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银燕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积极心理学主要从20世纪末开始流行,它是运用相对较为完整的心理学试验方法以及测量手段,对人类的美德展开研究的一门学科,而所谓的消极心理学,其研究的中心更加侧重于对心理问题以及疾病的研究。相较之下,积极心理学更加重视对人类积极品质和发展潜质研究,主要以人的动机与潜能为主,认为无论是具有哪种情绪的人,都应该具有积极品质和内在力量,并可以就此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推动整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从主观层面分析,主要是对幸福与快乐等积极情绪体验感的研究;从个体发展的层面看,主要关注于充满希望与乐观等积极品格分析探讨;从整体层面看,主要是对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积极组织与系统协调分析。[1]
学生心理危机,通常指的是个体在遇到重大事件、突发情况和遭遇重大挫折和困难的情况下,学生个体无法以自己常规的应对方式、自我疏导方式和自己现有的资源和支持体系,得以缓解自己所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继而导致个体显现出情绪波动较大、悲观焦虑、恐慌情况,或会导致出现呼吸困难、心慌眼花、头晕恶心等躯体反应,甚至引发个体由于心境状态不适而考虑或者采取自残或者自杀等极端行为的情况。[2]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教育和疏导工作,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也就此做了较多的研究和发展。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职院校大多专门设有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相关的机构,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随着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愈来愈重视,不仅要求进行全面性的周期性的学生心理普查,还建立有针对性的学生心理档案,并时刻对特殊人群心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追踪,定期地为学生展开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健康咨询、专题心理辅导和相关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同时,按照要求,院校大多建立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尽可能地做到对危机对象的早发现、早干预。虽然这些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对心理危机防范意识也随之逐渐加强,但应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下面我们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分析。
相较于过去,现下大数据时代,人们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容易能够获取到与心理危机事件、大学生自杀事件等相关的信息报导,这不仅给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给学校心理危机工作开展加大难度,并且给社会心理危机事件的负面性信息传递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目前,对于学生心理危机的防预工作,高职院校通常采取相应的主动应对策略,诸如,选择以多种预防措施、多层级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调查,创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档案,一旦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即启动危机防控干预机制和流程工作,及时与学生监护人进行联系沟通,并借助专业设置创建多层防线,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以便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工作对于心理危机防预有着明显的帮助,但同时如此的重视程度,也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压迫感。[3]过分的关注对大学生而言,其心理会发生一定概率的消极变化。实际上,我们根据现有调查数据和实际心理工作了解到,具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比例相对于健康人群是较小的,绝大多数的学生心理都属于心理健康,即使是表现出一些消极的心态,大部分也都属于常规的适应不良、心理困扰等普通心理问题,或者阶段性的对于现实事件的应激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人能够通过自我探索和发展而得以解决,这也是每个人成长的挑战。因此,给予具有危机学生足够恰当的关注度,对学生个案个例地开展针对性方案,而非单纯采取统一的紧急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反观高等教育其最主要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近些年人们也关注着,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有心理问题,是否能够培养出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大学生。这也进一步影响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过分的关注学生消极心理问题情况,会导致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的偏离,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
在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部分学生群体心理一直受到较多的关注,有些是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或者是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学生,或者是学业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等。其中,基于教育部门和各级相关部门对贫困生大力资助就学政策下,贫困生常常被迫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对象,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关注较多。例如,有些学校针对贫困学生常常侧重于对他们自卑心理的关注,尽可能地去缓解他们所面对的经济问题。但有时这种关注并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起到反效果,继而使得一些学生对学校的帮助产生依赖心理,更倾向依靠学校的绿色通道,而放弃了通过自己努力去改变现状;甚至过多的关注也导致一些天生较为敏感的学生认为别人的帮助是对他的一种侮辱,拒绝他人的善意,拒绝申报资助需求。[4]
其实,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成长环境的艰难并不一定会造成学生心理偏差,即贫困的学生不一定都有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甚至因应自身成长环境而发展出更为坚韧的品质。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关注这部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与潜能,通过正确的引导,鼓励支持他们发展自我,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协助其自身健康向上发展。
处于心理危机的个体,通常有着较多的负面情绪,例如焦虑,抑郁,恐惧等,面对发生的困难和事件,缺少相应的积极态度,回避和抗拒解决问题,甚至让自己沉浸在极度悲观焦灼的情绪状态,拒绝外界的协助和支持。积极心理学通过侧重于对个体积极情绪的研究,认为高兴、愉快、满足、投入、热爱等积极情绪能够有效地提高人的体力与智力,增进人的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因此,也能够有效地起到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作用。
对此,我们认为,首先应当要做的是积极的指引,让学生学会提出合理的需求,需求的满足与情绪波动变化息息相关,当人感到满足,便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绪,当得不到满足时,则容易出现消极状态。由于在校学生的个人经历较少,自我认识不够,容易出现一些不符合实际需求的需要,例如追求高消费贪图享乐喜欢不劳而获等问题。当这些盲目的追求无法实现时,容易出现消极抵触情绪。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引导大学生从自我认识着手,使其了解到自我需求的合理性与满足自我需求的重要性,促进其积极的情绪体验发展,从而保证身心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应当教会学生对消极情绪的积极应对与调节方式。在需求无法被满足时,尝试以问题为中心,找到相应的对策解决问题,或者以情绪为中心,选择适当的情绪调节方法处理消极的态度,进而保证心理的健康。最后还应当指引大学生更多地去体验自己的情绪情感以及积极的状态,正确评估自我心理状态,积极迎接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个体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人格,同时健康的人格发展,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积极心理学理论发展研讨的基础内容。在危机心理干预策略中,针对大学生呈现的消极心态,例如精神萎靡、无兴趣、无价值、无意义感等情况,高校教育者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结合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在策略的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应不仅关注在对其消极心理问题的处置方面,还应提出相应的发展性的积极干预对策。
此外,我们需要掌握好对于危机心理学生的关注与重视的方式和力度,不过度地强调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避免影响大学生正确地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对于医学评估需要做医学诊疗的学生,推介其前往专科医院就诊,并做相应的心理治疗。同时,在对康复或者危机解除和缓解的学生做好个体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过程中,给予其足够的信任和空间,令其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自我疏导和成长。在日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聚焦于帮助个体缓解或者预防危机状态,更应从个体发展角度出发,加强个体心理保健意识,提升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使其良好的人格特质得到足够的认识,并更多的开发与发展。
因此,教育者应当时刻保持积极的认知取向,善于发现学生积极品质。同时,借由发展其内在积极品质的同时,加强引导其健康人格的培养。聚焦学生积极品质的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和讲座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完善自我认知,解除心理危机状态,探索和发展自我潜能。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面对心理危机的防预工作,作为院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或应当更全面地思考如何更好地设计与学生状况相契合的方案,并且更多地采用积极干预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同时,确保学生正确评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学校重视心理危机学生处置的同时,还应当侧重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引导和发展,树立学生身心健康第一、生命安全第一的理念,为学生自我发展创造良性的成长环境,全面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拥有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