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算法的尺度

2021-11-27 02:11
时代邮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数字世界

2005年4月5日,《世界是平的》一书在美国出版。两年之后,这本书成为国人争相阅读的热门书籍。这一书名显然意在申述互联网带来的好处,它实现了数字世界的“人人平等”。但这两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股反思数字化时代的声音也此起彼伏:互联网连接一切之后,世界并不会自动抹平,可能还会产生新的鸿沟。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互联网带来的算法困境。

所谓算法,根据传统定义,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互联网语境下的算法,也大致类似,不过其更多地跟产业与人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

这些年,算法几乎成了所有互联网公司依赖的底层技术。一批巨头互联网公司在业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开始运用算法,为消费者推荐商品、广告,实现更多增值。比如现在某知名APP,其“制胜法宝”就是算法推荐机制,用户喜欢什么,它就主动投喂什么,深刻洞察并把握了人性。而一些生活服务类APP,也利用算法机制,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喜好、口味以及消费能力等,精准推荐商品与服务。

应当说,算法作为一种新技术,在造就一批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的同时,也便利了公众的生活。但是,随着算法的攻城略地,甚至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怪物”,也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个典型的表现是,算法由于过于迎合个人趣味,在信息传播中制造了一种信息茧房的窘境。互联网是现实生活的投射,不同知识水平与眼界的人,在数字化世界,所能享受到的红利完全不同。文化素养高的人,可以充分吮吸数字世界的营养,持续进步;而文化素养低的人,由于对信息甄别能力差,只能在低质量的信息海洋中不断退化。

算法还滋生了一个问题:大数据杀熟。算法就像一只只眼睛,盯着每一个用户,它吃透了你,而你却对它一无所知。不论是在美团上点餐,还是在携程上订票,都爆出过用户被杀熟的事件。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便捷与便宜,但在算法支配下,它却越来越贵。算法成了这个时代的噬身之蛇,屠龙的少年变成了恶龙。

算法导致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比如对隐私的剥夺,对员工的压榨,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凡此种种,都指向了对算法这种智能技术的反思,都指向了对平台科技向善理念的践行。

以往,一些人在谈到平台的作用时,往往会提到技术中立,认为平台只是一个工具,技术没有价值观。但随着互联网的弊端不断暴露,平台成为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温床,人们对平台的责任开始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苹果公司CEO库克不无忧心地说:“我并不担心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担心的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这代表的是技术领导者的认知。事实上,这也在不断成为人们的共识:技术与平台没有价值观,但技术与平台背后的人有价值观。人,才是技术的尺度。

所以,反思算法的本质,就是反思操控算法的人,要用人性算法、伦理算法来引导技术算法。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已经出台并正在完善相关的数字权利法案,约束平台权限,为用户权益兜底。而作为算法的拥有者,平台企业更应该履行主体责任,克制技术欲望,防止异化为数字世界的利维坦。

人类工业革命史上,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伴随着一轮轮反思,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进化中不断惠及社会的。对于算法等数字技术反映的问题,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忧,技术终究会突破它的自反性,实现技术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平衡统一。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数字世界
我的价值观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