区稻渔共作模式的不断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农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稻渔共作、生态种养成为各个地区开展农业生产的新模式,体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技术与生态系统的结合。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对比,该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种养营养利用率以及控制农药使用量等方面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非常有效的手段。无论是在当前农业生产领域,还是今后农业产业的转型,均有非常可观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稻鱼种养稻田
稻田里的农耕智慧
——稻鱼鸭共生复合系统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稻田摸鱼记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
到2022年,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将达600万亩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