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洪英
两优一先
宫卫平,男,196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淄博市沂源县国有鲁山林场公益林护林员,1977年12月参加工作以来,不畏艰苦,扎根深山,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悉心呵护着鲁山林场茨峪片区5000多亩珍贵的森林资源,谱写了一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歌,成为全国及省、市、县公益林护林员的楷模。先后获得沂源县“富民兴源”劳动奖章、“全省优秀护林员”、“全市十佳护林员”、“淄博市森林防火工作先进个人”、“振兴淄博劳动奖章”、“淄博市劳动模范”、2011年十大“感动沂源”人物、“淄博市第八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2015年度“感动淄博”年度人物、“山东好人”、“中国好人”、“2016-2017 绿色中国(沂源)年度人物”、淄博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1年6月,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荣誉来自默默坚守,背后的故事,宫卫平本人知道,他的家人知道,他身后的那片大山和密林更加知道。
1977年,14 岁的宫卫平走进鲁山林场,被安排到茨峪护林片区,负责5000多亩山林的管护工作,一干就是44 多年。开始是自己,结婚后说服妻子,干脆把家也搬了过来。后来有了儿子,一家三口便挤在山中两间不到30 平方米的石头茅草房里。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柜子、一个炉子,就是他全部的家当,一住就是25 个年头,直到今天。这里,离最近的村庄也有8里路,且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下雪,只能靠步行。生活用水主要靠溪流和泉水,一遇天旱便断流。由于护林点地处偏远,30 多年一直没有通电,与林场联系用的防火对讲机没了电,都得跑到茨峪村里去充。照明更是常年靠点蜡烛和煤油灯,一家子人除了听收音机,就是守着黑魆魆的大山,没有任何其他的娱乐项目,他笑称自己过的是“原始人”的生活。
2012年,林场给护林点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老宫可高兴了,他说:“20 多年前,老母亲为庆祝孙子出生给买了台小电视,因为一直没有电,一直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不会说话,不出图像,看了20 多年的电视‘机’,今天终于看上真正的‘电视’了!都是党和政府、单位对我们护林员的重视和关心啊!”那一年,他们一家三口终于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了春节联欢晚会直播。
巡山汇报是宫卫平每天的必修课,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早出晚归在护林片及周围巡查,每天三次向场部汇报情况,从未间断,即使2013年初冬在山上巡逻时不慎摔伤,七根肋骨受伤,也仅在医院里住了7 天,就不顾医生劝阻回到了茨峪。关于这段经历,他的妻子王光红一说起来就感到后怕。那天,跟往常一样,宫卫平吃过早饭带上斧头就出门巡山去了,10 点多钟的时候,王光红接到丈夫的电话,听到的是宫卫平有气无力的声音:“你快来啊,我在半崖上挂着来,摔着了,快来啊!”她没来得及关门,沿着崎岖的山路跑去,看到了挂在半崖上的宫卫平,心一下子调到了嗓子眼。周围没有人,时间不等人,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人弄上来,俩人都汗透衣背。
在医院的那几天,宫卫平直说闷得慌,其实他是放不下那片山林。出院后第一天,他就开始巡山了。他说,在医院里待不住,老想那片山。他所看护的鲁山林场茨峪护林片与5 个村接壤,战线长,范围广,周围村民都有烧荒、上山砍柴、放羊的习惯,管护难度大,为提高护林效果,增强周围村民的护林意识,防止发生森林火灾,他经常到邻近村进行走访,与当地群众交朋友,宣传防火知识和林业法律法规,他的工作也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村民的爱林护林意识大大增强,护林工作更加理顺。40 多年来,他磨破的黄胶鞋不计其数。
宫卫平刚当护林员的时候,有些村民建造房屋缺少木料,就会上山盗伐林场的树木。尤其是在大年三十,村民们认为护林员们都回家过年了,来盗伐的人便会更多。每年大年夜,他都是在巡山中度过,这一习惯坚持了40 多年。包括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他都在墓地、路口等瞭望值班,直到深夜。“现在巡山和原来不一样了。烧荒、上山砍柴、放羊的人少了,盗伐树木的也少了,主要是防火、防治病虫害等。”宫卫平满是欣慰,他的工作得到了周边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为护林,宫卫平走遍了林区的角角落落。每年巡山行程8000 多公里,管护山头12 座,每年抚育森林400 多亩,40 多年来,巡查监护、抚育修枝是他每天的必修课,防火、防盗、防虫是他生活的全部。除了做好自己负责的林片的防火工作,他还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心,注意观察周围村的火情、火警,由宫卫平第一时间发现并积极组织处置火灾隐患10余起,保护了森林资源。宫卫平在干好护林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森林抚育和病虫害预测、防控工作,40 多年来,茨峪护林片从未暴发过大的森林病虫害,林木生长良好,森林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2012年以来,在林场承担的中央财政补贴中幼林抚育项目检查中,宫卫平所在林区都顺利通过检查验收。
宫卫平的父亲是位革命军人,转业后被安置到鲁山林场,成为鲁山林场的第一批林业工人。自小在林场长大的宫卫平,受到父亲的影响,对自然的花草树木充满了热爱,对林业工人的精神充满了钦佩。耳濡目染了父辈们工作的艰辛,帮助他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每天吃过早饭,他穿上黄胶鞋,带好斧头、对讲机,再往背包里塞上煎饼、馒头、大葱、咸菜等,便踏上了20 多里的巡山之路。山上不能有火种,每次巡山到中午,宫卫平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喝山里的溪水。夏天这些还可以凑合,可到了冬天,山里风大,啃一口煎饼就一口咸菜,风便灌进嘴里,冻得牙齿生疼,水壶里的热水也只有微微余温。
“条件艰苦点没什么,最亏欠的是孩子。”说起儿子宫晓旭,宫卫平脸上满是愧疚。“俺儿子脸上好几道疤,有的是在上学路上磕的,有的是和他上山磕的。”妻子王光红趁机“数落”起宫卫平来。“孩子上学放学,一天往返十几里山路,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却很少陪护。”
数落归数落,妻儿却非常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也成为义务护林员,有时间常常陪他一起巡山,向周边群众讲解防火知识。受爷爷和父母的影响,儿子宫晓旭在2017年通过招考光荣地成为一名森林消防队员,与父亲在护林战线上“并肩作战”。一家三代与林场结缘,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演绎出一段“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据了解,宫卫平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调到法院、公安系统等单位工作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他说:“我父亲是林场的第一批林业工人,也曾是鲁山林场的老场长,他们那一辈吃苦耐劳,在这原本光秃秃的山上栽下了这些树,需要人看护。这么些年来,我对这山这树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我也习惯了跟他们在一起,一天看不到心里就空落落的,我离不开。”
宫卫平是一名普通的林业工作者,2014年入党的他,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常人难以坚持的事情,使得这片森林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