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阜阳 236000)
作为导致成年人残疾和死亡主要原因之一的疾病—脑卒中,患者发病三个月后,70.0 %的患者仍会存在各种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患者的功能障碍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运动功能障碍、吞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感觉障碍等[4-5]。在临床上,针对脑卒中患者不同发病时期、不同功能障碍我们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如利用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手段等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开展针对性的治疗,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不同学者研究的出发点不同、研究关注的功能障碍不同、治疗手段的领域不同,研究的内容会出现较大不同。本文从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不同时机、不同地点、不同功能障碍、不同新技术出发进行了研究进展的总结,报告如下。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通常分为早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三个时期。目前针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多采用的为肢体良肢位摆放、抗痉挛模式等训练。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也成为了一种常规诊疗手段,并且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研究最多的是针对恢复期的治疗,但对于出院后的后遗症期逐步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1.1早期康复 余军[6]对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床边早期康复治疗,干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显著。刘春英[7]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BI)评分、欧洲卒中量表(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ES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的产生,这与缪平平[8]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以上研究表明,对脑卒中发生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手段,且临床疗效效果显著。
1.2出院后康复 近年来,针对患者出院后进行的康复护理研究越来越多,延续性护理已经成为患者恢复期出院后学者们比较关注的热点之一。王艾萍[9]等对54例出院后的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延续性护理结合微波电针的应用研究,经过研究可以看到研究组患者出院后2个月、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住院时,提示延续性护理结合微波电针可以改善患者出院后的功能障碍,值得推广。周利丹等[10]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研究结束后,研究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临床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表明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明显。钱丽英[11]对98例脑卒中后出院的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经过干预后,研究组患者BI评分及Fugl-Meye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可以改善患者预后,临床疗效显著。
脑卒中发生后患者会处于不同的地点状态下,患者首先可能会接受院内康复治疗、然后接受居家康复治疗、社区康复治疗,因此对不同地点情况下的脑卒中康复治疗研究有必要进行进展总结。通常患者接受的院内治疗研究较多在此不再赘述,重点从居家康复及社区康复进行进展总结。脑卒中患者对居家康复及社区康复需求越来越强烈,未来居家康复及社区康复可能会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
朱文欣[12]对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应用远程康复软件平台下镜像疗法研究,研究组患者应用镜像疗法后Fugel-Meyer(FMA)评定量表评分、BI等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中应用远程平台下的镜像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功能。吕斌[13]等对脑卒中患者应用社区居家康复后,研究组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提示居家康复可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中,且效果显著值得推广。李志斌[14]等对8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居家康复结合康复宣教治疗,治疗2个月后,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标准、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ualityofLifeIndex,QL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居家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显著。
脑卒中后患者会出现包括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平衡障碍等多种功能障碍在内的并发症,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等临床研究较多,呼吸康复、认知功能康复、及心理康复也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
3.1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将游戏式的训练应用到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康复训练效果逐步得到证实。林玲[15]等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多感官游戏训练联合常规作业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治疗,联合组患者每天额外接受20 min的多感官刺激的游戏训练,经过4周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MBA及F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多感官游戏性的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上肢功能。很少有康复方法被证明能有效地提高中风后上肢的感觉运动恢复和/或功能,Isabelle Laffont等[16]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上肢研究发现视频游戏(Video Game System,VGs)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方面是很有前途的工具,通过对受试者进行以VGs为基础的视频游戏训练,每天治疗45 min,5次/周,训练共进行6周,治疗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组块测试(box and block test,BBT)、BI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比较显示,在卒中后30 d内,VG组患者的hl-fms或BBT增益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在中风后的第1个月内,视频游戏在感觉运动恢复和总抓握功能方面都比传统康复更有效。
3.2认知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患者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会影响患者的认知水平,患者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患者的训练与治疗的水平。目前研究对于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关注越来越多。李宣宣[17]选取120例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研究组60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进行认知训练及体位干预,共治疗6个月,干预结束后,研究组患者的BI、FCA、MMSE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认知训练结合体位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陈瑜等[18]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100例纳入研究,研究组进行认知训练结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共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神经行为认知状况测试(Neurobehavioral Cognitive Status Examination,NCSE)评分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进行认知训练结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综合功能。
3.3心理功能障碍 与运动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等相比,心理功能障碍则更具有隐蔽性,但却对患者身心影响巨大,因此有必要针对患者的心理功能障碍进行有效的干预。王昆秀[19]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社区心理护理研究,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社区心理护理,共治疗16周,16周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比较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比较,可以看到研究组患者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社区心理护理对于改善患者心理抑郁疗效显著。郑庆浩[20]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0例进行中药联合心理干预治疗,中药治疗选用的是疏肝解郁通络汤,治疗后FMA、ADL及HAM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疏肝解郁通络汤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3.4呼吸障碍 脑卒中患者很多会存在呼吸障碍并发症,呼吸康复做与不做,对脑卒中后患者康复影响很大。目前开展肺功能康复及呼吸康复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呼吸康复已经不局限于肺功能训练,且逐步被应用于呼吸康复对于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王明[21]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运动及心肺功能的心肺功能训练,76例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进行心肺功能训练,训练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心肺功能指标评定,结果显示,肺功能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更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功能。廖源等[22]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强调呼吸训练的综合研究,163例患者纳入研究,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手段,研究组进行强调呼吸训练的康复治疗,共治疗20 d,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BI评分、BI指数等量表的评定,结果显示强调呼吸训练的康复治疗方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上肢功能。
近年来,一些新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康复机器人、贴扎技术、IOE技术等逐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中,且很多研究证明了这些技术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4.1虚拟现实技术 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被反复证明既可以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一种较新的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新技术。滕树利[23]对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中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看到对脑卒中患者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相对于传统平衡训练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值得在临床进行应用与推广。付亏杰[24]则开展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VR技术可以提高恢复期患者的认知功能。赵一瑾等[25]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中的应用,研究显示较之于传统的作业疗法,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更好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并且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肖湘等[26]的研究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且通过fMRI技术初步阐释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机制,该研究为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4.2康复机器人 最近,针对康复机器人辅助脑卒中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研究也较多,国内外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其中,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显示[27],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部应用康复机器人,患者应用后手的灵活度及力量改善显著,研究证明康复机器人在改善患者手部功能障碍方面行之有效。另一项[28]随机对照研究同样证实,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疗效显著。程雪等[29]进行了下肢康复机器人在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对脑卒中患者应用下肢机器人,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吕星等[30]则开展了康复机器人在痉挛性偏瘫患者踝关节康复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对偏瘫患者踝关节应用康复机器人,可以改善患者踝关节的挛缩状态,提高患者踝关节软组织的顺应性,最终改善患者踝关节的运动功能障碍。虽然国内针对康复机器人的应用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总体而言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4.3镜像训练 镜像反馈训练也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技术,该技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对患者进行视觉刺激的反馈来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多项研究证实了镜像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临床疗效[31-33]。魏雪丽等[34]研究发现,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应用镜像疗法,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良好,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显著。刘旭东等[35]开展了镜像训练在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证实了镜像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中的临床疗效,该疗法可以联合康复训练进行临床应用于推广。除了在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还有一些研究结果显示了镜像疗法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及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36-37]。
4.4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治疗 医务工作者对脑卒中后患者出现的吞咽障碍关注度不断提高[38]。其中,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ntermittent oral esophageal feeding,IOE)作为一项为吞咽障碍患者提供营养支持的重要手段,已经有临床研究证实IOE技术对脑卒中合并气管切开患者疗效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利于患者尽早解除气管置管,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39]。另外,张艳琴等[40]研究显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针刺结合IOE技术,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显著,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降低,刘美青等[41]的研究取得了类似的临床效果。同时,有研究显示,对脑卒中急性期吞咽功能困难患者,IOE技术喂养可作为持续鼻胃管喂养的替代方法之一[42]。
4.5贴扎技术 近年来,贴扎技术也逐步应用于临床康复治疗中。肌内效贴布贴扎(kinesio taping,KT)又称肌内效贴,KT可增加人体感觉输入,协助肌肉收缩,增加皮肤与肌肉间隙,通过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最终起到消肿、减少疼痛物质释放等作用[43]。崔志慧等[44]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进行了肌内效贴贴扎治疗,研究显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辅助进行肌内效贴治疗,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改善显著。另有多名学者证实了肌内效贴辅助治疗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45-46]。另外,也有一些学者研究[47]证实了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后面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
4.6悬吊训练技术 悬吊训练(Sling execise therapy,SET)是由德国Thomsen教授首先提出,它可以看作是一种运动感觉的综合训练系统,训练的原理是强调在不平稳状态下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通过加强患者身体正中躯干、髋部深层肌肉力量,改善患者身体运动过程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刘学君[48]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SET悬吊训练疗法,观察到SET训练队患者早期躯干控制能力的提升较为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研究证实了悬吊训练在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临床疗效[49]。Angus等[50]研究发现了悬吊训练可以提高患者核心肌肉激活能力,对改善患者力量和平衡功能的康复疗效。何宇[51]研究发现对患者应用SET技术,患者运动链中较为薄弱的肌肉得到功能的提升,增强了患者的平衡、步行、神经肌肉控制及提高患者本体感觉能力。
4.7新Bobath技术 新Bobath技术是基于Bobath技术的基础,新增了核心肌肉训练等内容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主要针对脑卒中后患者出现的肌张力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进行评定与治疗的一种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异常的肌张力与身体姿势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陈捷[52]研究提示,对脑卒中患者应用新Bobath技术结合智能运动反馈训练,患者的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显著,这与熊吻[53]的实验研究结果较为相同。胡寅虎等[54-55]的研究也显示,新Bobath技术结合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推广应用。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对脑卒中患者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目前对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机介入康复治疗、出院后的居家康复、延续性护理等研究越来越多,同时针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的研究也多样化,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不单单局限于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对于呼吸障碍和心理障碍等功能受限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为患者的全面康复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临床研究。无论研究的出发点如何,对于新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一直在进行,虚拟技术、贴扎技术和新Bobath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可能是脑卒中患者未来重点要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但研究也存在样本量过小,对研究临床效果机制探讨不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或许随着研究的深入会逐步解决。总之,国内外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化,临床康复治疗思路与方法更加系统化,这些研究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了巨大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