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探索

2021-11-26 14:45吴宛蒙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心理健康

吴宛蒙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0)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每年高校入学率呈现出迅猛扩张的趋势。高校数量稳步增加,在校生人数逐年扩大,每年入学人数已经接近千万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已经接近八百余所,在校生也达到了近二百多万人。毋庸赘言,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其影响也越来越大。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民办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工作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无需否认,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教学水平在短期内与公办高校相比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有着较大的追赶空间。民办学校大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他们往往思维活跃,喜欢创新,敢于突破,乐于挑战,具有较为明显的个性特征。同时,他们也面临着一定的群体压力和挑战,在就业竞争以及社会认同等各个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劣势和短板。本着“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的原则为民办高校的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支持引导他们活动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构建科学务实的生涯规划,塑造符合社会期望的价值认同体系,培养和谐融洽的同伴关系是教师和管理人员需要解决好的重点任务。

2016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教师在课程授课时应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有意识地融入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正是基于此而展开的实践探索。构建具有课程思政元素的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从“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几个维度入手,积极探索实践。

一、构建具有课程思政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构建具有课程思政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就是引导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性等健康发展,而课程思政则是在道德情感、价值认同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的理想载体。从这个角度出发,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势在必行。

(一)身心健康发展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都追求将大学生培养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优秀社会工作者。课程思政具有灵活性、融合性、指导性、持久性、系统性等特点,将这些特性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之中具有天然的契合点。

首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身心健康发展的人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实际上,行为与心理之间是互相影响,彼此融合的关系。良好的生活习惯客观上可以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所谓“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二者之间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状态的形成。

其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许多维度,概括而言包括“自我认同”“责任感”“抗压能力”“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健康的情感个性”等。课程思政也在这些方面努力为大学生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遵守社会规则与行为规范”“良好的抗挫折能力”等作为教育目标,符合课程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需求。

(二)正确价值追求的人

课程思政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持有相同的教育目标。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需要将“三观”教育内容融入到教育活动之中。

首先,需要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清晰的认识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知道自己如何处理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其次,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径和具体目标,知道自己的奋斗方向和实现方法。再次,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在大是大非面前懂得坚守必要的原则,知道哪些是自己应当追求的价值体系,哪些是需要摒弃和抵制的错误价值取向。

(三)社会性积极发展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这一点与课程思政也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存在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积极引导大学生认同集体生活。部分大学生对于集体生活有着冷漠、畏惧、抵触甚至排斥反对的态度,这一点必须要积极转变,使其认同集体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喜欢参与集体生活,树立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其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群体,对于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应当有着包容、理解和接纳的态度与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前,需要预设好相应的教学目标,促进其健康发展。

再次,主动规划未来生活。大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制定较好的方案、路径。

二、设计具有课程思政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构建具有课程思政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从几个维度入手,包括典型案例、理论知识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

(一)先进人物事迹

先进人物事迹是开展心理健康就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载体。心理发展类似生理成长过程,同样需要精神养分的支持。而诸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甘于奉献的前辈先贤,以及“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钟南山”等国家功勋,还有“黄大年”“张海迪”“陈景润”等励志榜样,为大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支持。这些人物事迹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强大而持久,并且具有较强的引导和模范价值,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专业理论知识

成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这样有助于他们从心理学角度对自我进行审视和判断,对于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能够做出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比如,教师可以考虑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维果茨基历史文化理论”“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等经典理论学说纳入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对于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发展都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此外,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都可以考虑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宏观的介绍和概括的讲解,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学习方向和内容,大学生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兴趣可以选择部分理论知识作为选修或者自主学习的内容。

(三)社会生活规则

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一名社会生活的深度参与者,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掌握必需的社会文化从而适应未来更多的社会角色,掌握相应的社交技能和礼仪。概括来讲,教师可以将“社会习俗”“ 社会规则”“ 社会情感”等内容纳入课程之中。部分大学生对于传统社会习俗抱有一定的漠视态度,个别人甚至排斥和厌恶这些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内容。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内在的原因,某些社会习俗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落后于时代,将之舍弃也值得商榷。但是,部分社会良俗和行为习惯则应当坚持和传承,因为这些社会文化在某种角度承载着社会身份认同、文化价值取向等教育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社会规则、社会情感等内容,有助于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推动其建立完整积极的人格。

三、组织具有课程思政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之后,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根据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几种方式。

(一)理论讲座

理论讲座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但是其效率也有目共睹。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灵活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比如将线上与线下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创新理论学习的路径和平台。教师可以将翻转课堂等理念引入到双线教学活动之中,鼓励学生参与到理论学习模式创新活动中,以“主题微课”“心理知识胶囊”“心理主题学术研讨会”等形式组织教学活动。

(二)项目驱动

项目驱动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然后将各个子项目或者任务活动分配给大学生团队,每个团队根据任务要求开展为期一周或者几周的探索活动。在项目任务完成后,由教师组织小组分享回报等活动,将各个小组的收获和成果展示宣传出来,一方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其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社会实践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能局限于校园的“象牙塔”,大学生应当离开校园步入社会,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情感,明确剪纸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大学生通过“志愿者活动”“参观见习活动”“劳动生产活动”等形式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自我认知与行为技能”“道德情感与社会习俗”“价值追求与发展规划”等方面获得有益的经验。

(四)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期间,可以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德育知识进行高效整合,例如在为学生讲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期间,教师就可以将与自我认知相关的知识加入其中。此外,在进行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有关自我评价的内容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像这样将道德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进行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德育的内容,还可以让他们从心理的角度对自己进行分析,进而强化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五)引导学生心理

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力也不断加剧,学生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也随之不断加剧。压力的不断增加,致使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逐渐出现问题。为此,教师一方面需要给予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并不断关心学生。另一方面还需要及时了解他们生活上和思想上的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缓解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压力并教会他们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学的作用,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的全方位辅导,将心理健康教学和德育进行高效结合,以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四、结语

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既是一种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教师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各种可能的方式和路径,将各种有益的课程思政资源和信息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思政心理健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