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明清时期锁具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文化功能与象征功能的发展变化等方面对继承和创新古锁的功能价值进行解读,为現代设计和中国传统器物的美学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功能美学;文化价值;古锁文化;明清锁具
中图分类号:K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3
0 引言
中国古代锁具是一种传统造物设计,这种造物设计在史前便已出现,对其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进行挖掘,能够使人在思想精神方面获得审美享受与心理愉悦。发展至明清时期,锁具的功能特点也逐渐多样,不再仅限于最初的防盗功能,还延伸出了更丰富的审美与文化内涵。为使其在不同场景下、在使用过程中满足人的生理或心理需求,锁具有了更多符合人特性的功能,即“以物适人”,这能使人与物体和谐共生,由此产生精神的舒适愉悦感。这种愉悦性是造物设计满足人们的功利需求后,引起的审美精神层面的愉悦。
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寻常生活中的一器一物,不只是用来满足生活所需的,也被用来寄托一切生活良愿。锁具的造物形制与当时社会整体的审美意识、观念都有密切关联,这种审美特征应当被放置在当时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下去观察。文章从明清锁具的造型与时代背景切入,诠释古锁的功能之美,解读继承创新古锁的功能价值。
1 百姓生活——守护家门的实用功能
1.1 实功实用的日常需求
辞源曰:“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锁指要用钥匙开启的封缄器。古锁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便存在了;在商周时期,古人用青铜锁,但其并非普通居民都能使用的;直至汉代,铁锁开始在民间普及,锁具的防盗功能才真正开始发挥作用。殷商时期,青铜锻造技术开始发展,故产生了青铜锁,但青铜常被用于制作礼器、兵器与祭品。到了秦朝,锁的工艺、种类、外形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簧片锁是利用三片铜片的弹力开启和封闭的锁,簧片锁的出现标志着锁的防盗功能真正形成。古代工匠为了保证私人财产的安全,会根据不同需求增加簧片的数量,一般为3~10片,片数越多其结构越复杂,防盗效果也越好。人类从史前时期就懂得用动物皮毛保暖,用植物树叶遮体,用磨石打猎,用瓦器盛水,可见实用功能体现着传统器物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价值,所以传统造物设计——锁,首先被用于防盗。
1.2 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弃本争毫末利”成了社会风尚,农业的商品化也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人们除了从事农业,有了更多选择,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劳动分工现象出现,让当时的人们摆脱了传统的男耕女织模式的束缚。矿业是与农业、手工业联系最紧密的一个行业,农业需要铁器农具,手工业也需要矿业发展买卖,锁具的生产与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明清时期,劳动力成为商品,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官营手工业体系繁杂庞大且效率低下,渐渐被私营手工业取代,民间铁业恢复发展。至此,官营铁业衰败、民营铁业兴盛逐渐成为定局,锁具行业在民间也逐步发展壮大。
在此基础上,锁具逐渐出现第二层功能,适应人的需求是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目的。明清时期,技术与生产力繁荣发展,锁具也需要不断适应百姓需求,如木锁,其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易受潮受损且结构简单,慢慢被铁质锁具取代;簧片锁也因为能轻易被当时的万能钥匙打开而逐渐被取代,万能钥匙是一种可以伸缩变形的器具,不论大小粗细的锁具都能打开。明清时期,防盗功能更好的文字密码锁出现,这种锁只有将对应的字排列在一起后才能打开,排列的转环越多就越难打开。
随着技术和个人需求的发展,锁具不断更新换代,但其实用功能始终未被淘汰。只有实用功能逐渐向审美功能延伸,才能彰显出器物的功能美,器物的审美是建立在实用性上的审美,也可以说审美性附着于实用性之上。
2 文人逸客——把玩欣赏的审美功能
2.1 文人闲雅之风盛行
中国文人一直有种把玩心态,因而中国的玩器文化十分发达。文人常借助园林的“壶中天地”陶冶性情,到明清时代,“玩器”变得尤为兴盛[1]。在新旧更替的时代背景下,明清文人与此前历代文人有所不同。随着功名失意或权力更替,文人士大夫逐渐转向自己的精神世界,超越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转而关注生活意趣与器物创新,他们将注意力放至书画、器物、风景园林上,从自然景色中汲取艺术灵感,将艺术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寄情于物成为一股风潮。
文人是当时社会中很有创造力与鉴赏力的一群人,他们对仕途无意后,选择隐于众,赋闲隐居的生活能让他们追逐闲雅的生活,游山玩水、闲置园林、倾心古玩。文人闲雅的风气在造物上也有所体现,除了对古玩和艺术品的鉴赏把玩之外,也有涉及日常生活的方面,各种生活器具随处可见,在闲暇时文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欣赏。
2.2 文人审美世俗化
锁具是中国民间最常见的器物,其形制与图案源于古人的日常生活与民间风俗,在匠人的精雕细琢下呈现出非同寻常的美。器物文化发展至明清时期渐成气候,器物赏玩之风极为兴盛,这得益于文人阶级的重视。明清时代,文人雅士重视个体的审美价值,把玩器具代表追求这种闲情雅致生活的实践。
清代实学的兴起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打破了传统理学观念,注重个人情感欲望的表达,在理欲关系中指出人有欲望是正当且合理的,反对禁欲主义,这些入世思想是对人个性的解放,崇尚真实自我,也逐步走向世俗生活。明清时期,人们开始追求世俗欲望的满足,思想也从之前的教条和思想专制中解放出来,更加重视个体的感受与人的精神,人的思想道德与精神世界被抽象成审美意识,表现在物质世界以及生活中的器物上。
于文人雅士们而言,器物不仅具有最基础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可愉悦身心的审美价值。其既是明清文人退隐避世的精神寄托,又有利于其抒发审美情怀。在器物发展过程中,文人参与到器物文化中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器物的性质,使器物在审美文化方向具有了别具一格的品质。
2.3 锁具成为审美新载体
锁具具备陶冶情操的审美功能,甚至有调节自身心理或生理的作用。把玩锁具,文人能获得美感体验,所以古锁成为审美的新载体。以文字组合锁为例,文人可以通过把玩这种锁具展现个人的爱好兴趣,所以其常将把玩锁具视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制作文字锁的过程也可看作审美理想的展示。赏玩器物是文人文化的内容之一,也是体现逸致生活的方式之一,通过把玩锁具或其他器物,展现文人独特的审美生活。
至明代中后期,赏玩文化逐渐向世俗化发展,器物上甚至是小小的锁具上常常出现许多用于祈福的纹样,或是期盼长寿的图案。这也是文人审美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其在趣味上不再追求淡雅含蓄,带有民间生活的烟火气与市井生活的美感。
3 平民百姓——寄情于物的文化功能
3.1 追求吉祥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一直存在对祥瑞观念的追求,这种吉祥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建立在人的依赖性心理中。《庄子·人间世》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是“吉”与“祥”最早组合在一起使用[2]。祈福长寿吉祥的观念凝聚着中国古人的情感思想、审美情怀等,也承载着中国古人对幸福美好的追求,其思想以独特的表现形式与传统造物结合,将造物的形制装饰与吉祥寓意融为一体。“以象寓意,以意构象”便是人们寄情于物的表现形式,如为不同器物赋予不同的意蕴,写实的花鸟山水、人物动物造型,写意的装饰纹样、吉祥图案,吉祥的数字或文字在器物上都十分常见。在人们的精神审美方面,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每个人都期盼吉祥,吉祥观念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2 宗教信仰影响
明清时期,道教、佛教和儒教都处于转型时期,其宗教观念持续渗入民间,以世俗化的方式与民间传统信仰融合,会对平民的思想和文化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道教的朴拙美学观是从道的哲学观点出发,强调本质的真实自然,反对矯饰虚伪,这种对“痴”“癖”都予以肯定、赞美的看法实际上是道教朴拙美学观对个人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个人意识、生命自由发展意识的认同,其与明清时期物质文化相碰撞,擦出发扬个性、肯定人性的思想火花[3]。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的崛起,宗教已经被附上了世俗色彩,传统教条规则被打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其主要表现为更加亲民、拜教仪式更加简单、拜教供奉更加功利。
不同阶级和不同职业的人都有自身的美好愿望,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与宗教信仰相互交融,商人敬财神,求子供送子娘娘,求雨拜龙王,文人拜文昌星。人们的希冀也反映在生活中的各种器物上,锁具的造型特征和宗教影响息息相关,渴望财富的便制造持家管锁,渴望美好婚姻便制造双喜锁、鸳鸯锁和同心锁等,防病避灾和长命百岁的长命锁也深受老百姓喜爱。
3.3 满足古人情感寄托
对于明清时期的人而言,锁具已经不单是生活器具,更是美好愿景的寄托载体,如长命锁,其材质大多为金、银、玉石,造型多呈如意状,锁体刻有“长命百岁”“平安吉祥”等字,并配以莲花、金鱼、鸟类等图案,挂于初生婴儿脖颈处,意在驱邪消灾、锁住平安。古人常将对孩童的祝愿刻在锁具上,体现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匠人会将锁制成一对,并配上一把钥匙,表达对恋人的祝福,象征爱情的坚贞。人类的本性便是追求美好幸福,憧憬美好未来,所以生活中的器物,如锁具,成了古人寄托情感的载体。
4 宫廷皇室——等级森严的象征功能
4.1 明清皇室等级森严
明清时期,锁具在宫廷生活中无处不在,不论是皇帝寝殿的大门,还是内部的书柜、立柜,皇后寝宫的妆奁、首饰盒等,都配有锁具。皇帝自诩真龙天子,所以清朝时龙的造型在皇宫内处处可见,大到宫廷建筑,小到箱盒的锁具上都有龙的身影。在明清时代,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们采取了极为专制的文化政策,而造物活动作为物质文化也对器物有所控制。锁具的材质工艺能充分体现皇帝对造物设计的控制。明清皇家古锁造型虽然大同小异,但在钥匙孔处却体现了平民百姓与皇室帝王之间的等级差异。
4.2 造型样式被赋予象征意义
钥匙孔的形状五花八门,有“一”“上”“古”
“工”“吉”“尚”“喜”等字形,平民百姓只能用“一”字形孔的锁具,士大夫可用“士”字形孔的锁具,而达官显贵则又有不同,这些不同造型的钥匙孔反映了明清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锁具上的装饰图案也因使用者社会群体的不同而有相应的规定,如只有统治阶级才可以使用龙和凤这类图案,平民百姓只能使用常见的虫、鸟、花、鱼等图案[4]。宫廷中出现的锁具,不仅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更具有相当高的文化附属价值与一定的象征意义。
5 结语
锁具对于古人而言,是其美好愿望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渴望。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技术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不断浸润,使明清锁有了深厚的价值底蕴。任何一把锁具,无论是造型还是纹样,都具有丰富的意义,其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还精致巧妙,因此成为士大夫的把玩器具。小小的锁具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并在时代发展中出现文化功能与象征功能。借助不同造型和纹样,锁具能充分展现出时代美与古典精神的文化美。
锁具的发展史既是我国社会发展史的一个侧面,又是一部工艺技术和艺术审美的演变发展史。要深入挖掘古锁,尤其是明清时期锁具的功能美学价值,以探索历史背景下我国社会生活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而为当下的设计提供滋养元素,增强当代设计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进一步创新设计,为世界展示多元发展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 谢玮.释读“闲赏”视阈中明清文字组合锁的审美品质[J].美术大观,2008(11):206.
[2] 孙爱娟.论中华古锁及其思想文化[J].艺术.生活,2011(4):68-72.
[3] 李珉.论道教美学思想对明清俗文化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0-44.
[4] 赵慧,赵君.中国古锁的演变历程与文化意蕴[J].大众文艺,2019(10):239-240.
作者简介:党欣(1997—),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信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