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磨刀山旧石器遗址与岭南文化的起源

2021-11-27 09:20许桂灵司徒尚纪
岭南文史 2021年2期
关键词:磨刀岭南考古

许桂灵 司徒尚纪

一、一个重大考古发现

2014年在广东郁南县南江之滨磨刀山,发现了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将广东人类活动史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揭开了岭南文化发展史上的新一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1]即人类的出现与文化的起源是同步的。这个人,是生物人和社会人的统一,或是体质人类和文化人类相结合的人类;而社会人或文化人类最主要的一个标志是作为文化载体。文化人类的出现通常以旧石器文化为最早标志。只要有旧石器,它的载体就是旧石器文化人,也是一个地区文化的开端。中国最早的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为现代人的远古祖先。70万年至20万年北京房山周口店出土“北京人”,被视为旧石器文化的代表。“北京人”会用火、制作石器、从事渔猎活动等,创造了最原始的人类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最早起源和标志。

自1927年发现“北京人”后,科学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兴起,先后发现大批新旧石器遗址,宣告中华文化在多个地方起源。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硕果累累。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2]这些高屋建瓴的论述为中国考古学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对全国,特别是对长期被视为“文化沙漠”的岭南尤为重要。在广东,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甚少,能够说明岭南文化古老渊源、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的旧石器早期文化的证据甚为个别。这往往成为不谙考古和历史的人诟病广东的一个借口。事实上,基于珠江水系特别是西江水系自然特征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共同性,目前已知的旧石器遗址在两广范围内至少有数百处,相对于中国近2000处旧石器遗址而言,数量上已颇为可观。它们中时间最早的是广西百色旧石器遗址群(80.3万年);次为郁南磨刀山遗址80-60万年;再次为云浮蟠龙洞遗址20万年,封开洞中岩遗址和黄岩洞遗址均为16.9-13万年,曲江马坝人遗址12.9万年;最迟旧石器晚期为阳春独石仔遗址,1.6-1.4万年。这些旧石器遗址分布区,以西江流域为主体,也包括北江和漠阳江流域,是岭南文化的最早摇篮,也是岭南人类历史之嚆矢,具有不寻常的文化意义。

郁南磨刀山旧石器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早期遗址的空白。从此前广东已发现的曲江、郁南、云浮、封开、英德、阳春等处的旧石器遗址看,时间最古老的云浮蟠龙洞遗址也不过20万年,在年代上较全国其他地区的旧石器遗址为迟。如四川巫山人约180万年、云南元谋人170万年、“北京人”50万年、陕西蓝田人80-60万年、江苏南京人35万年、陕西金牛山人28万年等。但郁南磨刀山旧石器遗址的发现,则将广东旧石器遗址的从时间推至距今约80-60万年,与广西百色旧石器遗址基本上属于同一时期,广东旧石器文化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并跻进全国同时代文化之列,具有重大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意义。故201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二、磨刀山遗址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独特内涵

(一)江河水文化

目前已在磨刀山遗址出现的西江重要支流南江盆地一带陆续发现60多处同类遗址。它们集中分布在南江从大湾到河口段江岸四级阶地上。磨刀山遗址出土的400多件各类石器,皆取材于河床砾石层,亦即河流鹅卵石。这一地理分布格局说明磨刀山人是水居原始人,他们居住、繁衍和活动都离不开河流环境与资源。由此决定他们创造的原始文化是一种江河水文化。从人类和文化传承关系而言,这与后来岭南古越人被解释为水居部族,创造的文化具有多元、包容、流动、灵活等特征的水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磨刀山人后来演化为古越人的先祖,广泛分布在珠江中下游地区,并在新石器遗址中得到传承和扩布。据相关统计,在广西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有900多处,在广东有五六百处。[3]这些遗址同样多以河流为依托分布,有一般高出河床10-20米的洞穴遗址、多见于河旁或河流分汊处的山岗遗址、分布于海滨、河旁的贝丘遗址;还有多见于珠江三角洲的土墩遗址。这些不同遗址的栖居者同样是古越人祖先,依靠江河湖海取得生活来源,繁衍后代,发展为不同部族、民族或族群。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至战国时期,在珠三角有头国,食海中鱼为生;在东江河谷一带有缚罗国,靠水为生;在广西桂江、浔江和西江一带有西呕国,生活在水滨;有骆越国,生活在桂南和西江水系各地,以垦食水田为生;有伯虑国,在郁水(西江)南,属小流域文化;有阳禺国,在今北江清远一带,多居溶洞,地下水丰富,以渔猎为生。[4]举凡历史早期这些傍水而居部族都与江河有千丝万缕联系,都是江河文化载体、后世百越人先祖。

(二)旷野居聚落文化

考古发现,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有洞穴居和旷野居两种居住形态,但以洞穴居为主。郁南磨刀山遗址未见洞穴,而其居住处分布在河流阶地形成发育网状红土层上。而旷野居要求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茂盛、附近有水源,适于捕捞和人类生存活动。[5]磨刀山人栖居在广阔的红土大地上,是一种有别于洞穴居的适应环境方式,属聚落文化范畴。按南江流域地表平坦,即使在地质时期地理环境也达到旷野居的要求,利于人类在地表居住和生存,故磨刀山人采取的这种旷野居的方式是适应地理环境的表现,极富地域特色。但人类居住需要遮盖物,故大有可能结巢居于树上。《北史·蛮僚传》说“依树积木,人居其上,名曰干栏”。这甚有可能源于磨刀山上的旷野居。

(三)内涵独具一格的石器文化

磨刀山发掘出土的石器约400件,取之于河床,以石英、岩砂、石英岩为主要原料,包括石料、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碎屑和使用砾石等,其中又以石料、断块、碎屑、石核及使用砾石的数量为多,形成石器数量相对较少。代表性有:(1)石核。最大重量为1073克,次为705.1克和644.3克;(2)石片,多为简单捶击而成,最大重188.5克,也有小到43.8克;(3)石器,石器既有单面,也有两面加工现象,有手镐、手斧、砍砸器、刮削器等类型,最大一个手镐长17.2厘米,宽12.5厘米,厚9.1厘米,重1794克。最大一个手斧长17.6厘米,宽12.1厘米,厚7.5厘米,重1356克;(4)砍砸器,皆为石核式砍砸器,石英制作,长15.3厘米,重可达1569克;(5)刮削器,以砂岩制作,最长9.1厘米,重148.4克。这些石制器取材皆为砾石,在低纬湿热气候环境下风化程度高,加工粗糙,低效,与气候环境相适应,显示在人类早期文化活动和适应环境程度低;创造的旧石器工业文化品位不高,但有自己个性,即皆取材于江河砾石,体大、粗重,适于林莽茂密的热带环境使用,故是一种原始热带文化属砾石器文化类型。而与岭北地区石片石器文化类有明显差异,反映了岭南旧石器文化有自己的个性,是中国南北文化的南方类型,具有南方文化代表意义。并非偶然的是,郁南磨刀山旧石器与广西百色盆地发现的旧石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百色旧石器存在于右江沿岸的第四级阶地上。在西江支流右江河谷两岸220处[6]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包括舌形手镐和两面加工的手斧等在内的大量石制品,其原料也是河床砾石,与磨刀山遗址所见同类器物的形制比较接近;并且由于西江水系的交通作用,两地同属岭南旧石器砾石器工业,加工工艺也较为接近,具有文化同质性特点。再加上两地同处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文化差异性小,而与岭北旧石器文化有较多的差异。[7]这说明岭南文化从一开始就自成体系,呈一独立的文化地理单元。

(四)岭南为人类最早的一个文化中心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8]4点要求。这些要求为岭南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就郁南磨刀山,广西百色、柳江,云浮蟠龙洞,封开黄岩洞、洞中岩等旧石器遗址而言,反映了岭南范围物质文明发展早期阶段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而且这些遗址皆“背靠云贵高原、面向东南亚,处于人类起源、进化和东西方早期人类迁徒和扩散的关键位置”, “在东亚和东南亚早期旧石器考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9]对探索岭南文明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这些遗址的文化价值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未能与“中华文明起源”联系起来,加以“早期发展综合研究”。[10]实际上,岭南以上旧石器遗址,反映岭南也是人类最早的一个文化中心,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和“多源同归”说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1]

国内外学者关于人类起源问题,有过欧洲说、中亚说、北亚说、南亚说、非洲说等多种推测,但都是见仁见智,难定一尊。其中南亚说和非洲说占了上风,且有两者难分伯仲之势,各有自己的支持者。但无论这两种说法有多少异同,都有一个共同事实,即连接云贵高原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珠江水系是古人类辐射和迁徙的一条主要通道,其中西江干流又居主体地位,另外西江干流及其支流漓江、桂江、贺江、南江、南流江、北流江等多条江河形成辐射格局,在岭南西江河道充当不可缺的一段。[12]

迁移和集聚,使南江磨刀山成为人类活动和旧石器文化荟萃的一个中心。故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指出:“两广地带就是远古人类东移的必经之地”。[13]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在《广西是古人类研究的重点地区》一文中指出:“从地质地理条件方面看,广西更有发展古人类学的独特条件,……在人类发生和发展的过去的一百万年里,广西这个地方始终是气候暖和、雨水充足,自然界中有丰富的食物资源,适宜原始人类和与人类接近的猿类生息繁殖”,“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14]既然两广有如此适宜人类生存发展和创造石器文化的优渥条件,那么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岭南文化,必然有自己异于其他地区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风格,并且从一开始就自成体系,奠定了以后岭南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从整个岭南历史观察,目前磨刀山旧石器遗址无疑是岭南文化的一个最早发祥地和历史起点。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已星罗棋布于岭南各地,它们既继承了旧石器文化特性,又改善发展了新石器,发明陶器、青铜农具、各种礼器,开始定居和农耕,饲养家畜,逐步发展以稻作为中心的农业文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原始崇拜和风俗活动等。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经过历史演变,成为以南越文化为核心的区域文化,造就了岭南文化的雏形。

三、磨刀山遗址为质疑、动摇作为旧石器文化分区界线的“莫维斯线”理论提供了新证据

即使在人类旧石器时期,文化差异和分区已经存在,并为后世继承。1948年,美国学者莫维斯(Hallam L. Movius)提出,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也是人类有文化之初,世界上存在两个工艺技术不同的文化区。这两个文化区分界线,称为莫维斯线(Movius’ Line)。此线经过印度半岛,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在此线以西的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是以西方的手斧文化传统为代表,能够掌握先进工具制造技术的早期人类文化的先进地区;而位处此线以东的中国等地区则是以制造简单的砍砸器传统为特征的“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而一直以来不断有学者对这一结论提出质疑,但因证据不力,而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其长期以来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而郁南磨刀山旧石器中的舌形刃手镐与手斧,不但确证中国有手斧文化,而且它所代表的文化先进性丝毫不逊于西方手斧。这一重大发现,和广西百色以及重庆地区的考古发现一起,为驳斥莫维斯线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郁南磨刀山和广西百色发现的同类手斧,既是岭南旧石器文化先进性的一个突出表现,而且在世界旧石器文化比较上,岭南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丝毫不逊于西方。岭南旧石器文化作为驳斥莫维斯线的一个有力证据,“打破了西方史前考古学界的‘莫维斯线’假说,为区域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以及东西方文化比较等诸多国际热点课题提供了重要新契机”。[15]其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贡献都是非常巨大的。

四、磨刀山旧石器遗址保护、展示和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严厉打击文物犯罪”。[16]这也是磨刀山遗址保护的重要方针。郁南磨刀山旧石器遗址是岭南最古老旧石器遗迹之一,其价值无可置疑。2015年和2019年,磨刀山遗址先后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政府层面上肯定和确定了它的法律地位,从而为遗址保护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为实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迈开坚实的一步。但这一遗址发掘时间不长,仅取得初步成果,相信仍有许多古地理信息、丰富的石制器及其文化内涵,需通过深入发掘和详细准确解读阐析,复原磨刀山旧石器古地理景观,观照原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风貌,再现南江流域原始人类“磨刀山人”的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特征,进而联系、比较两广其他旧石器和新石器遗址文化内涵,分析岭南历史早期原始文化的形成、演化关系和地域分布概貌,确定这些石器文化中心及其对外辐射关系与空间格局。这样就有可能钩沉历史早期岭南文化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及一系列的时代剖面,在与其他地区新旧石器文化遗址的比较中,建构岭南史前文化基本发展序列,从而彰显这一时期岭南作为人类古代文明形成的一个中心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基于一般干部、群众特别是年青一代对旧石器文化知之不多,加上岭南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稀少,这更容易造成这方面知识的缺失,故相关普及和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历史上长期被边缘化、被视为文化滞后的岭南,磨刀山遗址的发现显得特别珍贵,除继续发掘、深入探讨研究以外,尤应做好遗址保护、展示和宣传工作。

文化与旅游关系十分密切,从这一视角出发,深入发掘、剖析磨刀山遗址的旅游价值,十分必要。这是在于,虽然磨刀山旧石器遗址的出土文物外观看来很粗糙,并不抢眼,可视性较差,但恰恰是“最不起眼的石块,却记录着遥远蛮荒的远古时代,更能改变人类‘童年’的历史。”[17]所以它蕴含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也非同寻常,对它的开发利用,必须遵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以不失其“真实性、完整性”为前提,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南江流域60-80万年前的自然面貌,包括地质、地形、河流、动植物生存状态,磨刀山人在这种荒古时代生产、生活,内中有他们旷野居、用火、群居,使用手斧、手镐、石料、石核等工具,从事采集野果、挖掘植物块茎,狩猎野兽,捕捞水产等经济活动,让游客认识人类“童年时代”的生存方式、适应环境的策略,以及原始人类创造各种原始文化形态,体悟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从而加深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起到教育人、启迪人、鼓舞人,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在广西考察工作时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18]考古现场和文物博物馆即为文物历史、文化说话最好方式和平台。磨刀山旧石器发掘现场,是文物说话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另外,建设磨刀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不失为保护、利用磨刀山旧石器文化的模式。这种把遗址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起来的方式,是一种文化创新。这种“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19]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国内外大不乏其例。如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即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18年国家文化局在第一、二批已公布的2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依托公园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低强度的开发利用,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20]这种模式很适用于南江流域。因为除磨刀山遗址以外,仅南江中游同类旧石器遗址就有66处,它们的文化内涵、价值基本一致,可以依托磨刀山遗址公园建设,把南江这66处旧石器遗址串联起来,建立“南江旧石器遗址旅游路线”,形成南江旧石器文化旅游走廊。这里有很多建设优势,为其他江河石器遗址所不及,由此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国家文物局于2010年、2013年和2017年先后公布的3批次、36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中,石器时代遗址共有7处(旧石器遗址2处、新石器遗址5处),占总数的19%。岭南目前仅有1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即广西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正规划建设中的磨刀山遗址公园将成为岭南第2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为石器类遗址中的旧石器早期遗址。

当前,在磨刀山旧石器遗址发掘和学术研究方面,仍须做大量基础性工作,而对普通干部群众,应大力做好宣传、推介、普及工作。特别要重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年关于考古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深刻认识“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1]这些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广大干部群众理解和掌握,将成为保护、开发利用磨刀山遗址的精神力量和行动指南。在当前,针对关于磨刀山遗址宣传较少、传媒报道不多状况,应组织有关专业、科普工作者撰写相应读物,制作音像作品及其他旅游宣传品,推向旅游市场,以取得预期效果,让磨刀山这一岭南最古老、与“北京人”几乎同一时代的旧石器遗址,在岭南文化史、中国文化史上被赋予重大意义,开创其历史新篇章。

注释:

[1][3][4][13][14] 转见司徒尚纪:《珠江传》。河北大学出版社,第40、43、46、50、51页,2001。

[2][8][10][16]《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羊城晚报》,2020年9月30日A4版。

[5] 裴树文:《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形成过程研究综述》。见《人类学学报》38卷,2019年第1期,第5页。

[6] 罗霞:《百色有220处旧石器遗址,你见过哪些?》。百色新闻网,http://gx.wenming.cn,2020年5月29日。

[7]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学博学院等:《广东郁南县磨刀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见《考古》2017年第5期,第13页。

[9] 谢光茂:《百色旧石器遗址群:手斧挑战莫维斯理论》。《中国文化遗产》, 2008年第5期,第107页。

[11] “多源同归”是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在《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总绪论》中提出的。中国文化有多个发源地,但发源于不同地区的文化都先后汇成中国文化的大海,称之为“多源同归”。见《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东卷》,中华书局,第2页,2014。

[12] 参见张镇洪:《岭南文化珠江来》。见《岭南考古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第31、33页,2001。

[15] 刘锁强:《叩问远古的回响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考古记》。《大众考古》,2019年第1期,第66页。

[17][18][21]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在广西考察工作时讲话。见刘颖颖、韦衍行:《考古见初心!习近平—以贯之关心考古工作》。http://culture.people.com.cn,2020年9月30日。

[19] 国家文物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09年11月17日。

[20] 国家文物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报告》2018年第18页。

猜你喜欢
磨刀岭南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磨刀人与磨刀水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三星堆考古解谜
磨刀不误砍柴工
“考古”测一测
磨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