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嫦 李 曼 张庆海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民众对媒体的定义逐渐广泛且媒体基数激增,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反转新闻事件数量的增加。近年来,由主流媒体播报或者参与的新闻反转现象并不鲜见,如“冷冻货柜车案”“贫穷大学生偷外卖”“最美抗疫护士”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也从侧面反映出主流媒体加快转型的必要性。
反转新闻是指具有反转性质的新闻事件,这里的反转一般指两个概念:第一个是新闻事件本身真相的反转,即一开始新闻报道只提供了部分事实,而随着前线报道的深入以及大众的传播导致新闻事实与之前报道有较大反差,出现对新闻本身事实认知的反转;另一个则是指新闻事实随着走访调查的深入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前后反差,而大众对这一新闻事件在前后出现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态度情绪,最终导致舆论出现反转。
严格来说,反转新闻事件与虚假新闻事件都是依附新闻出现的,部分新闻反转事件常常是由新闻当事人本身的造假引起的,同时,舆论反转通常也伴随着民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因此,近年来反转新闻常与虚假新闻混淆起来,相伴相随。
主流媒体中的主流概念是与非主流媒体对立区别的。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主要有以下基本特质:其一,具有相当高的阅读量和广泛的各阶层受众;其二,主流媒体的报道内容主要是社会主流事件;其三,主流媒体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在社会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故而,主流媒体是一个综合性的定义。
全媒体时代,具有良好的互联网基础的主流媒体,将进一步发挥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如今,自媒体行业普遍开始下沉,“非虚构写作”这一概念进入大众视野。不同于其他纪实文学,“非虚构写作”通常是围绕作者本身对某一事件的主观真实感受进行描写,期望受众得到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从内容上讲,“非虚构”作品并非是纯粹的真实事件,相反,它因为从作者的主观角度去描述某一事件从而使得这一事件所展现给大众的信息不全面,同时,其过分强调内容的真实性,也让这一类作品有了被误认作新闻的可能性。又因为各大互联网平台间的互通,使得“非虚构”作品能够在使用互联网各大平台的用户间进行快速传播,带来相当大的关注量和热度,许多主流媒体将这些“非虚构”作品视为社会事件进行新闻播报,是对这类作品真实性的变相认可。然而,“非虚构”作品本身信息的片面性容易导致民众的观点走向极端,不同观点的相互冲突使得“非虚构”作品内容的不合理性充分暴露,引起民众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当新闻经过调查确认有部分不符的情况时,民众很容易将讨论热点从观点冲突转向对发布这一新闻事件的主流媒体的抨击上。这不仅引发民众对这一事件的前后态度出现反转,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媒体之于民众的公信力。
全媒体时代是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运用的产物,从理论上来说,在新闻发生时立刻对这一事件进行播报是可行的。但网民的总体关注量有限,促使主流媒体与其他非主流媒体共同进入市场竞争,快速对最新的新闻事件进行播报,吸引网民的关注。对主流媒体来说,一味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容易导致新闻事件真实情况还未完整暴露时就让社会群体对这一事件有了基本的情绪倾向和主观感受,无形之中给这一事件定了性。随着后续播报的深入以及舆论的逐渐发酵,使新闻事件的本身事实出现反转,舆论态度也随之转变,这一转变同时也会伴随着网民对主流媒体本身公信力的质疑。
全媒体时代,为满足网民多样化、碎片化的新闻需求,主流媒体需要加大新闻报道的数量,丰富新闻的内容,这无疑加大了挖掘新闻的难度。故而,近年来许多主流媒体进行了市场下沉,将媒体拟人化,拉近与网民的距离,激发网民参与时事讨论的热情,增强了民众的参与感。但官方媒体的拟人化一定程度上会带有主观色彩,大众能够基于主流媒体的主观态度给予认可或进行反驳并进行相应观点论述,无形之中造成了舆论对新闻事件的过度推敲。且在长期实践中,许多主流媒体的撰稿人会将自己的主观态度也融入新闻报道中,作为官方言论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可信度。再者,新闻的量产使得在挖掘新闻这一过程中常常忽略对新闻事件本身的探索。后期,新闻报道引发知情人士和专业人员的质疑。受舆情影响,这类新闻常常被民众视作虚假新闻,其引起的反转会更大,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不良影响也会更为深远。
信息无处不在的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正在经历新闻播报从对量的把控转向对质的重视,在追求新闻产出速度跟得上互联网速度的同时,更要进一步提升产出新闻的质量。这就需要一个以互联网时代传播特性为基础的新闻筛选系统,主流媒体制定新闻行业产出标准,规范新闻的产出标准与新闻报道内容的上限与下限,划清主流媒体就某一事件进行讨论与主流媒体进行新闻播报的界限,提高互联网平台上新闻的总体质量。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见习舆情分析师何竞祺曾指出,在新闻操作中,主流媒体可以尝试从“结论式”报道转向“进行式”报道。“进行式”报道,是指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即时地、连续地对事件进行的报道。这并非全新的提法,却紧密地嵌合于当代传播的“信息流”特征。在“进行式”报道中,媒体应向受众阐明,目前的报道仅就已掌握的信息负责,后续发展仍待跟进并将尽快对外发布。这避免了事先定性的风险,也让受众更紧密地介入和参与了公共事件的发展。面对新闻反转现象,媒体人应有两手准备。一方面,要以规范的操作尽可能规避非业务性失实,也就是因个人疏漏、工作失误造成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不可避免的业务性失实,媒体应该采用更坦然、更开放的心态,及时纠正失实并逐步切近真相。这才是正确爱惜自身羽毛的做法。
如今,许多主流媒体会通过拟人化的方式来拉近与新闻受众的距离。从反馈上来看,这种方式提高了民众对新闻传播的切身参与感,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但这一模式的滥用也导致了民众对主流媒体的客观性和专业性的质疑。这就要求主流媒体明确定位,在报道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时,确保客观性、专业性。当民众为主流媒体设立相关“人设”时,主流媒体不应有意识地过分迎合这一“人设”,更不可以就这一“人设”或这一主流媒体本身的特质塑造拟人化的产品。
反转新闻并非是洪水猛兽,其产生于互联网时代,具有互联网信息的某些特征。如今,反转新闻的频繁出现不仅反映了主流媒体在新闻播报上仍然有所疏漏需要改进,也从侧面表现了反转新闻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常常缺位的现象。当反转新闻发生时,主流媒体首先就要做到及时把控舆论阵地,对出现新闻反转的具体原因进行剖析和解读,并将这些原因及时告知给大众。当反转新闻的出现确因主流媒体报道疏漏引起时,主流媒体也应及时表态,诚恳认错,并加强自身建设。
全媒体时代,反转新闻依附新闻而存在,两者无法进行简单切割。但反转新闻的频繁出现,体现了受众对新闻的需求与主流媒体新闻产出间的矛盾。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完善整个新闻的产出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主流媒体需要坚持专业的态度与职业精神,协调各方矛盾,发挥舆论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