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校“通识类”文化课教学中有效运用探究

2021-11-27 20:04赵丽妍
绿色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微课

赵丽妍,程 航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1 引言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文化课程的设立正是为了塑造丰盈博大的人类灵魂。我国高校人文“通识类”文化课教育的开展为社会发展培育出了许多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通识教育也逐渐暴露出学科分离性强、理论与时间脱节等问题。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实现大学教学方式的创新[2],将微课引入高等“通识类”人文教育有助提升人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大学语文”课程是进行母语教育的重要课程[3]。因此本文将会以“大学语文”为例,探究将微课教学引入高等人文通识教育课堂的策略。

2 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主要是将网络视频作为媒介,视频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也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部分。在课后教师也可以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4]。除了课堂教学视频外,还包括教学课题展示、课中互动、课后讲解和点评[5]。微课具有趣味性强、主题突出、内容精炼、互动方式便捷等特点,符合现代化教学发展的趋势,也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

3 微课应用于高校“通识类”文化课教学的意义

美国教育家伯尼·特里林在《21 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中提到新时期个体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与创新能力、数字素养与技能、职业与生活技能[6]。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上述社会技能与能力。具体说来,微课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1)微课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研究表明,人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一般在 10 min左右[7]。微课视频一般在5~15 min之间,能够以音画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可以以书本知识为基础,多元化拓展教学内容,从而扩展大学语文教学知识的边界,多方位契合学生的学习探索需求,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进入主动探究人文问题的阶段。

(2)微课可以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学不是仅靠知识的单方面传输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微课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搭建起师生互动的桥梁,帮助学生融入到语文学习的氛围之中,提高他们对人文情感的感知能力。

(3)微课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帮助学生摸索出适配性高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自主预习、课后总结、作业点评阶段使用微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同时微课视频可以反复观看,给学生留有丰富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个人的习性特点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路。

4 微课应用于高校“通识类”文化课教学的策略

语文学科以思考分析、感知体会为主,是一门个体主观性较强的学科。而微课教学的优点在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重视学习主体的自我探索和进步。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帮助学生课前预习,梳理复杂教学内容,拓展学习边界,实现跨学科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1 强化微课教学理念 注重科学引导

强化微课的教学理念首先要遵循人本教学理念,才能实现微课教学优势的最大化。随着高校新课改的推进,人文教学已经成为主流教学理念。高校老师应当明确自身引导者和启发者的位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微课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8]。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微课视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认知。其次是遵循生活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因此教师在制作和选择微课视频时需要融入现实生活内容,帮助搭建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同时提高微课教学的实用性。最后是遵循创新理念。微课教学本就是科技创新的产物,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日新月异。教师需要深入探索微课教学的模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趋向,对其内容与使用方法进行创新,使学生对微课持有新鲜感,才能保证微课教学的良性循环。

4.2 整合多种教学方式 丰富微课教学形式

微课作为一种视频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其优势之一。因此整合多种教学方法既是创新的途径,同时也能集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微课教学质量。首先,可以结合网络教学来拓展教学空间。大学语文教育不限于字句段落的理解,同时重视语言表达、情感体会等能力的提升[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去拓展教学内容,网络中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引入网络教学,用网络教学去导入、补充、点评教师讲课的内容,让学生以一个语文教学基点为核心,多方位地吸收和思考语文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眼界。其次是运用多媒体工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具象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经典鉴赏能力。但是,语言表达和思想组织是抽象的知识。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来展示文章的意境,引导学生移情入境,提升对文章思想内涵和美学意境的感知和体会。老师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来展示语言文化的魅力,引导他们感受语言的文化之美。

4.3 结合文本资源 构建多样化教学情境

文本是进行微课教学的基点,大学语文涉及的文学作品较多,意蕴深厚,符合高校学生多样化的阅读和学习需求,但也带来的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文本内容的资源,如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为基点,创设出丰富多样的情境。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可以利用视频让学生获得如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也“进入”贾府,感受大家族荣华热闹背后凉薄的世情。同时教师也要立足学生的角度制作视频,避免微课视频超过学生的理解水平。如用视频先介绍作者的生平辩论思想和惠子的观点,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去理解“身与物齐”的境界。同时也要考虑到微课视频时间短,而大学语文内容具系统性的特点。选择通识类的语文小知识作为学习主题,同时注重语文教学的系统性[10]。这样才能使构建的教学情景具有深层次的联系,兼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4.4 引导学生进行微课制作 提升自学能力

大学语文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会发现,教学中每个环节都需要认真的思考,制作微课视频正是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布置制作微课视频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微课视频的制作者和实践者。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微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同时深入了解学习主题,在搜索素材、梳理逻辑、总结要点的过程中提升语文自学能力。而且让学生自主制作微课也有丰富的操作空间,可以让学生制作预习微课视频、课后总结微课视频,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提炼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制作视频。学生通过不同的微课制作任务可全方位提升其人文素养。

5 结语

微课教学具有教学形式灵活、教学资源丰富、互动价值强的优势,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利用微课能够提高高等“通识类”文化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任课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微课教学理念,以课本内容为基点,整合多种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机会,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微课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