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楠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培育理念中,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演奏”的教育功能和教育要求——学生通过鉴赏和演奏优秀器乐作品,激发演奏兴趣,学习演奏方法,积累演奏经验,增强合作意识,体验器乐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1]。高等院校的音乐学师范专业既属于高等音乐教育,又兼具师范性特征,其旨在培养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教学指导思想,确立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因此,在高师院校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专业音乐院校钢琴表演专业授课模式的沿用,而是既要培养学生个人的独奏能力,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又要增强学生与他人协同合作、共同演绎音乐作品的综合能力,从而进一步彰显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的多元特征。
双钢琴演奏是由两位演奏者在两台钢琴上合作演奏的表演形式;四手联弹是由两位演奏者在一台钢琴上合作演奏的表演形式。学生在钢琴重奏中,可以借助对方的独奏能力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无论双钢琴演奏还是四手联弹中,演奏者都应提升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明确第一、第二钢琴之间的声部关系,相互倾听对方,做出相应力度、音色、速度等演奏的调整,在重奏段落变化的过程中始终追求音色的统一性、节奏的互补性、力度的控制性和踏板的合理性。在双钢琴演奏中,演奏双方要特别注意,在远距离演奏时,如何通过肢体、呼吸等方式示意对方;在四手联弹中,演奏双方要特别注意,在近距离演奏时,如何避免肢体上的相互干扰。
钢琴教学重奏形式的多样化,打破了原有键盘系各科任课教师“闭门造车”的传统教学模式。各科任课教师在教研室共同教授各自学生的过程中,营造了全新的开放式、讨论式教学环境,促进了键盘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其产生了思维火花的碰撞,各取所长,共同进步。
室内乐是通过多种乐器共同协作完成的小型器乐曲。在演奏过程中,每种乐器均具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和音域,乐器之间既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合。在器乐重奏的音乐作品中,钢琴既承担主奏部分又承担伴奏部分,这就要求钢琴演奏者要做好作品分析的前期工作,并具备敏锐的复调听觉能力,认真聆听其他声部的器乐,不断调整自身的演奏力度、速度和音色,从而与其他乐器相得益彰,一起呈现出风格统一的音乐作品。
在室内乐的合作过程中,键盘系与管弦系的教师与学生必然就音乐作品的声部、力度、速度、音色等多方面的音乐处理展开教学讨论和研究,在研讨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建立键盘系与管弦系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模式。
钢琴伴奏包含了正谱与即兴两种形式。正谱伴奏,即演奏者需分析作曲家已创作好的伴奏乐谱,要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演奏技能及快速的视奏能力,这就对演奏者的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分析、演奏技巧、音乐表现力等各方面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即兴伴奏强调演奏者具有根据乐谱快速编配的应变能力,展现了演奏者的作品分析、器乐编创、移调转调、键盘和声、演奏技术等诸多专业能力,具有灵活性演奏特征。不论正谱伴奏还是即兴伴奏,都要求演奏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或显性或隐性地促进了演奏者专业素质的提升。
由于钢琴伴奏只是完整音乐作品中的声部组成部分,需要有其他声部共同合作完成。舞台上常见的合作模式大多是由声乐与钢琴合作完成的音乐作品。在合作的过程中,合作双方要共同探讨作品的结构、音色、力度、速度等处理方式。钢琴伴奏者还需根据演唱者的音色特征做出相应的合理衬托,以努力达到最完美的呈现效果。如果声乐形式为合唱,钢琴伴奏者则要加强与指挥的沟通交流,合理地调整演奏力度和音色,从而由与独唱的双方配合模式调整为指挥、合唱、钢琴伴奏的三方配合模式。诸多合作教学模式不断加强了键盘系与声乐系的教学互动。
音乐联觉是指由听觉体验引起其他的非听觉性综合性体验。音乐是不具备可视性和可描述性的,但由于联觉机制的作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仔细倾听,并结合学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调动自身情感和审美体验,从而使专业分析力、判断力等相关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培养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钢琴合作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读谱的理性分析、刻苦的技巧练习完成谱面上承担的声部后,才能与他人进行合作。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艺术修养,并完成了由传统模式中“以教学为中心”向核心素养导向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转变。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作品的理性分析及审美体验,必然会形成自己的专业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身观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对方意见,从而进一步明确双方对作品的理解,并使其达成音乐层面的共识。学生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也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钢琴重奏与钢琴伴奏不仅仅体现了个人的演奏能力,更是参与者之间协调合作能力的充分展示。通过合作演奏中的互动、交流,学生既明确了自己的声部,又学会了倾听对方乃至整体的演奏效果,提升了自身对节奏的控制能力及对主次声部的处理能力,还提升了对参与重奏的每位演奏者的多声部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以及自身的乐理、和声、复调、曲式分析等专业音乐理论知识水平。
钢琴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逐步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如果仅仅将钢琴独奏作为唯一的舞台表演模式,一则表演人数有限、形式过于单一;二则无法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舞台表现机会,从而让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在舞台上锻炼自己的机会。因此,高师钢琴教学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势在必行,其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钢琴的内驱力,又丰富了舞台上的钢琴表演形式,拓展了钢琴艺术的表演空间,从而形成了“实践——认识——实践”的良性循环模式。
在钢琴合作教学中,学生可以就同一部作品的音乐处理展开讨论,提出各自的专业见解;教师则根据各自对作品的理性分析、深入解读,通过专业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确在演奏或演唱中应注意的深层内涵。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展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多教师的专业指导,教师也可以倾听学生的专业见解。钢琴合作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开启了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模式,进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管弦专业的学生从学琴起就不断参加乐队排练,声乐专业的学生也很早就建立了合作表演的专业意识,但键盘专业学生从小多接受的教育模式是长年累月的独立练习,因此,相较于管弦与声乐专业的学生,键盘专业学生更自我、更不善于表达。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钢琴合作的教学模式,引导键盘专业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其通过与同专业及不同专业同学间的交流、磨合,增强协同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将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钢琴演奏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更好地完成音乐作品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要完成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应通过采用钢琴合作教学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钢琴合作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只是一个载体,学生在合作中应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通过双方或多方的不断思考、沟通和交流,在呈现作品时树立相互信任和成就的全局观。这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及良好素养的形成,进而实现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