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婧 邓瑶 许庆荣 潘薇 杜薇 王祺超
(1.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2.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本研究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征入手,对影视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设计和方法进行剖析,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重点探索在切实保障其办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专业课程内涵建设、提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话语能力、转变话语体系的方法,以期构建适用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思政话语体系。科学研判“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教学话语能力与体系”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路径,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角度,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方法与路径。本研究有助于以中外合作办学为视角,以“影视专业”为切入点,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进一步促进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适应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在国际化视角下探索对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论净,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有助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融通中外、多元融合的专业化人才;有助于影视专业课程建设的创新和教学管理体系与评价体系的创新;以“中外合作办学为视角”,有助于影视专业课程中,国际化课程内容、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的内容实践。
(一)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程建设路径研究
巫晓洁在《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中提到的难点在于:1.涉外因素带来的干扰;2.现有思政课涉及不足;3.实践课环节重视不够。其思政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有1.统一考核标准,思政课无特区;2.改革教学模式,开设特色思政课;3.让思政课巧妙融入实践教学;4.坚持全员育人,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思政课建设的建议,1.进一步重视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思政课教育,着力将思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战略高度层面构建思政课体系。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魅力对于上好思政课非常重要,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整体素质,发挥思政大师、思政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3.不断丰富和调整思政课的内容,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在教学方面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外比较、引导学生形成辩证认识,结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心理需求等打造系列特色品牌课程。4.创新学习形式,积极引入实践环节,提高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实践的要求,破解把“中国心”装进学生大脑的难题,为新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者们传递正能量、传播中国好声音。张存钊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教育路径探究——以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为例》中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大学生现状及特点,包括1.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基础差;2.学生课程内容纷繁复杂,学业压力大;3.学生兴趣爱好广泛;4.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律意识弱。总结了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1.思政工作得不到重视和支持;2.“跨国界”、“双校园”模式下理念方面的冲突;3.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做出了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1.强化思政课程建设,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2.强化思政教育团队建设,拓宽辅导员队伍国际视野。3.强化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先辈榜样引领作用。4.强化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5.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学生阳光成长计划。
(二)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策略
孙英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建设略论》中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分析开设思政课程的目的和宗旨。总结了思政课建设面临的困境和根源,困境包括1.中外合作办学“立德树人”任务不明确;2.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需求性不强。3.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模式建设抽象化。4.西方敌对势力蓄意曲解对外交流与合作意义。5.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高。根源是1.中外各国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2.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程设置没有硬性统一标准。3.西方意识形态领域极力推崇普世价值观。最后提出了思政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1.落实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建设要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统一关系问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辩证统一关系问题;国外先进教学思想与思政课建设自身发展特点相统一的关系。2.推动落实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思路。优化顶层设计,构建思政课“浸入式”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重要地位。突出高校思政课理论性、深刻性和生动性,还要体现话语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性。积极发挥高校思政课话语功能;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夯实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学术功底。苗绘等在《以课程思政助推中外合作办学育人工作——以长春工程学院为例》中提到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生源素质不高且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导致出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对于在读期间赴国外学习的学生,如何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过情怀,学以致用、报效祖国,同样需要专业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三)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在课程目标上,汪承平等提出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外语教学要突出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帮助学生融通中外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文旭等提出要培养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和展现中国新形象的能力,能恰当处理好全球视野与国家意识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熊晓轶等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方法训练,培养他们的“史识”,在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同时,增强历史使命感和价值认同感。卓然木·巴吾东提出在实施路径上,理论引导实践,尝试从优化教学方式及方法,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等有效路径,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设计与评价体系上,陈丽霞等认为可通过对外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载体等环节进行有效设计和改革并完善外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挖掘思政教学价值内涵。
综上,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可见,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集中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没有结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国别和区域、专业和领域的不同,没有在项目运行中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二是定性研究较多,缺乏定量分析,不能准确深入的研究;三是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对独立,对如何紧密的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未进行充分的分析;四是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方法上,未结合相关专业特点,考虑思政与专业的融合培养,以及对人才培养产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从“中外合作办学”与“影视专业思政课程”作为整体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结合影视专业特色,综合分析中外合作办学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合的教学方法与实践。
(一)以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为依据,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影视专业话语能力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全球化语境下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关系,提出课程思政角度该专业的发展路径,构建一套影响学生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兼具“国际观、国家观、地区观”贴合实际的特色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程话语体系建构。
(二)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影视专业课程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对其相关理论及文章进行概念性梳理,作为文献及理论支撑。通过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案例研究,首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及运行情况进行研究,对其相关论文及文章进行概念性梳理,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程教学话语具有的特殊性,存在的重点及难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推进策略及解决方法。以影视专业为切入点,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影视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相关案例进行研究及说明。由于其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特征,在课程案例、课程实践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特征,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角度,通过唯物辩证法,深入剖析中外合作办学影视专业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外融合、人才培养的精准。
(三)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特点,在原有的专业素养基础上,通过教学案例、教学实践的遴选进行,整合中外元素,构建新的课程内容。包括1)课程体系上围绕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结合中外合作办学“境内+境外学习”“中外交叉学习”的特点,完善课程体系,实现全程育人,融通中外。2)教学内容在传统的课程内容中探索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相结合,打破时空壁垒,全球意识与时空对比相结合的全新的教学内容。重点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角度,遴选具有中国特色、中外结合的“思政元素”进行融合凝练。3)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境外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4)评价体系,通过多维度、多方式进行教学测评和转换。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难免遭遇因不同意识形态碰撞而导致的困惑。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着多元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合作办学教育模式增加课程思政设置的难度、学生对课程学习驱动力较弱、国外教学模式强烈冲击等众多挑战。如何针对学生特点,将影视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传播相结合,构建学生喜爱的课程内容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影视专业由于其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特征,在课程案例、课程实践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特征,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角度,通过唯物辩证法,深入剖析中外合作办学影视专业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外融合、人才培养的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