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霞
(新疆煤炭技师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7)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中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承担着双层的育人任务。近年来,社会及政府越来越重视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队伍规划不明确;教师流动性大,队伍缺乏稳定性;教师培训机会少以及考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定位不清,目标不明确。中职院校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在人才的培养上有自身的特点。它注重的是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同时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许多中职院校没有注重“思政课”教师职责的特殊性,没有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放在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中去进行定位,因而出现定位不清,目标不明确等问题。2.创新不够,优势不强。目前,在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创新不够,缺少个体特色,在队伍建设上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大多中职院校都只停留在对国家出台的文件精神的贯彻和引导上,采取的都是统一的建设模式和管理方法,没有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和“思政课”教师存在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工作。使“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中职院校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知识技能,轻思想政治。尽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思政课”在部分中职院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使“思政课”教师产生了失落感,弱化了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再加上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它所肩负的职责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思政课”教师又深感未完成工作的压力。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一些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不安心本职工作,致使骨干教师流失较严重。
任何职业水平的发展都存在“高原现象”。研究表明,教师在其从教五、六年后已基本定型,如果不实施强有力的继续教育,使其职业价值、性格、手段等全方位更新,教师的职业性格将趋向封闭保守,知能结构将僵化、陈旧。思维领域将变得世俗功利,创造个性将萎缩、凋谢。信息社会的到来,也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因此,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显得非常重要。而一些中职院校没有专项的“思政课”教师进修培训经费,再则,“思政课”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修或接受再教育。所以,中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进修及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
中职院校大多对教师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忽视了群体之间的差异性。采取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固定和单一。而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思政课”教师担任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除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在学校的考核评价机制里,却没有把“思政课”教师的这种双重育人功能考虑在内。不能激发“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由于中职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殊性、复杂性,使得中职院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难度较大,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经受的锻炼也不小。因此,相对于本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来说,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总体上差距不大。但是,在科研方面,情况有所不同。由于种种原因,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中职院校的科研氛围不够浓厚。对中职院校的科研形式、科研成果如何看,或者说什么是中职院校的科研形式、科研成果,学术界、教育界存在不同看法;时至今日,有些人甚至仍然认为中职院校只要把教学搞好就行了,不应当对教师提出科研方面的要求。二是一些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淡薄,缺乏从事科研的基础和经验,而学校在这方面又引导、培训不够。三是一些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从事科研的时间不多、精力不足。四是中职院校科研的机会相对少些、条件相对差些,客观上讲,思政课教师要在校外拿课题、项目并不容易。五是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成果的发表或出版比较困难,尤其是要在CSSCI 来源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更难。六是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科研上更多的是凭个人的学术爱好或兴趣,大多是单兵独斗的形式,没有凝练科研方向,也没有形成科研团队,真正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不多。七是中职院校的科研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在学术交流、合作攻关、科研经费、课题经费等相关政策方面支持力度不大。
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得怎样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和态度是关键,只有真正认识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该说,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方针政策已经明确,问题是中职院校怎么去狠抓落实。从中职院校现实情况来看,以下几项工作应落到实处:1.建立健全“思政课”队伍建设的领导机制。学校领导班子每学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放在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中去进行定位,把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细则形成制度加以落实和保障。2.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有重点、分层次,多种形式的教师进修、培训体系。每年“思政课”教师能有一次学习、参观、培训的机会。3.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列支“思政课”教师研修学习,培训等专项费用。4.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好教学内容,学分,经费,及教学目标及考核标准等。5.逐步形成学校、“思政课”教学机构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6.制定并实施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考核及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育教学占比。
1.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指教师的政治态度、理论素养、思想品质及工作作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良好的政治修养是对每位教师的基本要求。而“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作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人,需要更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鼓励“思政课”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其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教育教学纪律。以良好的政治素养去影响和引领学生,而不能迎合学生违反政治原则。2.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思政课”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做到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合理的、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同时中职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培训交流体系。给“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创造好的条件,提供好的平台。
1.建立政策导向机制,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比如,在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上、在职称评定上、在津贴的分配上、在评奖评优上,都能根据“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特点给予一定的倾斜,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2.强化竞争机制,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引进竞争机制,制定一套符合本部门特点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通过多方面的考核把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和不愿意从事“思政课”的教师调整出去。把优秀的教师以及有能力、有热情的教师调整加入进来。制定严格的随即听课制度和定期考核排名末尾淘汰制度。把考核的结果与奖金的分配、评优以及职称晋升挂钩。从而激励“思政课”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3.完善流动机制,保持“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动态稳定。只有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才能使这支队伍做到动态的稳定。“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流动包括内部流动和向外流动。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但只要目标明确,措施得当,一定能建设一支更高层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