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阴晴不定的2020 年,惊魂未定中的人们更加期待新年的风清气爽。智媒时代,人们对惊愕与温情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感知。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的世界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变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风行的短视频和无所不报的网络信息,都让受众对世界的认知更加复杂丰富。与此相对应,受众认知的撕裂甚至对抗,也正在变得严重起来。一方面,人们通过即时的信息传递,感知着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科技进步,劫难发生后的艰难抗争以及温暖人心的人间大爱。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通过以事实包装阴谋论,以爱国为口号的责疑者以及不怀好意的抹黑,颠覆着曾经坚守的信念。这是智媒时代所有受众难于走出的困境:在海量矛盾的信息面前,事实被迷雾重重包裹,难显真容。
现代传媒出现之前,通过报纸接收信息曾经是达官显贵、社会精英的“特供产品”,生存鸿沟的存在令普通百姓根本无缘也无能力消费这种昂贵的精神食粮。于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只能凭借有限的感知能力,形成自己存在严重局限的认知。传统媒体时代,随着报纸的逐渐普及和广播的兴起,媒体终于有效地扩张和延伸了人们认知能力,所有的社会成员可以平等地接收同样的信息,这就为不同社会阶层的受众进行平等对话创造了条件。这种对话不仅可以在一国范围内跨阶层进行,也可以多国之间跨种族进行,这对于不同成员间的沟通意义重大,实际上也使平等意识开始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得以形成。针对同样的信息,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立足点出发进行讨论甚至争辩,从而产生更加广泛的对话和理解。这样的场景显然是所有人所乐见的。
进入网络时代,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智媒时代已经到来。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可以方便自主地接收各种信息,但是,在智媒时代,人们“方便自主”接收的信息,大多是通过算法选择过的。伴随着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影响力的下降,这种经过算法选择的信息正在通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接收终端,深刻形塑着所有的受众。对于所有的手机用户而言,他们接收的信息都体现出了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在商业领域广受推崇的“个性化服务”,在信息传播领域实行得十分彻底和全面。而这种“个性化服务”的背后,则是算法对受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全方位关注(监控)。于是,受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便会有海量的相关信息被推送,被这些信息包围着的现代受众自我感受往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相当渊博,但他们很难知道这种单一类型的信息会令自己在智媒时代变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形成实际上的闭耳塞听现象。换句话说,他们会因为算法偏见而形成信息茧房,导致对世界的认知偏见。更为严重的是,身处信息茧房中的受众会因为同类信息的不断重复而强化着某种片面甚至极端的观点。于是,我们在网络世界可以见到许多受众在旁征博引表达着自己对世界的失衡评价,并严重拒绝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形成社会性撕裂甚至对抗。
基于智媒时代算法在信息传播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及可能带来的问题,强调受众理性精神的回归显然意义重大。这种理性精神首先强调冷静的思考。潮流热点之中,对问题冷静深刻的思考显然有助于作出对世界的正确判断。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比较艰苦,但对于现代社会成员显然十分重要。其次是强调个人主见,有学者曾经提出过观点表达中的“头羊效应”理论,认为舆论领袖的观点表达会深刻影响他人的观点,因此,切忌人云亦云,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客观分析,力争作出科学的主观判断。最后是均衡接收不同类型的信息,通过对不同乃至对立信息的接收比对,形成大致符合事实的结论。
智媒时代,信息的海量繁杂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人们认知世界的困惑,从而形成撕裂乃至某种对抗现象,但科学的认知会帮助每一个人拥有独特的慧眼。思想的阳光会帮助人们拨开迷雾,寻找到正确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