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斌 王晨 房振涛
摘要: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和互联网大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拓展蔓延,更多性价比较高的小汽车进入居民家庭,手机导航也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刚需,而城市交通拥堵也成为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重大民生问题。文章对当前导航APP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市场主流的两大导航APP产品进行对比研究,归类总结出适用于导航APP的设计原则,结合对用户的调研分析,针对停车位置搜索以及出行数据统计对导航类APP进行界面交互的细化设计研究,以期为用户设计出更便捷、更精准的导航产品,优化用户出行体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关键词:城市出行;手机导航;界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3
1 导航类APP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经济与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提倡的“绿色出行”理念也带动传统汽车行业向绿色新能源电车领域进一步转型。近10年来,随着小汽车进入家庭数量的显著增长,交通拥堵的问题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迅速蔓延。根据公安部的统计数据,2013年底全国小汽车保有量约1亿辆,至2018年底突破2亿辆。虽然2018年是近30年来首次乘用车产销量出现负增长的年份,但全年的产销量仍然达到了2 800万辆[1]。因此,交通拥堵的问题也势必会成为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如何缓解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不仅是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也是各导航APP产品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不论是自驾还是公共交通,人们日常出行已逐渐依赖于更加轻量级的移动端导航APP制定的出行方案[2]。手机端的导航APP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历程,首款手机导航APP是诺基亚智能手机Symbian S60上的Nokia Maps(诺基亚地图),这款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导航APP虽然地图更新得十分缓慢,无法快速合理地推荐最优路线,同时受限于手机屏幕小无法给用户很好的使用体验,但仍为后来的手机导航APP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灵感及基础。
现在,华为、腾讯、百度、高德等公司纷纷抢占智慧交通市场研发导航类手机软件,不仅结合了大数据、5G通信、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功能方面更是具有覆盖地域广阔、出行服务丰富、查询信息广泛等特点,成为当前5G网络发展大环境下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由于地图数据要求高质量和强时效性,各家地图应用纷纷借助自身技术、资源,不断深化使用场景与用户体验的研发,提供越来越精细化、智能化的功能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出行。
2 导航类APP的设计需求
2.1 同类竞品分析
根据主流手机应用市场iOS与Android的导航类APP下载量排行,目前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基本占据下载排行榜首,说明用户对于这两款APP更为认可,因此文章选择这两个APP进行对比分析。
2.1.1 界面对比
整体来看,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基础功能均已相对完善,除了基础的核心功能外,都逐步开始向生活服务平台的定位发展,如围绕用户行程展开的智能语音交互、AR智能导游、百度热力图、行程助手、周边热点、休闲娱乐、多平台一键打车等便利功能,从用户的需求痛点出发提升使用体验。
从首页的功能元素分布来看,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趋同化严重。页面主要布局都是地点、路线搜索栏、个人中心和语音输入,两个产品都弱化了底图颜色,使用灰色等低饱和度的配色表示点、线、面、文字与图片注释等所有地图要素,只使用彩色显示少量重要地标。用户地理定位十分清晰,默认显示在界面正中心,即用户观察屏幕的视觉中心,同时突出探索周边功能,但两款产品在界面设计上仍有一定的区别。
高德地图在首页有聚合的功能区,搜索框默认位于整个界面下方,更加贴合人們的手机使用习惯,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习惯自行设置其在屏幕上的位置,自主性很强。界面中突出多路线、多出行方式等以导航为主的核心功能,细节更加丰富,突出显示公共交通入口;功能模块全部使用抽象化图标,数量繁多但视觉感受不繁杂。
百度地图核心信息传达能力非常强,主要显示地图、搜索栏、路线、探索周边、语音助手、图层模块。地图的缩放功能置于界面右侧边缘;主要功能按钮设计较简洁,功能模块、地物标注都使用文字+图标加粗显示,清晰易懂,界面结构性较强。
2.1.2 信息架构对比
两个导航APP的主要功能框架相似,基础功能都比较完善,能够满足大部分用户的日常出行需求,导航信息都比较完善精准。但二者仍存在细微差别,高德地图的功能聚合性更强,在功能架构的展示方面逻辑性更强,页面设计更加清晰有条理,个性化设置更加细致,更注重用户体验;百度地图的主要功能突出,次要功能比高德地图更加细致,但商业化严重,推广内容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2.2 用户需求
2.2.1 用户画像
根据出行方式选择的不同,拟定两类典型的目标用户画像。
第一类用户是通勤族。用户拟定为一位26岁的普通女性白领,大部分时间乘坐公交或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周末喜欢和朋友们相约去商场等娱乐场所,长假期时会约朋友一起去外地旅游,她对于手机导航APP的基本需求是公交查询、到站提醒、周边搜索、位置共享、室内地图和叫车服务。
第二类用户是有车一族。用户拟定为33岁的男性自由职业者,工作时间自由,喜欢旅行,喜欢自驾去不同的城市旅游、体验生活,他对于手机导航APP的基本需求是地点搜索、路径规划、驾车导航、停车点搜索、实时路况、加油站等出行服务搜索。
因此,用户需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带有明确目的,即定位和导航,这也是用户的刚需,定位的准确性及导航线路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用户体验,进而影响手机地图的市场份额;二是无明确目的,仅仅是基于当前的位置探索周边功能。
2.2.2 用户需求
第一,用户使用功能分布。针对导航类APP的使用及建议对用户展开线上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在参与调研的用户中,对于手机地图类APP功能需求方面,过半用户使用手机地图确定出行路线,31.2%的用户选择实时路况查询,27.6%选择行车导航;对用户使用手机地图工具的功能频率进行分析得出,62.7%的用户选择导航规划,53.8%的用户选择公共信息查询,53.4%的用户选择定位功能。
第二,需求痛点分析。手机地图类APP作为出行必备的工具类产品,其需求基本围绕着位置定位和路线导航展开,用户对于导航类APP的基本需求是定位准确的地点搜索功能和导航正确的路线查询功能;用户痛点需求在于语音导航、公共交通信息查询、实时路况检测、多种出行方式可选、日常生活服务功能。有些用户则会在基础需求之外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更准确快速的定位、更合适顺畅的线路规划。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出行路线规划,一方面追求高质量的出行服务,另一方面渴望多样化的出行方式。
因此,单纯的导航功能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这说明用户追求更高的效率,希望导航产品能够更加定制化,以满足用户在某些方面的紧急需求,比如作为车主对停车场寻找有更急迫的需要,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如今用户对于导航类APP有更强的依赖性。
3 导航类APP的设计原则
手机地图作为出行类工具产品,对信息的实时性要求较高,需要强调数据展示的结果,其核心系统功能主要分为基本地图操作、路径规划导航和查询定位3个功能模块[3]。由于用户在到达目的地之前会持续地输入信息、读取信息和理解信息,手机地图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是不能间断的,因此在交互的设计上应该尽可能减少用户对屏幕信息的输入和理解,释放用户双手,最大限度地避免在用户移动过程中给用户带来负担。因此,针对导航类APP的设计,将从以下几方面制定基本设计原则。
第一,功能层面。对缺乏用户需求支撑且造成干扰的次要功能进行删减,注重线路地图设计清晰明确,方便用户进行周边及路线查询,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二,交互层面。界面的排布要做到高效易用且向下兼容,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基础上顾及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使用,突出信息查询层面的交互,降低用户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成本,更好地体现产品的人性化。
第三,版式布局。主页使用瀑布流式的布局设计,结合列表式、标签式、圆角卡片等交互风格,凸显界面设计的活泼调性与亲和力;在文字方面,规范标题和正文内容的字号、字重和颜色区分层级;在图标方面,在增强表意性和识别性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和规范设计。
第四,个性化功能。文章的设计实践所产出的APP产品,除基础的路线导航功能外还着重从停车位置搜索及出行数据统计功能展开了细化设计,尤其是停车点搜索功能,这是车主们高频使用的功能。
4 设计实践
导航类APP整体的设计都是在配色、字体、图标风格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的,页面风格为统一轻便的卡片式设计和圆角设计,圆角为15px外加线性边框的设计语言,整个APP配色为淡紫色和蓝色,这样能突出界面的亲和力,信息层次也会更清晰。图标采用线形的设计,整体来看视觉重心也比较明确,能够增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见下图)。
关于停车点搜索功能页面设计,用户可直接点击首页底部工具栏中的“停车位”按钮或直接搜索停车位,页面会自动跳转到停车位搜索页面,用户可搜索附近可用的停车点并获取相关信息,包括附近停车场/停车位、评分及推荐理由,選择想去的目的地后进行停车位预选,深色为已占用,浅灰色为未占用,自己选择的车位将会橙色高亮显示,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进入导航前往目的地。
关于“我的出行”页面设计,目的是通过数据的展示,让用户直观了解到自己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出行方式统计,可以按天、按月、按年分别查看,能够让用户关注日常出行工具的选择,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出行方式,进而选择更环保节能的方式出行,此功能为规划更绿色环保的日常出行方案提供了数据参考。
5 结语
如今,地图导航的出行生态逐渐完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数据采集效率显著提升,未来手机地图场景化应用将面向无线旅游、移动出行等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日常生活消费生态。在交互设计研究中,希望能注重产品核心功能体验,提升用户满意度,同时挖掘更多的增值功能,未来的地图导航依旧会以用户为导向、以技术为驱动,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导航领域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是地图导航提高精度以及拓宽应用场景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林锐,吴瑞涵,黄雅婷.手机导航大数据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作用[J].中国统计,2019(5):16-17.
[2] 蔡晓洁,陆世明,张子彬,等.移动端旅游导航Web APP的设计[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3):57-59.
[3] 林富明,刘禹鑫,周源,等.基于移动端的室内导航APP设计研究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41(10):60-62,66.
作者简介:毛斌(1972—),男,山东诸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适老化设计、设计文化。
王晨(1995—),女,山西吕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产品设计、适老化设计。
房振涛(1996—),男,山东平度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产品设计、适老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