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渗透于方方面面以至于整个社会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就教育而言,信息技术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路径而且还会反作用于教育教学。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满足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主要任务,多种路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应对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联动作用下带动教育最终走向现代化。2018年4月13日由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三全两高一大”的基本目标及相关的实施行动、应对举措,标志着教育信息化由1.0时代升级为2.0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我们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洪流之中,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更为重大的任务与责任。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全方位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现阶段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时代,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网络为媒介的教育生态改变了原本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互联网给教育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对于教师来说,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更加便利、多样,交流的平台更加开放、宽广。然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关于学校教育的讨论甚嚣尘上。教师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与互联网的联系更为紧密。知识的获取呈现多渠道化,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泛在性。这一转变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授职能被大大削弱,教师的角色不得不发生改变。教师如若不想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必须突显自身的专业性与独特性。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反应及其展现出来的个性特点,通过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的情境中建构知识。
尽管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自2018年已经迈向深化发展阶段,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的“数字鸿沟”阻断了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教师无法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善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以及不能合理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整合。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影响教学各个环节实施,并导致教学整体效果发生变化。因此,信息素养能力越来越成为教师的必备品质并逐渐成为一种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标准之一。
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以往在固定的教室进行集体授课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现在的教学组织形式依托于互联网媒介,打破了教育教学的时空界限。例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些是通过重新构建授课流程的方式,借助互联网让教育资源在同一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实时分享,给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通道。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互联网+教育的便捷性、灵活性、泛在性等独特优势。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催促着教师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期以教师时刻捕捉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可得性大大增加,知识出现泛滥与爆炸的状况。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亟待重构。就课程体系来说,施教时应该注重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局限于传统教学以认知为己任的单一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汲取营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教育需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
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兼具技术性和教育性,如果忽视了教育的技术性,教师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学将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造成技术与资源的浪费;如果忽视了教育的教育性,教师将成为信息技术的奴隶,使教学被信息技术所控制和支配。所以,必须加强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这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教师专业素养,还要对其进行延伸和发展,赋予专业素养符合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教师的专业知识要与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教师在教授学科知识时,知识体系要以TPACK为基本框架,将学科知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法整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对TPACK的学习不能单纯只强调技术,应当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及方法。[1]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时,要把握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育的新变化,遵循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规律。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在进行通识性知识学习时,教师需要掌握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协同学习等新型概念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将科学文化知识应用于教育教学,使之融入课堂之中,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师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除了原本的专业技能以外还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能力,使得教师的发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信息素养是指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检索、评估和利用所需的信息的能力”。[2]对此,教师首先要树立信息意识,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度,学会挖掘和利用网络数据,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素材;其次,教师要有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后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完善原本的教学知识体系;再次,教师要有信息能力,熟悉各种互联网设备,能够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最后,教师还要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推进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方式的广泛应用。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化能力,才能弥补长期存在的“数字鸿沟”。
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建立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3]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项伟大战略,而互联网思维则是配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的思想变革。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用户思维,教学活动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身心发展规律,提供给学生优质的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培养社会化思维,加强社会联动。互联网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开放平等的平台,学生可以享受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此时师生之间应该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共同建构知识,形成学习共同体;最后,教师要培养跨界思维,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具备整合其他学科课程的能力,打破学科间的界限,用不同的学科视角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为适应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发展,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因此,培养教师素养成为当下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路径,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与水平。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冲击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必须意识到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指导教学实践,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价值观、个性、兴趣的需要。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传统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陪伴者。
以能力为导向,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正如李政涛教授所言,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三大本领,即“爱商”“数商”“信商”,才能成为依然被学生需要的人。[4]“爱商”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这也是师德的核心。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平等的对话与互动,倡导尊重与赞赏,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数商”体现在对大数据的掌握与运用。教师除了要有捕捉数据的敏锐度,还要自觉收集、整理、加工数据并以此基础进行教育教学;“信商”体现在对信息的鉴别与选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而这种能力的前提是教师深厚的信息素养。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新时代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教师持续不断的学习成为了新的要求与期待。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将学习作为一种动力鞭策自己,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志将学习作为一种品质严格要求自己;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将学习作为路径发展自身。教育信息化给教师的学习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新技能提升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需要国家、学校、教师三方合力共同实现。
国家要提供经费支持与政策鼓励。一方面,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宽广的信息平台,政府部门要增拨教育经费,用于添置信息化教学设备等以及支付教师培训所需的一系列费用以满足教师提高信息素养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行政机构要制定相关政策,例如“教师网联”就是由教育部牵头的一项重要决策,先选择一些教师进行远程培训的试点工作,再吸纳其他教育机构参与,逐渐形成的行业协作组织。这样整合了各地资源进行师资培训,提高了培训的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培训机构的发展。未来也应该继续发挥政府统一决策的优势,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的培训与学习。
学校要多措并举落实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第一,将学校教育、职前培训与职后进修相结合,建立终身学习的教师培训体系。在师范院校中应该开设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并且开展专业教育实践,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在入职前,教师所在学校要展开短期、中期、长期不同类型的专业培训,例如邀请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开展演讲,普及信息技术,或是承办信息化教学学术研讨会议,总之,要尽量以丰富的形式进行培训;入职后,可以依据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更有针对性地让教师参与专业进修和学历深造。建立完整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使得教师有较长的周期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全方位提高信息素养。第二,分两步走建立学习共同体。一方面,让信息技术老师承担一部分的培训任务,带动其他学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教师同行们通过观摩教学,互动研讨,协作交流,在结对帮扶中共同学学习借鉴,不断打磨教学技能,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教师不仅可以作为输入者从网络平台获取优秀的课程与经验,还可以作为输出者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创作作品分享到平台上,与其他教师交流心得。在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中不断开阔视野整合课程资源,积累教学经验并改革创新,突破原本的教学认知与能力。第三,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环境,除了在各个教室配备好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提供给教师信息化教学操作的基本条件外,还要多组织教学公开课,给予教师展示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机会。教学活动结束以后,还应该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合理地评价和反馈,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教师只有在大量的教学实操中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设备,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最后再将信息素养转化为教学能力改进教学实践。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除了常规的学习与培训以外,教师可以自我教育和反思。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师的自我教育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自主地从互联网平台获取信息资源,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积累知识,参与信息化教学研究培养专业技能。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反思,反思可以为一个人的发展提供不竭地动力。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完善自身不断发展,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参观法、实验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受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教育家们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随机通达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我国的教育学者借鉴西方的教学方法又创制出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情景教学法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而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课堂教学更加强调教学方法的综合化、个性化。例如将协作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形式,合作完成某项教学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度引导推进相关教学;在翻转课堂中,综合应用自学辅导法、讨论法、演示法,将教学流程翻了个筋斗,将线上课程教学与线下面对面互动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项目教学法则从各个领域取材,模仿公司生产的工作模式将教学活动分成具体的项目,这就需要借助任务驱动教学、协作学习法来实现。总的来说,就是整合和发挥各个教学方法的优势和特点,打破传统的知识授受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将教育信息化推向了新的高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不再是学科内容的简单相加或是领域间低水平的整合而是打破学科界限的深度融合。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将面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大变革,未来教育工作的重点也将继续围绕着教育信息化展开。依据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我们的研究重点要立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因为,只有教师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素养才能创新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才能在教学中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专业素养恰恰是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建立的,是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中改进的,是在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迭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