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高校课程制度体系作为直接影响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当前,在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整个知识课程体系。在现代教育基础的教学理念上,基于专业知识的交叉渗透,创建全面、系统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和实践课程,打造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引进人才的全面培训,加强对高校知识整体化发展状况、价值和教育功能的全面了解,充分认识到建立人类基本知识的教育价值[1],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理念是指关于教育发展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的观念。教育家通过研究社会未来人才需求和教育理念的关系,形成了新的关于教育未来发展的认识理念[2]。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特征显著突出。现代教育理念主要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了人类的本质,这将推动各种现代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现代教育理念主要关注人的发展,对人的重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因此“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与核心。
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推动下,现代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扩展,具有多重内涵。首先,现代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个体,改变了过去机械教育形式的间接灌输知识方式,认为学生始终处于不断进步中。其次,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自主性的关注[3]。每个学生都是在遗传、生活环境等不同因素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三观不尽相同。现代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特性,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为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创造不同的人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同时对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高校只有培养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才能适应当前社会不断发展。
现阶段,我国知识整体化教学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理论教学旨在向学生介绍特定的学科和专业知识,虽然这种专业划分有其必要性,但是单一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缺乏整合,无法涵盖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一些重要知识领域,更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实践应用平台。在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内容更新滞后,无法追踪专业发展的前沿[4]。教室里的知识讲授过多,实践能力相对薄弱,高校很难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理念掌握较详细,实践能力匮乏。而教师的教学理念常常基于书本知识,过于详细和过分强调书面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阶段,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仍广泛用于知识整体化的教学中。教师将专业理论朝单一方向灌输给学生,忽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更不用说知识的整体关联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无聊和单一的学习内容会阻碍学生保持长期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缺乏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不能满足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专业知识渗透和综合能力提高的需求。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执行者和促进者,对教学成果有着直接影响,影响知识整体化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成败。现今教师对教育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缺乏清晰的认知。当前我国的教育过程通常以单一的教育内容和脱离现实的理论为主要特征[5]。根据目前的大学课程要求,强调确保以教师作为核心的课程教学,难以保持完整性的要求和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忽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的联系,学生的知识体系难以向整体化水平发展。
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当前的知识整体化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知识整体化”课程改革是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科知识间建立必要和必然的联系,使其相互发展和补充。它的含义并不是简单地结合各个学科的知识,通过学校教育完成所有知识,并要求学生同时学习和掌握,而是要求教育者充分理解整体知识的价值取向和知识特征,并有机地融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自主学习需求。
所谓的知识整体化是将多种知识看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可以融合到统一的知识系统中。现代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它不要求学生成为同质的群体,而是在于向学生传授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在这种教育哲学的框架下,倡导学生在掌握系统专业知识的同时,保持批判的眼光和对事物和知识的自我选择。学生不需要成为无所不能的学生,他们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勇于展示自己,为社会提供不同的人才。与此同时,教育方案的目标应该加强对知识体系之间的双向互动和联系,在课程体系中,树立和促进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现代教育强调从实践、多样、互动等角度丰富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首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整合要求学科群组内的课程内容是一个连贯、互补、统一的整体。而不是将一门课程作为几门课中的重要课程重复讲授。另外,课程之间的内容上也存在密切联系,上一门课程的内容为下一门课程的开发服务,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基于知识整体化改革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多个相关课程组合为一门课程。在此基础上,需要每个专业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使用先前的课程成果,从而达到课程基础上的完善等。
在引领知识化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是组织教学内容、执行教学任务的主体,是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师资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知识整体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执行的保障。一方面我们需要突破教材内容滞后前沿领域发展的常态,将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将传统专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边缘”知识重新融入教学体系,通过知识内容的叠加整合,重构学生的人文素质。简而言之,是通过知识整合浓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原来传统落后的高校教育:提供学生特定的知识与技能培训,拓宽学生的教育广度与深度,促进学生成为一个拥有广泛知识结构、扎实专业基础,同时拥有批判性思维与科学素养的合格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是知识整体化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堂实践教学主要以实验、实践、培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形式进行。由于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课堂实践教学,因此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内容非常有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存在大量的示范实验和认知实践。学生很少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和操作,并且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项目设计和新产品开发。因此,对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完善缺乏保障,故而必须重视课外实践教学渠道的发展,使课内外合作,理论与实践互动,传承与创新并行。
知识整体化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理念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的取向必须反映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适应。明确知识整体化教育的课程目标,增强高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政府需要对知识整体化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战略规划和指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课程标准和国家知识整体化教育评价标准的需求。高校应该以政策为导向,构建“政府支持,学习运行,企业参与”三位一体的高校教育课程体系,打破知识整体化改革中教育课程定位趋于同一化的问题。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多元化、整体化教学观点,注重学生体验感与自我探索,这为知识整体化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因此,知识整体化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中“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导向”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取向必须反映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适应,并适应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