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广播教育节目的垂直化模式

2021-11-27 00:16
视听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广播融合教育

李 均

广播教育节目诞生以来,因其内容实用、话题性强,互动性高,深受师生和家长的喜爱。然而,当移动互联大潮席卷而来时,广播教育节目已经很难匹配用户多元化、精细化的需求,这就需要因势而动,进一步放大自身的传播优势,搭乘媒体融合的快车,在传播方式、运营手段等方面进行流程再造,为传统广播教育节目找到破局的办法。

一、广播教育节目存在的问题

在媒体融合的上半场,广播教育节目长期以来积累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成就了自身在其他传统媒体节目颓靡状况下的逆势上扬,进而成长为垂直领域的权威媒体。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关心关注,更是让这一优点分外醒目。但是,在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后,广播教育节目存在的种种问题亟待解决。

(一)创新乏力:出稿容易出彩难

教育条线,每年的主线报道大致相同,媒体人通常按照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等节点,逐个完成,难有突破,教育记者跑着跑着就倦怠了。以“开学季”的报道为例,在江苏地区一家广播频率历年播发的稿件库里搜索“开学季如何告别‘假期综合征’”,能检索到多个同类稿件。一年中,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分别报一次,语境大体相同,内容相近。报道中记者采访到一两个疑似“假期综合征”案例,然后请专家给出建议。这种“四季歌”式报道,让听众想换台。

(二)竞争加剧:新媒体强势崛起

广播教育节目自创办起,通过对垂直领域、细分人群的精准定位,在收听率、节目营销、活动创收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但是,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手机端教育产品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以2016年为例,腾讯课堂推出“名师计划”,淘宝推出“名师星火计划”,网易推出“同道计划”。进入2017年,新东方在线启动“千万名师”计划,语音直播平台红豆LIVE则与小站教育建立战略合作,进入教育直播市场,将其产品定位为“为各领域垂直大V打造内容直播的工具”。进入2020年,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基于“云技术”的教育产品获得普遍应用,钉钉、腾讯会议等成为用户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助手。在短兵相接中,它们撬动着广播教育节目的份额,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被这些具有极强应用性的新媒体产品稀释,存量用户被分流,潜在客户被抢走。

(三)服务困局:精准服务成奢望

广播教育节目大多存在人手少、要求高、事务杂的问题。一档广播教育节目往往只配备一到两位主持人,一位编辑,有的甚至连编辑都没有,全靠主持人撑下一小时左右的节目。节目以丰富的教育资讯、深入的人物访谈作为核心内容,对习惯于单打独斗的广播主持人来说,仍是很高的要求。此外,主持人还要参与广电系新媒体平台的视频直播、音频产品研发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策划、主持,令广播教育节目主持人分身乏术,反而忽视了对节目内容的精耕细作,对垂直领域听众或用户的精准维护与服务,让互动流于表面,形成了广种薄收的局面。

(四)考评局限:媒体融合不到位

在广电内部,对广播教育节目进行评价,通常是邀请赛立信等第三方机构,基于抽样调查,开展收听率排名考核。此外,有些城市广电,还对广播教育节目主创人员在“两微一端”平台的参与度做出考核,细化出“两微一端”发稿量、粉丝关注量、阅读量、点赞数、评论数等数据,以评价广播教育节目的媒体融合能力。然而,在这一指挥棒下,广播教育节目主创往往疲于奔命,只得把广播节目内容简单迁移到新媒体平台上,缺乏对标新媒体要求的二次加工,这种应付式创作显得标题生硬、内容拗口、行文疏离,用户不爱读,点击量和阅读量上不去。

面对这样的困局,如果一味地追求对广播教育节目的指标考核,而不从深层次去思考广播教育节目的产业链打造,搭建教育产业链的闭环;如果不从全媒体教育产品传播矩阵建设的高度去创新运营模式,将会让其在媒体融合上半场打下的阵地逐步沦陷,令广播教育节目已经具备的品牌价值难以为继。因此,如何站在媒体融合发展顶层的高度思考、设计,建立适合广播教育节目主创的绩效考核机制,将为其在媒体融合下半场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和市场价值,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广播教育节目在垂直化领域的提升策略

广播教育节目应在教育全媒体产品开发中发挥作用,为所在媒体在教育垂直领域的布局提供更多帮助,推动平台、内容、营销等多个维度的深度融合。

(一)专注内容生产,升级全媒体联动报道

要强化“教育节目是面向大众传播”的理念,既要沉浸在其中做深做透,又要跳脱出来,站在大众视角看待教育,思考“公众关心什么,最想了解什么”等问题,将传统的动态消息发布提升到具有宏观视角、全局高度的全媒体联动报道,改变教育报道“年年有,年年报,年年差不多”的现象,解决教育报道的“四季歌”问题。

2018年11月23日,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举办了一场听证会,探讨“孩子犯错,该不该受到惩戒”话题。这场听证会邀请了学生、家长、教师代表以及律师、心理专家参加,大家就这一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本是在局小会议室里开展的一场小规格研讨会议,乍看是常规题材,然而,常规的背后又有着不常规,特别是如何厘清“体罚”和“惩戒”的关系问题,是可以引发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因此,在处理这一稿件时,就不能只站在广播教育节目的层面,而应该站在全媒体策划和联动的层面去思考问题。在具体开展报道时,常州广电旗下的广播、电视、网络、纸媒、“两微一端”展开了接力报道,很快受到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分析这一报道引发广泛社会影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因素:

报道题材有价值,报道内容有“眼球效应”。通常,中小学校对于“教育惩戒”这个话题避之唯恐不及,然而,能够有一所学校敢为人先,详细拟出一份关于“教育惩戒”的讨论稿,从实施原则、实施对象、方式及过程等方面,明确“惩”与“戒”的内涵,并摆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讨论,是难能可贵,且吸引公众“眼球”的。

报道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大民生”视角立意高。这一报道从“大民生”视角去关注“教育惩戒”,通过对社会各界人士的采访,提炼出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主线,既凸显了局前街小学管理者的超前理念,也点赞了教育人勇于直面敏感议题的自信,对国内学校完善“教育惩戒”制度具有指导意义。

广播领衔全媒体教育报道,全方位多角度效果好。在具有题材优势的基础上,广播教育节目发挥传播优势,率先发布消息,与听众就这一话题互动,并预告电视、新媒体的跟进报道,效果显著。全媒体联动,让这一条消息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二)深耕本土移动优先,让“爆款”常态化

广播教育节目有很多优点,也存在着收听人群窄、形式单一等劣势。在移动互联迅猛发展的时代,广播教育节目应根据广播媒介自身的特点,多做大视角、大主题、大策划的报道,并按照“移动优先”的原则,让“爆款”内容在全媒体各平台上全面开花。

《晨风心雨》是常州地区一档针对早高峰时段送孩子上学的家长的垂直教育节目,内容实用,服务性和互动性强。2019年2月25日,常州中小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此的意见是“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晚于18:00”。而此前一个星期,《晨风心雨》节目就围绕“课后服务”话题开展了深入讨论,广泛搜集了家长、老师、孩子等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全部转给教育主管部门。最终,结合多方意见,一些学校将课后服务完成时间定在了下午5:40。由广播、电视教育节目共同创作的“爆款”产品《百闻不如一见!常州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首日手机台带你全程看》,当天晚上就在新媒体端上线,1小时收获61647的阅读量。

从广播教育节目的动态报道“次日播报”到新媒体端的“马上就报”,一个个“冒着热气,新鲜出炉”的产品刷爆了朋友圈,让“爆款”成为常态化。

(三)研发垂直产品,创新模式精准服务

广播教育节目的转型升级,可以沿着“广电+教育+服务”的方向探索,打造“蜂窝式”的教育事业部、项目部或发展部,负责统筹、联络、协调、生产跨越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多种媒介的产品生产,让这一传播矩阵中包括广播教育节目在内的各媒介教育节目,都逐步转型为服务平台,共同为与教育行业相关的用户提供更个性化、更专业的服务。

在服务中,应通过活动带动、大数据搜集,促进教育圈社交关系的形成。在教育全媒体产品逐步搭建完成后,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科技的先进理念,对用户互动数量、互动时间、关注内容、在线时间等数据,进行兴趣点、生活习惯等数据分析,更精准、更有效地优化全媒体产品,开发精准的服务项目,解决好与教育相关人群“怎么学和怎么玩”的核心问题,链接课程学习、亲子出游等产业,最好能形成一个闭环,从而将市场价值放大,最终实现变现。比如说,国内有广播教育节目尝试了付费音频,找到了与市场接轨的新模式。具体来说,搭建教育全媒体产品矩阵,就是搭建一个全媒体传播平台。平日里,广播教育节目的音频大部分是对用户免费开放的,但是,一些特别内容、订制内容,如中高考前心理辅导、写作经验辅导,可以尝试付费收听。只有将教育垂直领域做到极致,更专注、更精准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开发出广受用户欢迎的教育产品矩阵,原来看似被细分、切割、偏小众化的广播教育节目,才能转型升级,在广阔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四)完善评价标准,用创新助力媒体融合

广播教育节目的声音温度、情感勾连,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教育产品矩阵中不可或缺的平台之一。在这些平台的基础上,成立统筹全媒体运作、形散而神不散的融媒体教育发展部,致力于将听众和观众转化为用户,并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平台与员工成长,比如,可以将敢想敢拼的员工升级为合伙人,让员工看到更远的发展前景,获得更多的成长空间,注入更强的活力能量。具体来说,有如下方式:

孵化项目,激励创新。扎口管理、统筹全媒体力量运作教育资源,既要坚持公益属性,也要有合理的市场属性。发现具有创新价值的教育好项目,可以尝试先研发、孵化,具有推广、复制价值的,再生产转化。为了鼓励员工以更高热情参与到新项目的研发、生产中来,可以用多种创新方式激励。

股权激励,管理融合。统筹运作广电各种媒介教育资源的融媒体教育发展部,对内作为一个部门,对外可以成立独立运作的公司,以“一部门一公司”的形式,运用灵活机制助力教育市场拓展。此外,在保障好教育报道公益属性的基础上,应积极面向教育市场,围绕主要目标,淡化媒介部门归属,形成合力。换言之,不管是广播、电视的教育节目,还是手机端的教育产品,本来栖身于各个不同的媒介平台,具有双重管理的性质。然而,为了防止媒介分权,形成“多头”危机,就要紧盯目标任务,建立一揽子保障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和产品不受各媒介管理者官本位思想干扰,以“全台一盘棋”的理念推进和实施教育资源拓展工作,而这,也是媒体融合过程中,最应该引起决策层关注的隐疾。

资本注入,助推融合。广电传统媒体在内部股权激励的基础上,也要向社会敞开胸怀,吸引投资者进入,建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治理结构。比如,有些地区的广播教育节目开展了小记者、小主持人培训市场化业务,是资本青睐的对象。但是,资本往往是逐利的,会向广电提出各种要求,这时候就需要划好边界,厘清关系。对外,要保证教育服务工作符合法律规定;对内,各媒介产品之间也不至于为利益争破头。

猜你喜欢
广播融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