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霞
(兴平市博物馆,陕西 兴平 713100)
近年来,随着广大群众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博物馆的建设数量也与日俱增。博物馆作为收藏文物重要场所,在文物管理中必须时刻强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保证馆藏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信息完整性。当前,文物管理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博物馆管理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亟待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高度重视。
文物是时代历史的见证,是人民群众生产活动的结晶,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作为历史的产物,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更加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它能很好的反映当时一段时间的历史现状。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就是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是对人类社会共同记忆和利益的保护,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陕西省兴平市博物馆是一座依托兴平文庙大成殿而建的县(市)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近两千件,时代上自史前,下迄民国,内容十分丰富,储藏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很好地起到了传承文化的作用。
文物是古代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古人智慧的凝结,对其加以研究可以从侧面反映当年的历史情况。博物馆的文物承载了其所在年代的重要历史信息,通过文物分析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与遗留的历史痕迹可以对各朝各代文化进行梳理,而这些朝代留存的历史文物就是其客观证明。另外,文物除了可以反映时间节点外,还可折射出其所在年代的艺术、经济和政治水平,以便研究者对各朝代划分有着进一步考证和了解。因此,博物馆文物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的科研项目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另外,文物也是文字记载的补充,以另一种生动和更具有说服力的方式诉说着历史,能够为科研工作提供重要的方向,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
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藏品,这些丰富的资源能够满足人们学习、休闲、娱乐和欣赏需求,能够提供人们与历史、与自然、与艺术、与科学对话的机缘,使人们能够找到精神文化的殿堂。近年来,兴平市博物馆先后举办了“兴平历史文物展”“兴平古代大型宗教造像展”等展览活动,让广大群众通过文物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加深人们对华夏灿烂文明的认识,同时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由于博物馆文物大多数是科学家考古取得的,本身可能并不完整或者十分脆弱,再加上其拥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因此必须对其管理工作加以重视。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发展与推进,兴平市博物馆藏品门类广泛,有陶器、铜器、铁器、碑石、钱币、金银器等艺术品和生活用品,我们必须做好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以保证对文物的完整保存。但是从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来看,其管理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不够全面和详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未能明确落实管理人员的责任;政府对于文物修缮和微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不够;电子目录管理应用不能紧跟时代;工作人员对博物馆文物保管业务学习培训不足等现象,保护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对这些问题应当予以重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目前博物馆的管理手段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便更好地对文物进行保存和管理。以文物防盗窃为例,兴平市博物馆能够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但安防系统需要及时升级改造,才能够显著提高安全系数。此外,除了对于博物馆管理的优化和创新,还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对现有的保护措施持续优化和改进,以实现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
部分博物馆暂无完善的管理机制,导致实际工作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作为文物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而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对专业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与管理。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需要重视对博物馆文物管理制度的建设,只有让文物管理工作同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同步进行,才能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
博物馆文物藏品种类众多,而目前许多博物馆仍应用人工方式管理,不但加大了管理人员工作量,而且其管理结果差强人意。因此,博物馆必须规范文物管理流程。首先,文物入库时不应由赠与单位直接交予库房,单纯按照时间顺序编号。库房应将文物按照种类、年代相应编号,以便收藏和查找;需要信息登记,形成电子目录,促进文物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智能化。另外,需要对文物反复核对后进行编号、分类。最后,库房人员需要再次核对登记,然后进行保存和收藏。只有制定合理的管理流程,才能在节约人力的同时方便对文物的查找。
博物馆文物无疑是十分珍贵的文化资源,博物馆文物保护方案应该从实际工作中入手,总结经验、因地制宜、科学编写。同时,需要注意结合博物馆具体条件和情况提出管理要求,使工作人员管理规范,推动有序且高效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管理不同于普通物品管理,对管理人员有一定专业性的要求。除了对于文物的分类和摆放外,还要求管理人员拥有一定深度的业务知识,如了解文物的特殊属性以及对存放环境的要求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存博物馆文物。除了以上特点,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对于保管人员的道德要求较高,否则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所以,对于博物馆管理职责需要有明确的划分,必要时甚至需要精确到每一个人。
在对博物馆文物进行规范管理和悉心保存的同时,专业人员需要对文物进行科学的状态分析。由于文物展出也是对文物的一种消耗,为了延长其展出时间,必须应用更加科学的手段对文物进行检测和分析,以便于更加有效地进行保护。
应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对博物馆文物进行全方位、全要素的精准分类。博物馆管理信息化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通过计算机管理可以更好地节约人力资源,同时方便对文物的查找;合理地按照文物的年代、用途以及其他特性进行信息化管理,形成可搜索式目录,从而方便管理人员有效管理文物。
我国文物资源极其丰富,文物科技保护任务十分艰巨。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依然是导致文物基体遭受损坏的主要原因,这种损坏与文物所处的恶劣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降尘和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硫化物等)等进行长期监测和控制,建立长期的藏品环境参数数据库,研究文物藏品与环境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创造最佳的文物保存环境,实现对文物蜕变损坏的有效控制,将是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领域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微环境监测是博物馆保护文物工作的重要部分,在微环境监测工作中应用数字传感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文物。具体来说,在需要监测的文物周边安放数字传感器,运用数字传感技术进行环境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微环境调整,从而保证文物管理的顺利进行,提高了保护成效。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已经不可或缺。每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传递着灿烂悠久的华夏文明,加强博物馆文物管理是继承、弘扬优秀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结合我国博物馆文物目前管理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和人员一定要重视起来,并且适时积极地解决问题。同时,博物馆应该以确保文物安全为首要目标,结合现代科技方法,创新文物保护措施,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有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