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帅
电视时政新闻具有政治性、广泛性、时效性,其报道质量直接影响受众对媒体的满意度。时政新闻是受众获取时政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对宣传国家政策方针、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电视时政新闻采编人员,要对时政新闻拍摄与画面编辑手法进行优化,以保障节目质量。
会议一般分为大型会议与常规会议两种,例如,每年两会、党代会都属于大型会议;而地方政府组织的民生座谈会等就属于常规会议。对大型会议,摄像记者需要拍摄的画面较多,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类型,并且可以拍摄多个不同的角度,每个角度的拍摄都可以通过推、拉、移、摇四种手法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一般来说,在会议开始前,摄像记者可以拍摄大量远景镜头,作为时政新闻背景画面。在与会人员走入现场时,拍摄人员可以利用中景拍摄方法,让观众初步感受会议规模;也可以通过中长景镜头拍摄会场,特别是突出主席台等重要位置。在会议开始后,摄像记者可以根据报道需要利用近景镜头拍摄会议主持人及发言者的特写,而其他人物不宜逐个安排特写,可以以2-3人为一组进行拍摄,帮助后期剪辑人员快速抓取画面重点,进一步提高时政新闻质量。
新闻摄像侧重于新闻性,在影像美学方面没有苛刻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有时甚至连画面稳定、亮度等基本技术要求都可以忽略。而且,新闻摄影不允许彩排,不能补拍,只能在新闻现场抓取镜头。因此在拍摄前,摄像记者一定要对所拍新闻的主题、报道角度及切入点等情况了然于胸,理清思路。
在拍摄政务活动时,摄像记者要确定新闻类型,是考察、调研还是走访、会见等,主要使用运动镜头进行拍摄。
首先,镜头要紧跟拍摄主体。尽量处于拍摄对象前方,保证镜头的稳定状态,若运动中的人物停下来,摄像记者可以抓住机会拍摄3-5秒的面部特写,然后将镜头从近景切换至中景,以有效避免拍摄内容过于枯燥、乏味。为了给新闻剪辑提供更多的素材,摄像记者可以拍摄一些与新闻有关的景物画面。拍摄人物近景画面时要注意人物的完整性,不能拍半个身子,画面要饱满,确保主体突出。主要人物要有正面、左右侧面、讲话、不讲话等不同角度的近景。在拍摄主要人物时,应避免在有损形象的角度拍摄。
比如,避免树枝、窗格、桌面话筒、花束、茶杯等遮盖人物面部。整条新闻画面要求清晰明亮。室内外若照明条件不同,应分别调白。在拍摄室内画面时,应尽量在活动开始时拍,此时人物精神状态最佳。
常规会议新闻编辑较为简单,只需要将讲话内容和推、拉、移、摇画面进行融合剪辑即可。但是时政新闻视频编辑人员要凝练讲话重点内容,合理使用现场同期声,搭配旁白,最终剪辑成一个合格的新闻。
对大型会议新闻素材的剪辑就较为复杂。远景画面,要让观众能够了解会场环境与主题。中景画面与人物入场画面,表示会议即将开始,中间可以穿插重要人物动态特写,凸显与会人员的身份。近景画面主要拍摄人物讲话,以讲话内容为新闻核心,让观众了解、掌握会议内容,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新闻关键元素。
政务活动新闻内容多为运动镜头画面,编辑的要点在于如何通过视频剪辑的方式,动静结合,突出政务活动内容。中远镜头必须涵盖人物及其身后的场景,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发生的地点,为接来下来的时政新闻报道作铺垫。接下来,可以给人物特写,让观众能够认识、了解新闻主要人物和活动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政务活动不要把与活动无关的画面剪辑进去,避免浪费资源。
长期以来,因时政新闻的严肃性、敏感性、特殊性,地方电视台更多地充当播发渠道,多用来传递地方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重要会议以及领导讲话精神。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发挥优势,对生产机制进行改造,将独家资源转变成影响力、传播力,是新时期做好宣传工作的重要课题。
电视新闻拥有独家的时政视频资源。在日常报道之外,这些资源往往留档保存,鲜有再利用的机会。在新媒体背景下,电视台时政新闻部应围绕主题主线,对既有资源进行梳理,主动设置议题,对独家视频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二次传播,尝试将电视端未播出的有传播价值的内容,经编辑后在新媒体平台精准推送,打造出有别于其他媒体的、有电视特色的时政产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生态的改变、传播技术的更新推动着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采编人员应在内容生产和融合传播方面持续发力。作为时政新闻摄像记者,不但要掌握基础的摄像技术与技巧,还要有无剪辑拍摄意识,让拍摄的画面传递出最真实的信息,满足广大观众对时政新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