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勇 王政星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长期以来,兴边富民既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具体行动。进入21 世纪边疆民族地区在时代浪潮冲击下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但不同于内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使得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不同与内地,呈现出明显的边疆性、民族性和现代性相结合的特点。研究边疆性、民族性和现代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以及如何对“三性”调试以便达到最佳结合点对兴边富民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大力帮扶下,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获得较快发展,人在与外界的频繁交流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较大转变。这些变化为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兴边富民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以及取得更大成效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很明显,在这一进程中,边疆性、民族性和现代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人们熟悉“新型城镇化”是在党的十八大,尤其是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人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加快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必须不断创新和优化城镇化模式,必须协同推进“四化联动”,必须努力争取使得到 2020 年,我国民族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4%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41%以上。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国家民委于1998 年倡议发起了“兴边富民行动”;2000 年2 月24 日,“兴边富民行动”正式启动,国家民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进行宣布。“兴边富民行动”是要切实把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的一项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国家政策。当前,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兴边富民的一项新的途径。它要求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新型城镇化是边疆地区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助推着各民族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不断缩小与全国的差距,这些地区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极大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将会有较大提高,加上边疆民族地区与国外接壤的便利条件,边境贸易在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也会有较大发展。因此,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兴边富民行动的好渠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兴边富民行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不少差距。新时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兴边富民的一项新的举措。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受到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亟须加快发展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这些地区将会加大扶持力度。兴边富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与内地相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边疆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呈现出明显的边疆性、民族性、现代性相结合的特征。
边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与外国接壤,地处国家最边远地带,远离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第二,地理地貌、气候、物产巨大的差异性。
民族性即民族特色,是不同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环境下所形成的独特的不同于他民族的特征。
现代性是指在社会发展中,用于满足生产生活的工具和手段的先进与快捷的发展趋势。
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所特有的边疆性、民族性以及本质要求的现代性都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兴边富民目标的成效。此外,边疆性、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也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兴边富民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选择的特定地域环境,边疆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1.边疆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兴边富民的积极作用
边疆民族地区所特有的边疆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兴边富民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为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旖旎的自然风光有利于发展特色旅游;富饶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丰富的物产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这些都是边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名片。
2.边疆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兴边富民的消极作用
边疆民族地区所特有的边疆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兴边富民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极端的气候不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地处边远,与内地缺乏联系,内地发达地区的影响力不容易波及;此外,地处边境,容易受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
民族性即民族特色是由边疆民族地区特定的民族人口构成决定的。独特的民族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1.民族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兴边富民的积极作用
民族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兴边富民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为民族性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吸引其外部群体,发展特色民族旅游,有利于彰显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民族特色;一些民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绿色、低碳”的内在要求是相吻合的;跨界民族由于与邻国同一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相同,有利于边境两边的交流交往。
2.民族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兴边富民的消极作用
民族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兴边富民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为一些少数民族为保护本民族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观念的保守性,这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的“智能”背道而驰。
现代性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脱离了现代性,新型城镇化将无从谈起。但是现代性也必然会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和传统带来一定冲击。
1.现代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兴边富民的积极作用
生产生活工具与手段先进与快捷所代表的先代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种现代化的一方面将更好地促进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升级调整,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将极大地改变边疆民族地区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城镇面貌,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此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边疆与内地的融合。
2.现代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兴边富民的消极作用
现代性要求的先进、快捷会内在地使社会生活各方面趋于统一、同质化。因此,现代性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的民族特色和传统带来一定冲击。
新时期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在充分认识边疆性、民族性、现代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整体优势,对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边疆性、民族性、现代性“三性”对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兴边富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们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这“三性”的调试,不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良性发展。提高对“三性”认识的前提和关键是转变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
一方面,要转变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要加强对普通民众思想的教育和引导,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积极主动调整、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另一方面,要转变城镇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作为城镇的管理者,合理把握边疆性、民族性、现代性“三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边疆性、民族性、现代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都具有正负两面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趋利避害,克服“三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消极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
边疆民族地区因“三性”的消极因素给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因素,这就需要加大投入和帮扶力度加以克服。边疆民族地区等基础设施工程方面都需要加大更多投入;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边疆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不断增强本民族的发展能力;采取多样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减缓现代性对其带来的冲击。
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边疆性、民族性、现代性“三性”除了都具有各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外。如何才能使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具有的边疆性、民族性、现代性协调统一呢?其方法就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找到“三性”的最佳结合点。
“三性”之间并不是完全排斥,它们之间可以做到相互依存、优势互补。例如在云南的新型城镇建设中,边疆特殊的地理地貌和宜人的气候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现代旅游要求的先进、快捷、方便、周到体现出现代性,云南民族众多,彰显民族的多样性的民族风格又使得新型城镇面貌和氛围不同于内地大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避免了“千城一面”的格局。云南的这种新型城镇的建设模式就充分展现了边疆性、民族性、现代性在新型城镇建设中可以相互结合,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他们的整体优势,从而使得边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潜力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兴旺发达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边、民”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