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军海
(曲沃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山西 临汾 043400)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供给侧改革不断加深,这对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创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成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供给侧改革以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相互影响,分析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供给侧视角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措施,以期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更加完善,城乡居民能得到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关键内容,与供给侧改革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创新、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想要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补充,使其更加完善,同时,供给侧改革可以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创新提供新思路,使其更加顺利地实施。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为更多的城乡居民,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险保障服务这一目标,政府在发放养老金时,会将缴费年限、缴费档次与养老金发放金额相关联,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理念,并且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建立,实现对养老金的监督管理,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时间为2014 年,自此之后,该制度就成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站在宏观角度而言,自实施以来,养老保险制度的惠及人数和资金规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在内部结构方面却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年龄差异和地区差异。年龄差异是指老龄人口参保积极性高,而年轻人参保率低,且这种现象正在进一步加剧。地区差异是指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和增长速度提升明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和增长速度提升慢,此外,地区差异还表现在不同地区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存在差异,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局面,并且这种差距仍然呈扩大的趋势。
科学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有效解决城乡居民养老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
从目前的情况进行分析,我国一部分居民并没有认识到参保对自身的影响。其一,部分中年群体以及青年群体认为自己仍然年轻,养老保险对自己过于“遥远”,从而对相关制度并不关注,甚至认为,养老金最终会无偿提供给所有到达领取年龄群体。其二,部分群众对于参保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担心政策的变动导致其现在缴纳的保费在自己领取待遇时贬值。其三,由于我国城市和乡村收入的巨大差距,导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很难实现全面覆盖。
其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业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农村群众实现了经济收益的提升。但是,由于城乡一体化趋势,更多农村群众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大部分都是老年群体以及儿童,这些人给家庭适龄缴费群体缴纳养老保险的热情比较低,从而增加了征缴养老保险费的困难程度。同时,外出务工人员工作较为繁忙,一般要到春节才回一次家乡,因此建立个人档案的难度也比较大。其二,目前城市和农村中还存在着一些低收入和无收入者,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没有缴纳保费的能力。其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保费渠道、征缴手段以及保障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单从保费渠道的角度分析,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保费是由企业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企业缴费比例占大头。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则是个人缴费占大头,政府只是按个人缴费档次给予适当的补贴。
近年来在相关保险待遇调整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进行纵向、横向的调整,但是,各个区域之间还是存在保险待遇差异性过高的问题,对有关待遇调整工作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果不能合理的完善相关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无法统筹性地进行协调和管理,将会导致保险待遇缺乏一定的公平性,甚至不能满足城乡老年人在基本生活方面的需求,无法发挥优化保险制度的作用和优势。我国城乡居民在参保缴费时期望获得的养老金与目前政府给予的补贴金额差异比较大,分析其中原因主要为以下两点。其一,养老保险待遇和缴纳的费用并没有构成合理比例。其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受到地方政策以及当地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养老待遇的金额较为固定,缺乏灵活性。
和其他政府部门对比,城乡居民社保经办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涉及内容更广泛、更深入,再加上大部分工作需要深入到社区、乡村之中,所以工作开展的难度比较大。而我国城乡居民社保工作人员数量比较少,并且缺乏足够的经费作为业务开展的支持,导致人员服务水平比较低。还有就是一些地区城乡居民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专业度不够,没有科学的宣传引导参保群众,不利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除此之外,一些城乡居民存在跨地区重复参保的情况,增加养老保险的管理风险。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主要以户籍地缴费为主,但是,因为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的较多,人员流动性较强,这类人群一般会选择在工作地缴纳养老保险费,由于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系统并没有实现全国信息共享,导致其在户籍地的查询到的参保信息就不够全面。而且,如果参保人员的信息发生更改,却并没有在社保部门更新信息,就很可能导致社保参保信息缺乏连贯性。
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情况不容乐观,尚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养老金的供给和需求可能会出现失衡,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的全面普及和发展。为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几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创新。
我国在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强化财政补贴力度,在公共财政均等化补助的情况下,增加养老保险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此来对保险待遇进行调整。在此期间,应该为各级财政部门设定有关的责任,对于中央财政部门来讲,主要负责支付国家已经确定的基础养老金金额,地方政府则按照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明确养老金待遇标准,承担国家标准之上其他部分的资金支付责任,同时还需创建完善的待遇调整方案,按照方案内容提升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在财政支持下更好的调整有关保险待遇。其一,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激励集体经济组织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使我国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减轻财政部门的负担。其二,可以构建完善的基层经办机构。相关部门要认识到居民养老保险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借助互联网等渠道加强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和其他部门的沟通,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
政府应该做好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宣传推广。其一,各地社保管理机构应该投入专项资金配套相应的硬件设备,确保城乡居民养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与维护。其二,社保经办单位应该做好业务交流工作,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程度,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数据分析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并为城乡居民提供精准计算、统计报告以及预警服务。其三,居民养老保险服务的开展要积极应用现代化技术,从多渠道开展宣传,使更多的人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正确深入的认识,从源头上提升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健全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引入“互联网+”生物识别、视频认证等多种技术手段辅助完成异地认证,并且充分运用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进行参保人员信息的核实处理,配合网络认证、上门服务等多种模式的推出,为认证主体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服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由财政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明确经费发放标准,为养老保险工作开展提供物质保障,更好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其一,加强成本管理观念,使保费的征缴和管理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虽然我国社保改革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参保群众成本意识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参保群众更多的是站在需求的角度,对养老金待遇期待过高。但是,如果从供给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社保制度既可以作为群众的福利保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老有所依的目标。其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服务要树立结构性改革理念,将该理念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融合,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制度创新,使社会养老保险能够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动力。此外,面向基金统筹管理需求进行相关制度的建设,从立法层面完善养老保险立法、养老基金管理法等法规的设置,并广泛征集城乡居民意见进行各区域制度规范的差异化编制,确保发挥制度实效性、满足地方养老基金管理需求。
当前我国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一些问题,不能确保保险待遇的良好调整,难以为城乡老年人提供更为优质的保险服务。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创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为城乡居民提供有效的养老服务。山西省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成功实施,为进一步健全民生保障体系提供了实践经验,大力弘扬了敬老孝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不断提高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