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捷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6)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公共课程,其课程教学能够通过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理论教学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思想认识水平,更好地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而高校中同样存在着贫困学生这一群体,该群体的学生容易因为自身经济水平较低而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这就需要强化高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好地通过思想教育与激励来促进贫困学生的自我发展。而生态体验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形式,能够在多元化的体验活动中增强贫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目前高校的教育活动中,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主题生态体验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创设多元化的生态体验来提升贫困学生的思政教育效能。例如我国高校筹办了贫困大学生生态中国体验活动、大学生走访扶贫种养基地活动、植物群落生态体验活动、五彩田园采风活动等,这些活动能够吸纳高校中的贫困学生参加,且由于该类活动存在一定的公益性,学生不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这就为贫困大学生的生态体验教育提供了相应的实践教育平台[1]。可以说,我国高校筹办的生态体验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就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体验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好地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由于生态活动参与的成本消耗较少,贫困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兴趣与意愿来选择多元化的实践体验活动,而且在这些主题活动中,贫困大学生与其他普通学生都能参与,这就能够缩小普通学生与贫困学生的心理距离,更好地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教育效果。据本次调查研究显示,调查样本中有八成以上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此类生态体验活动,且这些活动能够拉近学生群体之间的距离,从而通过各种类型的竞争、合作来形成一种良性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的积极性与喜爱性逐渐提高,高校也能够基于这些生态体验活动来进行思想理念的渗透性教育。
在生态体验活动应用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能够创设不同类型的生态体验环境来鼓励贫困学生参与相应的活动,从而通过实践化的教学来将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渗透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去。例如玉林师范学院在五彩田园采风活动中,学生团体能够了解我国退耕还林的重要性、生态养护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学习到一定的生态体验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也能够基于地域寻根文化的引领来体验当地的地域性文化。可以说,这就能够在地域性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学习到历史精神与品质,以此来用精神文化实现贫困学生的自我激励与发展。
在基于生态体验理念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动中,高校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体验空间,从而基于此来进行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是在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思政课堂进行的,且主要的课程教学形式是基于一种思政理论的教学,缺乏实践性的思政教学,而且高校在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的过程中,也未在校园内部设置专门的生态体验活动空间,也缺乏与外界生态体验空间、平台的合作,这就使得高校的生态体验环境缺乏,学生难以通过生态体验来获得一定的实践性知识,高校的实践性思政教育效果难以全面提升[2]。
在目前高校的生态体验活动中,主要的体验形式是基于一种下乡采风、主题实践活动来实现的,高校能够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学习到一定的知识与实践技能。但是这些活动更多是基于专业实践、自然环境体验而形成的教育活动,而我国思政课程中更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的内容,生态体验活动与思政课程中内容的共通点相对较少,且生态体验也与理论性的思政课程融合程度不高,这就使得高校在开展贫困学生生态体验过程中要重点克服生态体验与思政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
高校在进行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生态体验过程中,需要有专门的组织管理部门来进行相应的管理与筹办工作,但是在目前高校的思政课程教育活动中,高校缺乏一支专门化的活动组织管理团队,主要的生态体验活动更多是基于专业教师带领下形成的专业实践,与思想政治内容相关的生态体验活动比较欠缺,高校也缺乏专门化的组织管理人才来进行生态体验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工作[3]。总的来说,由于高校缺乏专门的组织管理团队,高校的生态体验活动也难以在人才与平台的支撑下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在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实现生态体验理念的渗透化教学,则需要在高校内部完成思政课程的实践性锻炼平台建设,从而通过校内生态体验空间的塑造来提升贫困学生的思想水平。一方面,高校需要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在校内开设专门的空间场地来打造一定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空间,并且在历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体验空间中的项目、设施、主题活动等内容进行更新,从而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来为贫困学生构建校内活动空间,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4]。另一方面,高校也能够采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形式构建校外的生态体验活动场所,贫困学生能够在学校的组织与带领下去参与生态体验活动项目,更好地将思想教育理念来通过实践体验的形式进行教学。
贫困学生的最主要特点就是面临着较大程度的经济负担与经济压力,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活动中渗透一定的勤俭节约理念,更好地在均衡化的教育活动中提升学生参与的自信。例如在学生的生态体验活动中学生统一着装、统一活动经费标准,这就能够在统一化的管理与教育活动中缩小普通学生与贫困学生的距离,在给予学生相同起点基础上进行教育,提升贫困学生的参与自信。同时,在高校的各项理论课程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也需要不断渗透一定的勤俭节约理念,鼓励学生参与到旧物改造、废物利用等活动过程中,从而通过这种教育活动来挖掘贫困学生的个人潜能,更好地基于贫困学生的自我优势进行鼓励性教育。
思政课程是思想贫困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教育效能来实现学生的生态思想教育。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基于人与自然共同相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课程内容的教学来渗透一定的生态理念,从而基于理论上实现生态体验理念的教育与激励。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拓展思政的实践课程比重,改变原先单一的理论教学形式,例如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比例设置为1:1,这就能够保障学生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践体验,鼓励思政教师与学生走出课堂,在自然生态环境的体验活动中学习到相应的实践经验,学生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在将生态体验理念渗透到思政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则更多需要基于生命样态的理论来进行相应理论教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回到生命原本的形态过程中,基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探究生命发展的历程,从而基于生命起源教学的形式鼓励学生形成自信,用自信、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身的经济状况、日常工作与学习等,鼓励学生拥有一个平稳积极的心态[5]。另一方面,在生命样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需要基于生命哲学的角度来对社会世间万物的变化与发展进行解读,通过一定的哲学性思想来将生态体验理念渗透在课程教学中,以此来基于哲学的分析来提升贫困学生的思辨能力。
为了给贫困学生提供专门化的生态体验环境与空间,高校需要组建一批优质的教育与管理团队来对贫困学生开展系列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高校需要吸纳一定的思政课程教学来参与学生的管理,从而基于思想政治理念来进行生命样态的哲学化教学。其次,高校也需要吸纳一批专门的生态体验教师,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来从事贫困学生生态体验的引导与管理工作,提升生态体验活动的效能。最后,高校教师还需要吸纳部分的心理教学教师来进行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避免学生产生抑郁、极端等心理问题,更好地基于关爱与帮助的视角下提升贫困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水平。
综上所述,在生态体验理念的应用与发展过程中,诸多高校已经通过多种类型的生态体验实践活动来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活动多元化,贫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逐渐提高,而且在思政理念实践化教学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效果。对此,在未来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我国高校需要针对目前高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进行改进,并不断完善生态体验基础设施,渗透勤俭节约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升贫困学生的人格陶冶与思政教育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