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陵煤矿文化遗产广场景观设计

2021-11-26 13:55程正渭姜波穆回港
艺术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遗址工业

程正渭 姜波 穆回港

摘要:工业废弃地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更新的产物,它造成了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环境问题,营造工业景观是修复工业废弃地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场地现状与周围环境的分析,深入挖掘场地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在生态优先、“适用、经济、美观”、“4R”设计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场地的生态修复以及对场地工业遗产的改造,提升场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增强场地空间活力,营造历史文化氛围,从而进行落陵煤矿文化遗产广场景观设计。

关键词:工业;遗址;广场设计

中图分類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3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与改革的逐步深化,工业废弃地成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更新的产物,它造成了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环境问题,不利于城市景观的营造[1]。工业景观的营造是修复工业废弃地的重要途径,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可以将工业废弃地转变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发挥服务功能,同时可以保留场所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及延续工业遗址价值[2-3]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变革与实践的发展,当前工业遗址的规划设计融入了城市韧性、海绵城市等新理论,工业景观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3]。但是在当今工业遗址的规划设计中,大多为工业遗址生态修复的建设实践,对于其规划设计的思路则缺少总结,如何利用场地要素唤醒场地历史记忆在工业遗址的建设中尚处于研究阶段[4]

文章通过对场地的修复以及对场地工业遗产的改造,提升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增强场地空间活力,营造历史文化氛围,为园区公共活动和交往提供空间。

1 落陵煤矿文化遗产广场设计区域概况

1.1 区域位置

落陵煤矿文化遗产广场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北宿镇落陵机电产业园内。建设用地处于产业园的中心,周边以建筑厂房和办公建筑为主,道路北侧用地东西最长处约102 m,南北长约65 m,道路南侧用地东西最长处约117 m,南北长约20 m,总设计面积约0.86 hm2。

1.2 区域现状

1.2.1 场地条件

广场建设场地原为落陵煤矿矿区,有长达40年的煤炭生产历史,2010年因资源枯竭正式闭坑关井,场地现留置有井架、绞车、运输轨道等部分煤矿工业设施及配电室等建筑。

场地相对平坦,由于长期作业,土壤基础密实度较高且含有一定的工业矿粉和重金属,基本没有乔灌木遗存。

1.2.2 资源条件

第一,优势条件。广场建设场地相对完整,使用人群为机电产业园员工,且场地的使用频率较高。在场地中现存两组较大的井架,保存完好,作为场地的制高点和标志物,能够创造良好的景观视点,其鲜明的工业遗迹特征,能够延续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场地原有建筑有较强的特色,建筑拆迁可为场地提供独特的建设材料。同时,场地外留存的大量极具历史价值的工业构筑物也可以迁移保存,为营造工业遗址景观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劣势条件。由于受到煤炭生产的影响,场地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壤污染与裸露问题严重,场地中基本没有植物覆盖,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净化能力难以修复。场地内地势平坦,不利于修建独立多样的活动空间,且周边被规划为产业园,高处鸟瞰的景观观赏价值较小,不利于打造良好的观赏体验。此外,现存井架基础部分露出,需要土方填埋加固。

2 设计依据与原则

2.1 设计依据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正);第二,《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第三,《广场设计标准》(GB 50096-2011);第四,《邹城市城乡统筹总体规划》(2011-2030年);第五,《邹城落陵机电产业园规划设计》;第六,甲方提供的相关资料及我国现行的相关设计法规。

2.2 设计原则

2.2.1 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优先是以生态学为指导,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为原则的规划设计,是在生态学的指导下根据生态策略进行的规划设计,能够有效修复生态环境。

2.2.2 适用、经济、美观原则

适用、经济、美观原则是规划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适用”既指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也指场地的功能应与人的需求相适应。在“适用”的前提下满足“经济”的要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营造出最佳的景观效果。三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2.2.3 “4R”原则

“4R”生态理论主要包括“Reduce”(减少)、“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Replace”(替代)四个部分[5]。在充分解读场地的基础上,通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避免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使用原有材料、建立资源循环使用系统、使用环保材料和清洁能源等策略,实现对场地的尊重和可持续发展。

3 落陵煤矿文化遗产广场设计构思

3.1 设计理念

落陵煤矿文化遗产广场设计须立足场地生态特征,改善土壤条件及构建合理的植物群落,尊重场地现状,保留工业构筑物,挖掘、展示和延续场地特有的历史文化,重构场所记忆[6]。在规划设计中强调人的参与性和功能实用性,建设适宜的活动场地,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注重场地的可持续性,利用雨洪管理措施,对场地内的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将其构建成为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工业遗址广场。

3.2 总体设计布局

在充分尊重、解读场地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对生态、空间活力、场所记忆、可持续性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并整体规划。从底下矿井的形态提取平面设计形式,结合功能活动使用、历史文化展示,将工业遗产与现代设计观念、当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增强场地空间活力,营造历史文化氛围,为园区公共活动和交往提供空间。场地主要有井架、工业构筑、铁轨汀步、红砖挡墙、休息剧场、休息平台、铁轨栈道、吊椅、科普宣传牌、休息景亭、篮球场与乒乓球活动场地12个景点,如下图所示。

3.3 功能结构体系

功能结构体系包括设施规划体系和活动策划体系两个部分。设施体系指休闲设施、文化设施和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发挥场地的功能,满足厂区职工和游客的需求。活动策划体系主要包括展览科普、室外运动、室外游憩及室外聚会等行为活动,通过结合多种活动,为游赏人群创造户外交往与沟通的机会。

3.4 景观结构体系

3.4.1 景观结构

广场由地块结合土方处理塑造地形,并在地形基础上布置挡土墙,设计道路、广场、休息场地、体育运动场地等形成基底,结合煤矿工业构筑物和景观构筑物,加以植物种植形成集休闲娱乐及科普文教于一体的公共开放绿地空间。

3.4.2 道路交通

合理组织场地交通流线,对应建筑出入口和周边道路布置主要入口。动静结合,场地东侧的篮球场、活动广场、休息剧场为人们提供较大规模的活动场地。场地西侧以展示、科普、穿越为主,适合小规模活动和交往。

3.4.3 构筑设计

构筑物的规划设计采用新建、安置和改造的策略,对不同的区域采用适宜的方法。在场地南侧新建休息景亭,采用钢结构体现场地工业特质并营造氛围,有利于节约成本,同时便于施工和养护。场地北侧则充分利用遗留的构筑物,如绞车、掘进机、龙门吊等,将其适度翻新、去除危险构件或者原样保留,作为工业文化遗产予以展示。

场地中的井架由于尺度巨大而丧失了原有生产功能,且未来园区周边没有登高鸟瞰的景观价值,所以采取稍加改造的策略,将其作为园区景观高點。井架混凝土基础露出,由于煤矿生产活动,土壤受到一定污染不利于植物生长。通过填土改造地表种植环境,利用园林植物遮挡井架基础,对于填埋的井架部分采用防腐处理,同时在井架支臂设计吊椅或者秋千,此外种植木香、紫藤、五叶地锦等攀缘植物美化景观。通过对井架附近区域高差的处理与植物景观的营造,使空间变化丰富,形成舒适的交往空间环境。

3.4.4 竖向设计

结合场地的实际和甲方需求,利用现有地形高差,采用台阶、坡道、挡土墙等多种设计方法营造丰富的空间变化,满足人的功能需求和场地景观空间营造的要求。场地左侧部分换土,设计1.5 m高地形,通过台阶坡道引导进入场地,部分区域设计挡土墙围合场地,并结合挡墙设计宣传栏、坐凳或者篮球比赛牌板。挡土墙采用红砖材料砌筑,突出和再现工业景观的特征,高度变化为0.4~2.1 m,发挥遮挡视线、界定场地边界、设置宣传设施的多种功能,营造整体工业景观氛围,同时采取合适的叙事语言,让游人穿越时空,与场地对话。

3.4.5 植物规划设计

植物的配置设计需要契合工业遗址公园的整体氛围,同时遵循绿化、净化、美化、彩化、香化的五化原则。在植物种类选择方面,遵循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配置经驯化的外来植物。选取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藤本植物、地被植物等在场地内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突出植物的季相变化,提升园区的植物景观品质及观赏性。可供选取的植物品种有悬铃木、白蜡、银杏、国槐、女贞、日本早樱、西府海棠、紫薇、木槿、丁香、绣线菊、沙地柏、凌霄、波斯菊、结缕草等。

3.5 生态设计

针对场地基地、植被状况、气候等特征,提出以下两种生态措施。

3.5.1 场地雨洪管理

在道路边缘设计植草沟,通过改善土壤基底促使雨水能够下渗进土壤,并在广场周围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净化,经过处理后可以作为饮用水或场地中的灌溉用水,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循环。

3.5.2 土壤改良及构建植被群落

工业废弃地的修复具有整体性和生态性,规划设计需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完成。土壤对于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是承载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首先改良场地内的土壤,更换污染严重的土壤,使用富含有机质的土进行回填,对场地内污染较小的土壤做一定的深翻和平整。其次配植具有一定抗性的乡土树种以及净化能力强的植物,构建乔灌草藤完整的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稳定可持续的群落。

4 结语

工业遗址转化为绿地是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重要形式,不仅在于保存工业文明、展示和延续场地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场地生态环境及社会价值的重新塑造,传达一种理性思考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工业遗址广场规划设计应符合城市更新理念与时代背景,立足于场地工业遗址特征与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场地特征和工业精神,根据时代发展与公众的需求,营造具有生态性、功能性、文化性和可持续性的工业遗址广场。

参考文献:

[1] 从千慧,马建梅.试论城市工业遗址的保护性景观改造设计:以南京浦口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改造设计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2):41-42.

[2] 蒲培勇.三线建设城市老工业区改造中的遗产价值再塑:以攀枝花席草坪工业遗址片区改造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2):94-100.

[3] 卢卡·玛丽亚·弗朗西斯科·法布里斯,李梦一欣.历史性视角下后工业区景观认知及实践变革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7):8-17.

[4] 李晓娴.淮南煤矿废弃地景观改造设计研究:以长青煤矿废弃地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3):57-61.

[5] 唐艳红.城市设计的生态观与文化观:兼谈可持续的景观设计原则[J].中国园林,2014,30(3):54-58.

[6] 陈跃中,刘剑,慕晓东.废墟审美下的设计策略:首钢园区冬训中心与五一剧场地块景观设计解析[J].中国园林,2020,36(3):33-39.

作者简介:程正渭(1976—),男,湖北咸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与理论。

姜波(1969—),男,山东烟台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

穆回港(1997—),男,山西忻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遗址工业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Can heritage protection projects give new life to China’s abandoned factories?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地下有遗址的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工业4.0”之思考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