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英华
新时代,媒体数量及传播主体发生变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唯有通过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有效降低发展成本和承担的风险。新闻采编作为媒体信息传播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收集信息、编辑信息等职责,直接影响新闻信息的质量及新闻信息传播的效果。传统媒体亟须通过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维护其主流媒体社会地位,担当新使命。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阐释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路径。
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数量激增,自媒体、新媒体应运而生,并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传统媒体要想在竞争中取胜,要从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素材,并借助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实现采、编、发一体化新闻制播,以迅速占领舆论高地,使公众获取准确、权威的新闻资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作用。
媒体融合背景下,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及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公众更倾向于浏览、阅读生动直观的信息内容,如短视频、图文信息等,此种信息编辑形式能够带给受众视觉冲击力,激发受众的浏览兴趣;同时,信息呈现出“碎片化”及“浅层化”态势,如视频信息的时长一般不超过60秒、篇幅一般在500字以内,此类信息更便于公众在闲暇时间浏览。基于此,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在制作新闻时抓住重点、突出主题、精简内容。同时要注重文本信息中文字语言的运用,突出主旨,有效抓取公众注意力。
在增强新闻采编时效性的同时,也需要把握新闻采编的温度与态度。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播主体发生变化,公众由原本的单向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主导者,自媒体的发展为公众展示生活、发表见解、社会交往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公众不再仅仅考虑信息的质量、传播速度、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情感共鸣,为公众行为提供指导。为此,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深入实际生活,切实掌握公众的需求,根据目标受众需求对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处理,创作出有见解、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融媒体作品。
例如,某电视台新闻法制频道在其抖音公众号发布了新闻《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被“高薪”职业蒙骗》,锁定应届毕业生及待业群体,揭示网络骗局,告诫他们不要被“高薪”招聘信息诱导,认清当前就业趋势。同时,向公众宣传了防范网络诈骗的方法,具有极强的指导与教育价值,彰显了当代主流媒体新闻作品的温度与态度。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公众,但过于生活化的信息会导致新闻内容泛化,无法有效发挥其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为此,新闻采编人员在保证新闻亲和力的基础上要做到合理选材,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既可以满足公众多元化的新闻获取需求,又可彰显主流媒体的作用。
例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暴发之际,我国各级媒体新闻采编人员每日从国家权威网站中获取疫情感染人数、治愈人数等数据,并将其制作成图表在媒体平台上发布,避免谣言发酵,使公众及时了解疫情发展态势。同时,新闻采编人员整合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信息,并结合不同媒介的特点,制作差异化信息内容。
媒体人职业角色及其功能发挥的根基在于其职业修养,职业修养是思想水平、政治水平、文化知识、道德情操、业务技能以及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为此,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提高业务水平,秉承合作、共享、共建、融合的理念积极学习新媒体的采编技术、思路、方法、流程,勇于改进创新,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质效。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有“识”。这个“识”就是远见卓识,就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这种“识”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之上的,不唯书、不唯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辩证地看待问题,主观符合客观。这种“识”也是建立在坚定的政治立场之上的,要爱憎分明,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自己所从事的新闻舆论工作怀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识”还建立在高尚的道德情操基础之上,要立业为公、诚实廉洁、不谋私利,为坚持真理无所畏惧。
媒体平台需加大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力度,与高校或其他媒体合作为新闻采编人员提供学习机会,从思想觉悟、政治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新闻采编工作创新的中坚力量。此外,媒体平台需要加强新闻信息审核工作,遵循真实原则,为公众提供真实、准确的新闻资讯。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既面临着挑战,也迎来了机遇。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把握媒体融合特点,增强新闻采编时效性;深入实际,增强新闻感染力和指导性;合理选材,根据媒介特点制作差异化信息内容;坚持正确新闻志向,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