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芳,杨可可,周千一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新时代赋予大学生更高的使命,也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就业是关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大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对综合素质和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民办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必须不断探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教育家王广亚博士一生致力于民办教育事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广亚教育思想里蕴含的“创新”“品质”“三吃”“自力更生”等思想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提供了思想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深入贯彻思政教育进课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王广亚先生在长达67年的兴教办学岁月中,提出的许多德育思想对于塑造学生人格、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具有重要的价值,将其思想观点与学生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是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的必要举措[1]。大学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更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育的本义是育人,大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相关专业知识,更要对学生全面负责、全面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高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培养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能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王广亚先生一直倡导办学要从重视学生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设16个实验教学中心、260多间专业实验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高校重视大学生专业理论和生产、服务及管理一线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高教教学质量新国标要求高校制定合适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素质能力培养,不仅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实践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高阶素质能力的获得。王广亚先生提出的“爱国爱校,宁静好学,宁静整洁”的倡议明确指出大学生应该平心静气,不浮躁,沉稳宁静,爱好学习,视求知为乐趣,手里谦让,以礼待人,能够“吃苦、吃亏、吃气”,这些正是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将广亚教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素质能力、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举措。为了找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对郑州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融合度、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如下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其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可得:56.6%的郑州民办高校大学生认为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32%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保持不自信的态度。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少创新意识和想法,不善于思想学生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大学生在职场中竞争力低下,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机会不多,即使有机会参加其所撰写的项目计划书创新性与完善性不足,这也是大学生创业创业能力不足的重要表现。
对大学生而言,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融合是就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根据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得:真正能做到“学以致用”的同学仅为22.64%,41.51%的同学认为在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往往不能准确运用理论。大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融合度不够在就业时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有效结合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专业知识点的掌握不佳,做不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将专业知识融合于专业技能中的意识较弱。
科学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就业能力的组成部分。问卷调查显示:32%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抱有不自信的态度,5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当下的浮躁和对未来的迷茫。一方面,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对待择业问题时往往缺乏明确的方向,这将导致消极就业、得过且过等情况发生;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存在好高骛远或一味求稳的观念,对自我的认知不够清晰和准确,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可知,32.08%的学生表示“当遇到问题时,需要较长时间找到需要的信息”,调查显示仅有26.42%的大学生表示能将制定的计划执行到底。如民办高校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报考完相关证书考试后不及时复习,裸考现象比较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一方面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易拖延,导致大量学习任务或者工作任务的堆积,学习工作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意识,无法独立及时地解决问题。
根据前面的调查与研究,并结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及广亚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将“创新”“和善”“品质”“三吃”“自力更生”等思想融入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中,以期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王广亚先生认为:社会在变迁,技术在进步,社会生产、生活、思维方式都在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教育必须不断创新,不能因循守旧[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第一,民办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开展自主创新创业主题活动、悬挂张贴创业标语、设立创业启动基金等形式积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使创新创业成为大学生自觉践行且易实现的行为;第二,民办高校可增设双创学院,引进先进的实训设备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进行模拟操作,增强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第三,民办高校在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可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技术、资金支持,构建全方位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和成果孵化体系,积极扶持指导学生创业;第四,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与重视创新发展的企业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使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攒更多的人脉。
广亚思想中的“品质”强调高校要建立完善制度,实行量化管理;构建优良设备,凝聚优秀师资;培养优质学生,追求一流成果。强化“品质”办学理念,以育人为本为出发点,是培养就业能力强的学生的重要途径。第一,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开创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搭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平台,如:设立实训中心,引进先进的专业实践模拟设备,使学生在课程上可以通过实训设备模拟未来的职场,丰富职场体验;第二,可在实训模拟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专业实训模拟比赛巩固专业知识;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来校开展分享交流会,同时学生可到校企合作单位中进行实习,增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融合度,进一步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4];第三,根据专业的不同,结合国家教育大纲合理安排课程及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课时,侧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新时代的大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与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相符合,艰苦奋斗的“吃苦”精神、无私奉献的“吃亏”精神、以德报怨的“吃气”精神是“三吃”精神的核心,“三吃”精神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方面。首先,学校应加强学生对于“三吃”精神的理解与掌握,并大力宣扬和举办相关实践活动强化“三吃”精神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融入;其次,注重立德树人、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开设《大学生创业就业素质能力建设》《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将“三吃”教育融入到课程中,促进学生道德与品行的提升;最后,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供专业职业咨询与指导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能力以及未来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科学的就业观。
“自力”就是自食其力,不依赖不观望;“更生”,就是遇到挫折跌倒了,站起来继续前进,不气馁不失望,斗志昂扬开创新局面。广亚先生认为,无论是国家、企业、学校或是个人都要自力更生[5]。民办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自力更生”的精神,将其融入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中。首先,鼓励大学生重视提高个人素质,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技能等级考试获取相关资格证书,提高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其次,帮助大学生积极了解社会及市场环境变化和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未来职业胜任力。
总之,培养就业能力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是民办高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广亚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广亚教育思想的精髓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支持与指导作用,为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扩宽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