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凌燕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 545006)
我国很多中职院校都是综合性的职业院校,在很多中职院校都开设了艺术类设计专业,例如,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制作专业等等,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艺术类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其他类的专业人才培养有着明显的区别,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日常的课程教学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在艺术类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形成独特的教学特点,并结合专业特点来吸纳众多的文化元素,形成自身专业独有的特色教学体系。可以把当地非遗元素和艺术类设计专业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形成独特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艺术类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值得是各族人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例如,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知识技能、相关的实物、器具、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省中聚居着12 个少数民族,如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回族、彝族、水族等等。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通过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壮族织锦技艺、铜鼓,钦州坭兴陶等等这些都是广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同时也千百年来广西省不同民族群众创造的文化结晶,是民族精神、思想和审美的重要体现和结晶。
广西省有着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广西省北地区的中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相关的教学素材和研究也不多,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民委颁布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工作意见》,并在此意见中提出了要重点发展壮大中华文化,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为民族发展做出更好的服务。而各个学校也要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和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光融合,推动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此外,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也明确的提出了艺术教师需要充分的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这对于广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同时也是引导广西省学生们参与本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实现学校应用技能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广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教学活动中,广西非遗文化元素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融合,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并且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因此,可以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内容教学中进行引用。教师在基础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们善于观察的习惯,帮助学生们了解非遗元素的造型、结构、色彩美,并让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感受、记忆、想象,并让这种感受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进行体现。例如,在艺术设计基础造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中的坭兴陶、壮锦等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观察这些非遗元素的外观结构,感受其特点和美感,之后,让学生们进行临摹和绘画,通过临摹的过程,来加深学生们对这些非遗元素的认识和了解,并探寻其中的艺术美,提升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巩固艺术设计学习的基础。
作为广西省本地区中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解,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对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学习和钻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其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情况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由该项非遗文化的传承作为艺术指导,并在学校中选择具有相关能力,和有积极兴趣的学生到工作室进行学习,在自己的工作室内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接班人。同时,还要把艺术专业教学和非遗元素的结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非遗文化传承人共同为培养新时代的设计人员作出努力,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设计的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产品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等等都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设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继承,可以和产品设计专业进行充分的结合,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把非遗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例如,可以在现代卡通设计中融入一些广西非遗元素,如把田林瑶族刺绣技艺和丝巾设计、服装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也可以在现代科通形象的设计中融入一些非遗元素,把一些具有色彩特点的元素融入其中,又或者是把一些民间民俗活动中的文化元素和卡通形成设计进行结合,实现非遗文化和现代设计的有效结合。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众多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都是现代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可以运用的丰富设计素材。因此,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在中职院校艺术类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还可以实现现代中职院校艺术类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