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队诚信文化建设概论

2021-11-27 14:38
军事历史 2021年1期
关键词:信义军队诚信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昌,军无信不兴。中国古代军队历来把讲诚信、重实行、培育诚信文化作为军队道德建设的基础,并积累了大量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经验。分析探讨中国古代军队诚信文化建设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推进新时代我军诚信文化建设,强化革命军人伦理基础,塑造广大官兵所应有的革命道德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提高军队凝聚力战斗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一、将诚信品格列为将帅之德的重要内容

春秋时期之前,信义至上、阵而后战曾经是约定俗成的作战原则,交战双方遵循公平竞争的精神,常常放弃有利地形条件和作战时机,待对方排兵列阵完毕才发起攻击。春秋时期的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固守西周以前“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①《司马法·仁本》。的战法,坚持等到楚军渡河完毕、排好阵势之后,才与其正面开战,结果一败涂地,沦为笑柄。即使兵败后他仍坚持认为信义第一。宋襄公当然知道趁楚军立足未稳之时发起突袭会有较大胜算,但是如果那样的话就违背了公平的作战礼仪和规范,是为不信,亦为不智。然而,春秋以后中国的战争方式正在发生转折,光明正大作战的礼仪之兵退出历史舞台,开始了“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②《汉书·艺文志》。的时代,宋襄公企图用西周贵族那一套诚信礼法来解决变革时期的战争问题,注定是不能成功的。

春秋以后的论兵者无不主张在战争中运用“诡”“诈”手段。《孙子》中就充满了“计”“谋”“算”“虚”“变”“间”等反诚信的字眼,所谓“兵以诈立”“兵者,诡道也”,都是至理名言,也是用兵之道。那么,此后的军事活动就完全抛弃了诚信吗?没有。那些作为奇谋妙计的诡道诈术实际上主要限于外战对敌中,而对内治国治军、处理上下关系和兵民关系、招安异族时仍然重诚守信。对于担负治军统兵责任的将帅,尤其强调必须具备诚信品质。

同样是在《孙子》中,“信”被视为将帅必备的五德之一。《孙子·计篇》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把诚信品质排在将帅之德的第二位。古代其他兵家都秉持类似观点。如《司马法·仁本》强调军队将领应具有“礼、仁、信、义、勇、智”六种德行,“信”居其一。《六韬·龙韬·论将》认为:“将有五材。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信”是不可或缺的。《孙膑兵法·将义》提出,统兵将帅必须具备“义、仁、德、信、智”五个方面的品性,同样把“信”作为将帅的必备修养。东汉思想家王符认为:“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严也。”①《潜夫论·劝将》。“信”仍然位列其中。诸葛亮在《将苑·将材》中提出“将材有九”,其中之一便是“信”;诸葛亮还在其《将苑·将强》中把“信义”作为将领的“五强”之一。可见,古之论兵者大都把“诚信”“信义”作为为将者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人强调将帅的“诚信”品格,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信者,“德之厚也”“礼之本也”“人之干也”“国之宝也”。把“信”看作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论语·为政》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论语·为政》。东汉思想家王符也认为:“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③《潜夫论·务本》。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则提出“为国之本,在乎忠信;古人去食去兵,信不可失”④《北史·于谨传》。的观点。“信”很早就被作为“五常”的重要内容确定下来,诚实信用的道德伦理观念深受推崇,诚信成为人的立身之本。言必信行必果,人们视诚信为生命。在军队中,将无信不立,将帅更要讲诚信。正如《吕氏春秋》所言:“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⑤《吕氏春秋·贵信》。就是说,不讲信用和信义的人是难以成功的。诸葛亮对为将者的诚信品格尤其重视。他说:“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⑥《将苑·将器》。意即,将帅的诚信品位愈高,格局就愈大,层次也愈上。唐朝名将李靖也认为,为将帅者都应当“忠以尽节,信以竭诚”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否则就上不能取信,下不能服众。

“信服”一词,就含有信义、信用可以说服人、征服人的意思。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中,晋文公率军践约“退避三舍”,成为千古诚信美谈。三国时诸葛亮以诚信安抚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留下一段历史佳话。北宋守边将领种世衡极守信义,精于招安异族。有一个叫奴讹的部族首领,素来倔强,并不把延州长官放在眼里,但对种世衡却极为敬佩。一次,种世衡与奴讹约定次日亲往犒劳,但当晚突降大雪,雪深三尺。于是,手下人都劝他不要前往,他却说:我刚刚与诸部落结下信义,不能失约。于是冒险上路。奴讹看到天气如此恶劣,料想种世衡不会再来,便卧于大帐内休息。当种世衡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他顿感惊愕,深为对方的诚信所感动,便率部归顺宋朝。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古代军事家认为,将帅在恪守诚信的同时,不应轻信他人,更须提防那些口是心非、轻诺寡信、背信弃义之徒。管子说:“信之者仁也,不可欺者智也。”⑧《管子·枢言》。意思是,对人有信叫作仁,不被欺瞒叫作智。《六韬》则把“有信而喜信人者”(即自己有诚信品质而轻信别人)列为将帅的十大缺点之一,并指出其危害在于,“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⑨《六韬·龙韬·论将》。。诚信之人轻信别人,就容易上当受骗。尤其在作战时,将帅如有这种弱点,则容易被敌所利用,要么会中敌方反间计,要么会被敌方阴谋所算计。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二、把诚信建设作为维系军队秩序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管子最早使用“诚信”这一概念:“诚信者,天下之结也。”⑩《管子·枢言》。“诚信”作为行为准则,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天下平治。荀子也将“诚”“信”连用,并突出其道德意义:“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①《荀子·不苟》。意指诚信能够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或作用,而虚夸妄诞就会造成迷惑混乱。在军队中,诚信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孙膑曰:“素信者昌。”②《孙膑兵法·威王问》。平时讲究诚信,国家才会昌盛,军队才会有战斗力。战国时期的楚国隐士鹖冠子也认为,“兵者,礼义忠信也”③《鹖冠子》。。治军之道,应该而且可以体现礼义忠信。战争是真真切切的事情,因此治军必须讲诚信,来不得半点虚假。而诚信文化在军队中能够起到一种稳定器、激发器的作用。

(一)诚信治军是统御军队协调关系的根本措施。古人认为,为上者只有诚实可信,讲究信用,才能获得人心,建立秩序。治国如此,治军同样如此。《易传·系辞上》有言:“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要获得民众的支持帮助,就要讲诚信。《论语》中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④《论语·子路》。这是治国治军的通则。《三略·中略》则更加明确地指出:“霸者,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用命。”意思是春秋五霸,统御“士”靠的是权术,结交“士”靠的是诚信,使用“士”靠的是奖赏。诚信差了“士”就会疏离,奖赏少了“士”就不听命。《管子·侈靡》则认为,“功成而不信者,殆;兵强而无义者,残”。意思是,功业有成便不讲诚信,是危险的;军队强大而不讲道义,是残暴的。这就告诉人们,成就大业是离不开诚信的。春秋时期的司马穰苴提出:“凡治乱之道,一曰仁,二曰信。”⑤《司马法·定爵》。他强调,“有仁无信,反败厥身”⑥《司马法·定爵》。。只讲仁爱不讲诚信,反而会使自己遭到失败。因此,诚信对于治国统军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吕氏春秋》中所言:“信之所及,尽制之矣。”⑦《吕氏春秋·贵信》。亦即,诚信所到之处,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了。可见,诚信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诚信是凝聚军心的有效力量,也是军事活动正常运转的推动力量。《六韬》谓:“信则不欺,忠则不二心。”⑧《六韬·龙韬·论将》。诚信在士卒中是极具说服力的重要因素。《尉缭子》说:“赏如日月,信如四时,令如斧钺,制如干将,士卒不用命者,未之有也。”⑨《尉缭子·兵令下》。奖赏要像日月当空那样光明,守信要像四时那样守时,……这样,士兵不服从命令的,就不会有了。再如,西晋马隆所作的《八阵总述》开篇就说:“治兵以信,求圣以奇。信不可易,战无常规。”军队中失去诚信,有什么后果呢?它会导致互相猜疑,猜疑就会出现不和,不和就会离散。就像《管子·形势》所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⑩《管子·形势》。。将帅与士兵之间不和睦,虽然看起来相安无事,实际上潜藏着必然的危险。将帅之间如有不和,则更糟糕。《孙膑兵法·兵情》说:“将之用心不和……得,犹不能胜敌也。”所以,军队中必须讲求诚信、践行诚信。

(二)赏信罚必是建立军队诚信的重要途径。在军队中,赏罚活动最需要讲求诚信,也最能体现和建立诚信。《六韬》谓:“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⑪《六韬·文韬·赏罚》。这里所揭示的正是有关赏罚的重要原则:赏贵言而有信,罚贵坚决执行。中国古代论兵者无不强调,赏罚要言而有信,有法必依。《吴子》认为奖罚一定要讲信用:“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审能达此,胜之主也。”⑫《吴子·治兵》。赏罚必信,这样才能取信士卒,说服士卒。《三略·上略》指出:“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也。”说的是,将帅要令出必行,赏罚必信,像天地那样公正,才可统御众人。《卫公兵法》卷上《将务兵谋》言:“赏罚不在重,在必行;不在数,在必当。”就是说,赏罚决定了就要坚决实行。明代戚继光认为:信赏就可以使士卒“感心发,而玩心消”;必罚则可以使他们“畏心生,怨心止”。这就讲清了赏信罚必的实际功效。俞大猷认为:“信赏必罚四字,乃兵中之第一义也。”①《正气堂续集·兵部覆科道本》。这样,就把“信赏必罚”摆在了“第一义”的重要位置上。

赏贵信,罚贵必。历史上,孙武练兵杀妃、曹操“割发代首”、李渊平等奖军功等,都是言而有信、赏罚必信的例证。春秋晚期,齐景公任命司马穰苴为大将,带兵迎击进犯之敌。穰苴受命后为整肃军纪,不顾景公派使者给予赦免的指令,依法斩杀了违约迟到的景公宠臣、新任监军庄贾,并以景公使者驾车在军营横冲直撞违犯军纪为由,斩杀使者仆从,砍断使者车左木杠,斩其车左骖马,以示军法严峻,不容违犯。此举极大地震动了全军,使齐军军纪得到整肃。穰苴率军纪严明之师,很快收复失地,大胜而归。可见,赏罚必信才能在军队中建立信任、确立诚信,使军队做到令行禁止、步调统一,进而凝聚军心,形成破竹之势、胜战之力。

如果赏罚不信,又会怎样呢?只能说明言而无信,不讲信义,那么必然造成民众疑惑、士卒不服。《吴子》特别强调奖罚不信的严重危害,指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②《吴子·治兵》。孙膑则认为:“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③《孙膑兵法·篡卒》。大意是说,在奖赏问题上失去信用,士兵就离心离德;不敢纠正各种错误,士兵就不会敬畏。韩非子也曾说:“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④《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还说:“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⑤《韩非子·初见秦》。可见,赏罚不能做到言而有信,则危害极大。明代兵书《草庐经略》也从反面指出了赏不信、罚不果的严重后果:“倘有言不践,云赏不赏,云罚不罚,期约有如儿戏,许可一语无所凭,则禁令徒严,科条徒密,人必将心非而巷议,曰‘此空谈耳’。”⑥《草庐经略》卷2,清光绪年间刊本。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将领还有何威信可言?部队又如何能妥善治理?因此,军队建立诚信文化,从赏罚必信着手做起是非常必要的。

(三)上下诚信是夺取作战胜利的必要条件。战国初期的兵法《司马法》中指出:“不服、不信……是谓战患。”⑦《司马法·定爵》。下级对上级不服从、不讲信义等,都是作战的祸患。本篇还提出:“凡战……贵信,恶疑。”⑧《司马法·定爵》。意思是,一般作战,讲究崇尚诚信,切忌猜疑。《韩非子》则具体到赏罚活动说:“信赏必罚,其足以战。”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把信赏必罚作为作战胜利的重要条件。而且,信赏必罚应当从平时做起,绝不能到了出兵打仗之时才想起。明代何汝宾《兵录·论将》说:“我平日信赏必罚,常如在阵时,则兵知吾威必不可犯,畏我不畏敌,临敌不敢萌退走之心。”在军队中,上下诚信的关键和根本是将帅诚信。《臣轨·良将》说:“将不诚信,则卒不勇。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如果将帅不能以诚信对待士卒,士卒就不会英勇杀敌。只有将帅诚信,才能部属归心。《百战奇略》曰:“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不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⑩《百战奇略·信战》。将领讲信用,任用诚实的人则下属就会很投入,对上深信不疑,这样就能战无不胜。古代兵法多认为,主将诚信,士兵就会真心效命,临战不惧,奋勇杀敌。

言出必行的公信力可以激发部队战斗力。诚信与否直接影响军力强弱。荀子说:“已诺不信则兵弱。”①《荀子·富国》。反之,重诺守信则兵强。历史上,上下诚信在军队中激发高昂士气、夺取作战胜利的战例屡见不鲜。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率部驻防祁山,魏明帝派司马懿督率精兵20万偷袭剑阁。得此情报时,8万蜀军中有一半人正准备照原计划换班回家,而汉中方面接防的继军尚未到达。大敌当前,军中将领建议这批士卒暂时留下,等打完这一仗再回家。诸葛亮却说:我用兵命将,以信为本;纵使取胜,但失信于人,是古人所不为的,况且该回家的士卒已备好行装,等待换班,他们的父母妻子正在家待门而望,数日而盼,怎能失信于众?于是下令,应去之兵,即时便行。众军得知,无不感动,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不报也。”②《三国志·蜀书》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于是上下同心,奋勇杀敌,大破魏兵。

三、把诚信鉴别作为选将用才的重要环节

既然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石,是将帅之德的重要内容,那么选拔任用治军统兵的将帅就必须把诚信要求放在重要位置上。《六韬》认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③《六韬·文韬·六守》。。其中,第三、第四条都包含了诚信品质的意思。可见,“诚信”是选用人才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六韬》进一步指出,作为君王,应当“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因为“士不诚信,非吾士也”④《六韬·文韬·上贤》。。《淮南子》则更是把诚信品质放在人才素质的第一位,所谓“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⑤《淮南子·说林训》。,反映了诚信品质作为人才选用时应当考虑的先决条件。

作为治军领兵的将帅官佐,在诚信品格上应该有比常人更高的标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怎么去考察鉴别一个人的诚信品质和诚信水平呢?古人从一个人怎么说话、说什么话、话多话少就可以大致判断其诚信与否。大凡是人,都愿意听好话,为上者也不例外。但是好听的话,未必是真话。这要仔细鉴别才能发现。《道德经》第81章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对好听的话要有警惕性。白居易在《天可度》一诗中说:“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这是很有见地的。某些人看上去是忠心赤胆,实际上是谎话连篇。这就是说,好话虽然好听,但有时却是陷阱,很容易使人以假为真。从讲话的态度也可以推断一个人的诚信。《左传·隐公元年》中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也就是说,不是发自内心的诚信,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诸葛亮在总结知人识才的经验时说过:“骄者招毁,妄者稔祸,多语者寡信。”⑥《将苑·自勉》。意为夸夸其谈的人往往是不诚信的。因此,对“言过其实”的人,切记“不可大用”。隋末王通认为:“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⑦《文中子·周公》。意思是,交往时能够推心置腹,以诚相见,这样的人即使不开口说话,也是信义之人。

鉴别诚信还可以从一个人如何承诺和许诺中来观察。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圣人之诺已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义则诺,不义则已;可则诺,不可则已。故其诺未尝不信也。小人不义亦诺,不可亦诺,言而必诺。故其诺未必信也。故曰:‘必诺之言,不足信也。’”⑧《管子•形势解》。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对一件事情承诺与否,首先看它是否合乎理义,并考虑其可能性。合于“义”则承诺,不合于“义”则不承诺;有可能则承诺,没有可能则作罢。所以他的诺言是可信的。小人则是不义也承诺,没有可能也承诺,一开口就承诺。所以他的诺言未必可信。故曰:“必诺之言,不足信也。”《道德经》第63章也持这种观点,认为:“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所以说,那些随随便便就许诺的人,是难以信任的,也是不可托付重大责任的。

考察一个人是否诚信,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是真正的诚信之人。因为“能言者未必能行”①[晋]葛洪:《抱朴子·审举》。,所以“听言观行,知人之良法”②[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卷8。,而且“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较其实,观行必考其迹”③[晋]傅玄:《傅子·通志》。。诸葛亮在《将苑·知人性》中论及知人之道有七项,其中一项即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只有通过托付办理事情,才能在实际行动中来考察一个人的诚信。关于诚信的言行表现,荀子还分了几种情况,他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④《荀子·大略》。以言行的统一与否来断定一个人的诚信高下、才德优劣,确有一定道理。军队选拔人才往往要先把小人排除在外,这就要把小人的特征搞清。其实小人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诚信缺失。正如荀子所言:“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⑤《荀子·不苟》。明确了这一点,选将用才就可以规避缺乏诚信品质的小人。

四、把诚信培育作为军队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孙子说:“兵者,诡道也。”⑥《孙子·计篇》。自春秋之后,军队作战多用奇谋诈术。但一国军队内部及军队与统治集团和民众之间,更加看重诚信,把诚信视为军队成员之间关系及君军关系、军民关系和谐持续的关键因素,因而也就非常重视军队诚信文化的培养,将其作为军队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强调君主和将帅以身作则在军队中建立诚信。“上行之则下从之,上施之则下报之。”⑦《资治通鉴·唐纪·德宗建中四年》。诚信的确立只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是走不通的。《司马法》中告诫君主和将帅要“信见信”⑧《司马法·仁本》。,就是说要以自己的诚信换取士兵和民众的信任,这样才能“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⑨《司马法·仁本》。。管子同样重视诚信的上行下效,他说:“信以继信,善以传善。”⑩《管子·君臣上》。即诚信可以换来诚信,善良可以传递善良。为上者首先应当以自己的“信”“善”来影响士卒、感召下属。管子还说:“重而不行,则赏罚不信也;信而不行,则不以身先之也。”⑪《管子·法法》。所以,为上者以身作则践行诚信对培养诚信文化是十分关键的。如果一个新任的将官不为士卒所相信怎么办?“若人不信上,则行其不复。”⑫《司马法·定爵》。就是说,如果下级不相信上级,那么上级必须坚决执行命令,不要轻易改变命令,否则无法建立权威。如果部队中出现了互不相信的情况,那就要统一认识,即“不相信则一”⑬《司马法·定爵》。。

(二)强调在一以贯之的长期坚持中培养诚信。真正形成一种诚信的环境氛围,决不是靠做几件大事就可以办到的,要靠长期的积累和坚持。《司马法》提出:“堪久信也。”⑭《司马法·严位》。意思是讲,长久地赢得人心要靠一贯的诚信。韩非子同样认为,“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就是说,信用是要靠积累的,小的方面长期守信用,时间长了才能建立大的信用。一时讲诚信、一时不诚信是不能真正建立诚信的,诚信的法则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正如唐代名相陆贽所言:“唯信与诚,有失无补。一不诚则心莫之保,一不信则言莫之行。……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是知诚信之道,不可斯须而去身。”①《资治通鉴·唐纪·德宗建中四年》。因此,在军中要坚持实行诚信道德教化,建设诚信文化,即对官兵“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②《将苑·习练》。。我国古代军队都强调对官佐士卒进行“忠信”教育,要求将领之间和官兵之间都要以诚相待、重诺守信、相互信赖,以形成同心同德、“三军一人”的局面。

(三)强调言必行之是培育诚信的关键所在。重实行,把行看得比知与言更重要,强调把美德、美政付诸实践,是历代先贤和兵家所普遍重视的。先贤们深知,行比知与言要更难。荀子就特别注重实行:“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③《荀子·修身》。诚信的养成同样如此。自古军中无戏言,军人一诺重千钧。说到就一定做到,否则就失去诚信。《国语·晋语二》上说,“吾闻之,申生甚好信而强,又失言于众矣,虽欲有退,众将责焉”。三国时吴国史学家韦昭注曰:“信,言必行之。”可见,讲究信用就是要言行一致,“不食其言”,即使面临困难和险境也不背离诚信。正如《周易·坎卦·彖传》中所说,“行险而不失其信”。当然,古人认为诚信必须以仁义为前提,以实现善为目标,违背善的诚信往往会导致恶行。因此,实践诚信应当“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④《荀子·不苟》。。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出兵讨伐原邑,下令只带三天口粮,攻不下原邑就罢兵。三天后果然未能破城,晋文公下令撤围。但探马报告说原邑已经支持不住了,再坚持一下即可胜利。晋文公却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这表明,在晋文公看来,坚守诚信比夺取胜利更重要。晋文公以其一贯的诚信赢得了将士的拥戴,也获得了邻国敌国的信服。

(四)强调把个人修养作为诚信培养的重要途径。军队诚信的形成,外在的教育和约束是固然必要,但个人修养更具有决定作用。何以修养?古人认为,“内诚于心”“外信于人”是基本要求,同时要“寡言”。“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⑤《礼记·缁衣》。故此,在古代加强个人诚信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慎言、少言,那些夸夸其谈、巧言令色、信口开河的人一般被认为是缺乏信义的表现。东汉王符认为:“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⑥《潜夫论·实贡》。养成诚信品质必须防止说大话、讲假话。在古人看来,要做到这一点,第一,不轻易许诺。轻易许诺,很可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变数,诺言有时无法兑现;第二,一旦许诺,就不能随意改变,即使遇到千难万险,也要努力克服。班固在《白虎通义·情性》中说:“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明诺言具有严肃性和稳定性。由于诺言的应承与践行,都充分体现了许诺者对他人和自我的高度责任感,所以“一诺千金”的军人人格从古至今都被推崇。

猜你喜欢
信义军队诚信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信义兄弟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
尴尬官司:40万元买不断一桩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