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斌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江阴 214433)
2020年9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9.32亿。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绝大多数手机游戏玩家都超过25岁,而中国是唯一的例外,16-24年龄段与25岁以上的玩家比例接近于1∶1。其中,“A”款游戏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亿,而日人均在线则达5000万,青少年的注册率高达54%。中职学生更是游戏玩家的主力军。他们的学业压力相对较低,玩手游和网游成瘾的现象非常普遍。
笔者调研对象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江阴中专”)的计算机工程系学生为主。学生的年龄从16岁到20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平衡性。同时,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攀比心理也日趋加深,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1]。为了解中职生使用手机情况,笔者对计算机工程系800余名同学,就手机使用时间、离开手机时间、手机主要用途等进行调研。
(一)手机使用时间。周一到周五使用手机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人数占比不到1%;“1—2小时”占10%不到;在“2—5小时”,随时间变长占比人数逐步减少;但手机使用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同学占比高达53%。由此可见,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偏长的同学人数还是相当庞大的。他们早上进班后,就是玩手机,有的甚至上课偷偷玩手机,下课后也是坐在位子上玩手机。中午吃完饭后,就是几人围在一起玩游戏,放学回家后还是玩手机,真的是机不离手。
(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是否存在下意识查看手机现象。在此项调查中,学生的答案基本在意料之中,大部分同学都经常会把手机拿出来看一下。不少被系学生会干部收缴手机的同学,都会说“我就是把手机拿出来看一下”。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已非常依赖于手机。即使手机没有电话、没有信息,也没有提示音,都要把手机拿出来看一下,确认自己是否错过了一些信息。在接受调研的八百多名同学(男女生比例接近1:1)中,女生的使用手机的频率略低于男生。这也说明了相比女生,男生对手机的依赖更为严重。
(三)你认为你能离开手机的时间。在这一项调查中,认为自己在校“可以离开手机时间1小时以上”的同学占比为25%,“可以离开2—5小时”的占12%,认为“可以完全离开手机”的不到5%。而另一个数据非常惊人,就是“认为自己基本不能离开手机”的人数高达96%。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超过九成已经认为自己是离不开手机,大有一种“机在人在”的意思。这样就很好解释了,不少同学手机被收缴后,回家逼家长来学校帮孩子来拿手机,甚至有同学以退学威胁家长。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
(四)手机主要用途。在手机使用的主要用途这一项调研中,同学们给出的结果看似各种各样,较为分散。但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多为游戏、聊天、直播等(占比95%)。真正把手机用来查阅资料、学习慕课等辅助学业的占比很低,不到3%。而手机用来玩游戏的同学占比高达75%,考虑到可能存在的不实数据,真实的人数只会更高。另外,手机用来刷直播平台的同学,关注的主播也绝大部分为手游主播。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7月“A”款游戏人均使用时长为6.6小时,2020年7月“B”款人均使用时长为7.3小时。由此可见,中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非常严重,手机游戏成瘾的现象更是相当普遍。
玩手机游戏成瘾,对学生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对学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损害更是不容忽视。
(一)沉迷游戏,严重荒废学业。有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也不强。加上自我管理能力缺失,他们对手机的抵抗力很低。除了课余时间玩手游以外,有些同学在课上也会偷偷玩游戏,课堂效率可想而知。还有几个课堂上昏昏欲睡的,甚至直接趴下进入梦乡的,无非就是午休时间玩游戏,或者晚上玩游戏到深夜的。另外,沉迷于游戏的同学,会把时间都花在游戏上,学习也就成了他们的副业。日积月累,他们面临的,就是考试不合格,最终影响他们的毕业以及将来的就业。
(二)久坐不起,影响身体健康。沉迷于手机游戏的人,长时间低头坐着玩,耷拉着脖子,颈部前倾,会导致颈椎变形,很容易患上颈椎病。更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甚至导致诱发脑梗死,心力衰竭等。另外长时间玩游戏,不参加锻炼,身体素质会大幅度下降,很容易出现肥胖,影响身体健康。沉迷手机游戏,对视力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不少住宿学生,会在熄灯后躲在被窝里偷偷玩游戏。实验数据表明:在黑暗的环境下看手机屏幕,由于屏幕的强光,对眼睛造成强烈的刺激,使眼球过度疲劳[2]。这样不出一个月,视力会明显下降,直至近视,甚至散光,并有可能患上结膜炎。同时大量科学研究证明,中职年龄段学生的耳朵和颅骨还比较幼嫩,手机辐射对他们的脑部神经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超长时间使用手机的学生,他们的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都将会明显下降。
(三)身陷虚拟,危害身心健康。从心理层面上来分析,沉迷于游戏的学生,社交能力相对较差。不管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原因,他们更愿意将时间消耗于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于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方面能力逐渐降低,现实与虚拟的反差,轻则让他们出现情绪低落,重则可能出现厌世的极端精神问题,进而有可能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另外,长时间地玩游戏,必然会影响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而中职学校学生的家长,大多以在外打工为主,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少,教育手段也比较单一,或不闻不问,或棍棒相对[3]。这样,不仅加重了中职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又把他们推向了网络和游戏,造成恶性循环。
沉迷游戏,还容易导致中职生情绪激动,性格变得易怒、冲动,尤其是男生之间,经常出现因游戏发生冲突。另外,目前很多手游网游都有充值系统,沉迷游戏,也会增加经济负担,滋生一些诈骗、偷盗等犯罪行为。曾经遇到一名学生小刘,学了买游戏中的装备,在某app上贷款2000元,一个月后,需要归还利息加本金4000元。然后小刘同学遭遇电话催债,并威胁要去学校找他。所幸,无力还钱的小刘同学,把事情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联系家长并报了警,才把这件事情较好处理。由此可见,游戏成瘾,对中职学生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只要是“瘾”,就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要想彻底摆脱,肯定是很难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学校方面。1.推广绿网手机的使用。对于手机的使用,江阴中专《学生手册》上明确指出:禁止学生将自己手机带进校园,允许学生使用带有限制功能的“绿网手机”。同时也规定了学生违规使用手机的处罚条例等。所谓绿网手机,这是学校与江苏移动和电信公司合作开发的,具有定时锁屏功能的一款手机。该手机在上课时间以及晚上十点以后,都会自动锁屏,无法正常使用。这款手机的推广,解决了学生上课和晚上熄灯后偷偷玩手机的问题,应该是对学生减少手机使用时间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2.手机袋和手机箱的推广。当然,还是有部分同学会以各种理由带自己的手机进学校。学校班主任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应对,使用手机箱和手机袋就是比较有效的办法。有些班级在墙上挂有手机袋,上课前,同学将手机关机后放入自己学号对应的手机袋中。上课老师检查后,开始上课。这个办法也是现在很多大学里使用的手机管理办法。还有班主任会买手机箱,早上学生到校后,就把手机放入手机箱里,下午放学前将手机发放。这种办法,基本解决了学生在校期间玩手机问题,也是目前最有效的管理办法。3.开展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放下手机,走出教室,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为此,学校、系部、班级都会开展各式文体活动。比如,开学初,各个系都会举行迎新活动,让同学们施展自己的才艺;体育部会组织系部篮球挑战赛、足球赛;团委会举办“金话筒”主持人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还有校园微马赛、学生cosplay巡游、体育节、艺术节等等。这些活动,让很多中职生走出教室,放下手机,发挥自己的特长,秀出自我,秀出自信。
(二)家庭方面。对于中职学生这个年龄段,家长的教育真的非常重要。可能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都这么大了,肯定管不了,打又不是骂又不是的。那只能说,他们还没有找到和孩子交流的办法。这也说明,他们需要多学习,消除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代沟,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需要什么。确实,看到自己的子女一回家就待在房间玩游戏,作业不做,作为家长真的会很生气。但是,一味地禁止他们玩游戏,肯定是行不通的,只会适得其反。家长不妨也加入游戏中,与孩子成为队友,陪伴孩子一起玩。这样,不仅能与孩子多一些亲子时间,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更有可能从中了解到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从而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4]。久而久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玩游戏的时间和规则,更好地引导孩子劳逸结合。
(三)社会监管。据《法制日报》2020年3月15日的消息说,两会上,被称为“电子鸦片”的成瘾性网络游戏备受关注。而在3月9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副队长金锋发言时建议,对网络游戏进行立法,加强管理。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律师蔡学恩今年也重点关注网络游戏分级管理问题,希望助推消除青少年网络成瘾不良现象。为此,不少网游和手游纷纷推出了实名认证系统,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未满18周岁的用户都将受到防沉迷系统的限制[4]。同时,以腾讯为主还推出了成长守护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家长只要绑定孩子的账号,就能查询孩子的游戏时间和消费情况,也可以设置时间限制,控制孩子游戏的时间。当然,这需要家长和孩子事先沟通,形成一致意见。
综上所述,网游和手游对中职学生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家长、学校、社会都必须重视这个现象,积极行动起来,帮助中职学生早日摆脱“手游瘾”,走出虚拟,回归现实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