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小板桥中学,云南 昆明 650214)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们,为了使学生成才,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们中有的老师严格管理和控制学生们,可谓不辞劳苦地坚持着“严师出高徒”,希望学生们能够努力上进,有朝一日成才。有些老师则希望通过自己的榜样行为,鼓舞学生,对学生的过错孜孜不倦地教导。但是很多老师都发现,不管他们怎么努力也不能培养出孩子们的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很多孩子成为后进生。因此,正面管教法的逐步应用也推动适应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现在的孩子已和过去的孩子有很大不同。在过去,孩子们不会和家长老师顶嘴,在教室总是能整齐地坐好,规矩的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而现在孩子们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化,这些变化造成了一系列影响,如:家庭破裂、电视泛滥、电子游戏等。这两年我校90%的孩子都属于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他们有的父母离异,爸爸或者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有的父母在工地上干活或者街上摆摊卖小吃;有的父母甚至常年不在身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让孩子一个人生活,每隔一个月或者几个星期回来探望一次等。这些孩子由于生存环境的影响,在学校里总是表现出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进度跟不上;学习习惯不好,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睡觉;回家又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面对复杂的生源情况,以往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学生学情。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2021 年3 月习主席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他强调“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
一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相对比较叛逆。据调查显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逐年递增,一些叛逆期的学生认为,成年人眼中的“出格”行为是彰显“个性”,是行为自由。另外,互联网的兴起给了青少年更多言论及思想自由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们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初中生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出格”行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简.尼尔森指出今天的孩子很少能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当今的社会不再需要孩子们像过去的日子那样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家长们为了保护孩子,包揽了所有责任,因而剥夺了自己体检生活,发展自己的机会。因为忙于生计,不懂得让孩子为家庭付出同样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性,父母忽视了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同时剥夺了孩子通过负责任的方式做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
清楚一个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只是在生活中丧失了信心。这类孩子想通过自己的不当行为获得归属感和证明自我价值。我们应该学会解读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密码。德雷克斯发现,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四个错误的目的。寻求过度关注,只有在得到老师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寻求权利,只有当我说了算或你不能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报复,我得不到归属,但是我也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自暴自弃,我什么都做不好,不可能找到归属,我放弃。
如果孩子让你感到心烦,恼怒、着急、愧疚,你想采取提醒、哄劝或者替孩子做他自己已经会做的事。而他的行为是暂停片刻,但很快又回到老样子或者换成另一种行为来打扰人,那他背后的想法是只有得到特别关注时,我才能获得归属感。老师可以采取让孩子参与一定的日常管理,分散孩子注意力,转移孩子行为;如果孩子让你感到受到了威胁、挑战,激怒了你,你想采取应战、投降或者瞧我怎么收拾你的措施。而他的回应是变本加厉、表面屈从而内心不服、看到老师生气而觉得自己赢了,那他背后的想法是没有人能制服我,我要自己决定想做什么。老师应该承认不能强迫孩子,撤离与孩子的冲突,冷静对待,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并让规则说了算,尊重孩子,给予孩子有限制的选择,引导孩子把权利用在积极方面;如果孩子让你感觉受到了伤害,你感到失望,难以置信孩子的行为或者憎恶,你想采取反击。而孩子的回应是反击,伤害别人、毁坏东西。他背后的想法是没有人爱我,我找不到归属感,受到了伤害,要采取以牙还牙的措施。老师的回应应该是避免惩罚和反击,反射式倾听,鼓励其长处并尽量做出弥补。
1.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师生沟通。教师和学校应当突破应试教育的理念束缚。我国新课改政策已实行了一定的周期,学生德育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有一定效果,教师和学校应当尽快摒弃传统观念,培养学生的全面拓展能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时间有限,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因此,一些教师不得不将教学重心都放在学生的学习上,导致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对此,教师应当抽出一部分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在下课时间走进班级,也可以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与后进进行交流,还可以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每周举行一次,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从而在班级内找到集体归属感,感受到自已也是班级中的一员,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学生才会以同样的爱回报教师以及班级,打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壁垒,使班级内的气氛更加和谐。
2.摒弃命令式交流,真诚鼓励赞美。初中时期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烈,他们知对错,懂是非,但是往往教师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这有可能是教师使用的语言不恰当,让学生认为教师是在命令自己。在正面管教方式的要求下,教师应尽量用鼓励性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如在以往的管理工作中,后进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通常会说“:你不要”,而不是和学生说:“你要”,前后两者是不一样的感觉,前者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命令的语气,后者则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在用心管教。教师要在学生学业或者生活方面有进步的时候,对其进行鼓励,要注意避免“你很厉害”“有进步了”这种无意义的鼓励语言,应结合学生以前的状态,指出学生的进步之处,并鼓励其展望未来,在未来继续保持。例如“这次考试成绩你进步了很多,你在努力地成长,希望你未来能够继续保持下去,要加油成长。”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声音要尽量亲切洪亮,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态度,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这种不夸大其词的赞美更能起到正面管教的效果。
3.专注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责任感。教师对后进生进行正面管教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形成娇纵型管教,使学生的行为丧失约束力,过于自由散漫,超越行为的标杆。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情况下,使用委婉语言进行正面管教,语气要温柔和善。班级内应张贴这样的标语“:我们不寻求责备,我们寻求解决方案。”让后进生学习以更尊重的方式来相互帮助、改善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使用任何惩罚的方式,这样才能提供给他们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找出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让那个造成问题的学生选择一个他认为最有帮助的方案。这样,便会在一个正面管教的环境中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首先要注意:控制好人数和时间和选择好地点;严格控制好运用“正面管教”来管理后进生的时间。学生们在学校每天上很多课,课间休息只有10 分钟,所以时间最好控制在午饭过后午自习以前,这里10 到15 分钟较为合适;严格控制人数,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关注的人数控制在5个以内,否则容易出现效果不好,运用不当的问题。作为英语老师,我正常是教授两个班的学生,每个班挑出5 个人,轮流隔天分批次地与学生交流较恰当;地点应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避免被其他人打扰,提前与学生约定好;控制好实施过程和细节;对于很多后进生来说,同龄人的认可比大人的认可更加重要,他们希望得到表面的认可和尊重。此外,大卫·沃尔什和纳特·贝内特对人类大脑研究表面,十几岁孩子大脑的额叶前部皮层迅速发育,这会造成他们一些困惑,导致他们常常把周围其他人的身体语言误解为挑衅。所以在与他们交流时要给予足够尊重,表达要格外清晰,不要妄加猜测;过度控制对于后进生来说是灾难性的,当他们受制于老师时,“合作”就意味着屈从,和他们单独交流时,要争取赢得他们的合作而不是赢了他们;站在孩子的立场鼓励他们,以互相尊重、平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以一种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无意中也能交给孩子人生技能
学生不配合,不愿意来和老师约好的地点。老师没能有效控制好交流时间,会影响到学生休息或者影响到其它老师的课堂除了挑选出来的这部分后进生,老师还需要管理好两个班的其它学生遗留下来的问题,容易出现忙不过来,顾了这边,顾不得那边的情况。实施“正面管教”需要老师提前做好准备,否则易出现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的情况。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回到以往的“严厉型”或者“娇惯型”或者“严厉与娇惯交替型”的旧习中,导致未能正确使用“正面管教”。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的发展。而“正面管教”提倡在不惩罚也不娇纵学生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放在一种坚定而和善的氛围内进行管教,目的是培养出有责任感,能自律,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孩子。正面管教方式能够转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让教师把重点放在创建一个相互尊重和支持的集体上,将反思和自律作为一种管教方式逐步灌输给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认识自我,志存高远,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有梦想,有毅力。所以在后进生中尝试“正面管教”是一种积极有待探索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