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嵘
(新疆石河子市机关第一幼儿园,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科学探究活动不同于艺术教育,需要在逐步地引导中去强化幼儿的基础认知。但纯粹的知识引导不利于幼儿知识理解与吸收,也难以让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因而,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中可以尝试绘本的元素,用艺术活动去鼓励幼儿理解美好的事物及其变化,将幼儿对世界的看法展示出来,从而形成不一样的视觉审美,充分展示出幼儿的表现力与创造力。于此,教师应该巧妙利用绘本的辅助,在有计划性的绘本教学中让幼儿能够从故事中汲取知识,吸收其中各种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所表现出的科学特征,从简单的化学、物理知识到社会学、哲学等,深化绘本的故事表达,在幼儿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在持续的教育与浇灌中静待发芽。以下给出了绘本的具体应用策略,希望让幼儿体验到不一样的思维学习方式。
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下,艺术文化的开放性与融合性让常规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绘本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也越来越多变。在网络的驱动下,绘本资源的获取更便捷、更多元。教师需要在幼儿教育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特征,利用信息网络去改进教学过程,基于幼儿的认知特点,需要从插画与故事的结合出发,用生动有趣的现象去打动幼儿,形成冲击性的印象。且相对而言,科学探究类的教育绘本较少,通过网络的链接帮助幼儿拓宽了获取更多绘本资源的渠道,幼儿能够接触到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视觉的欣赏中能够加速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探究活动的发展。
如,教师可以经常上网搜寻一些科教类的绘本,从科普读物到科幻小故事,在美术的呈现中进行积极的教学探索,让幼儿能够了解到有趣的科学世界。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绘本上的内容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模拟,突出阅读的作用,让幼儿在启迪中尝试进行科学探究,把科学道理用幼儿易于理解与接受的形式进行展示,促使幼儿理解一些常见的知识。此外,幼儿也能学习到网络的一些使用方法,可以主动地搜寻相关的绘本,在各类绘本的熏陶下拓宽了个人的知识面,稳固了幼儿的科学认知基础。
根据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需要,绘本内容的选择与调整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摘选出适合幼儿学习的绘本故事。其中,教师需要熟读绘本的内容,挖掘出其中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去改变实际的教学过程,在内容的取舍下分析与寻找其中的科学教育元素,帮助幼儿在理解绘本故事的过程懂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从而,熟读绘本能够推动科学探究活动的发展,通过划定简单的教学目标,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去加深对绘本主题的理解,教学过程更具体、直观。
如,绘本《会飞的小熊》就介绍了一只小熊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尝试进行飞行,最终在滑翔伞的制作中实现了飞行的梦想的故事。为了深入展开科学探究,教师首先需要熟读绘本,分析小熊的行为及其试飞失败的原因。从小熊在手臂上绑上叶子,哼哧哼哧地振“翅”,想要飞起来,教师就可以教导幼儿们说小熊的体重太重,绑叶子向下挥动的频率与力量不够,所以飞不起来。而小熊的滑翔伞为什么能够飞行,是因为它从高处落下,伞鼓起很高很高,空气在推着它向上,所以它在短时间内掉不下来,可以滑翔很远很远。通过对绘本中的故事进行解析,找到其中的科学教育元素,能够让教师对幼儿形成积极有效的引导,在故事的解读中强化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印象,引起其对科学探究的向往。
幼儿教育中光进行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入大量的实践,在互动中让幼儿能够与绘本上的知识形成交互,把科学知识从绘本导入到幼儿的探究活动中。因此,教师应该以绘本为蓝本,在教学活动中构建科学探究活动,在有趣的导入环节中去感染幼儿,使其代入到绘本中的情境进行思考,为教学打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鼓励幼儿进行猜测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思路,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形成理性的思考方式与推断的直觉,在给幼儿留下空间的过程中调动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如,在绘本《小马过河》的阅读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科学探究:为什么不同的动物说小河的深浅不一样呢?在具体的实践下,课桌旁的过道就变成了“小河”,课桌的高度就是“小河”的深度,然后教师让不同身高的幼儿经过过道,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个子高的说,“小河挺浅的”,个子矮的说,“小河还是有一定深度的”。通过这样的实践探究方式,幼儿能够理解身高是影响评判“小河”深度的重要因素,“小河”的深度是不变的,但是经过的人身高不一样,视野不一样,自然过河的感受也就不一样。进而,幼儿能够逐渐理解客观标准的存在价值与使用意义,逐渐学会评判客观事物需要一个恒定的标准,不能因为人的意志与观念而转移。
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始终是有限的,教师需要把目光放在身边的事物上,从生活素材的挖掘中让幼儿探究科学原理。在生活化的幼儿教学设计下,教师应利用生活事物给幼儿带来的熟悉感与亲近感,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拓展,围绕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科学化解读,让幼儿能够从生活经验的角度对比科学原理,促使其进一步感知科学的意象。所以,教师可以从绘本上发散开来,从绘本与生活中有所交联的现象出发,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欣赏与分析的途中让幼儿积累更多的知识,通过联想与对比去加深幼儿的知识理解。
如,对《彩虹桥》这一绘本,教师就能从“彩虹”这一现象引发出科学探究的主题:彩虹。首先,通过询问幼儿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彩虹,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彩虹这一事物上。然后,介绍彩虹的美丽,给幼儿播放一些关于彩虹的图片与视频,让没有见过彩虹的幼儿了解到彩虹极具魅力的色彩。之后,教师可以讲解彩虹的原理,就是太阳光在水滴中转变了方向,分解出了各种颜色,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最后,再通过人造彩虹的方式,让幼儿能够直观地理解太阳光折射的这一原理,理解彩虹这一美好的意象。
由于幼儿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往往呈主导地位,也因此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主观,忽视了幼儿的感觉,只注重幼儿的知识能力的增长,缺失对其能力的开发与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需要增强师幼互动,找到自身与幼儿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引导幼儿进行思想与情感表达,凸显出幼儿学习的主体性。这可以通过幼儿自制绘本的方式体现出来,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写故事,把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融入到故事内容中,把绘画、故事、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组合,表达幼儿的实际想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幼儿的自制绘本去评判幼儿的审美倾向与价值观,在绘制中进行引导,从而深化幼儿教育的主题。
如,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穿插讲解一些环保知识,介绍塑料这一“白色污染”对生物环境的影响,许多很偏远的生物诸如企鹅、北极熊、抹香鲸等都有过目击个体体内有未消化塑料袋的报道,甚至有的生物还因此不能进食;还可以介绍生活垃圾、废水对河流、海洋的影响,污染的水域环境又黑又臭,基本没有生物存活;而砍伐植物也会进一步恶化环境,空气会变得更加污浊,许多动物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等。在科学知识的引导下,幼儿在自制绘本的过程中能够凸显出环保的主题,教师能够了解到幼儿的思想价值观念,利用绘本展开了科学教育与德育教育,更好地发挥出了绘本的功能性。
结语:绘本在幼儿教育中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体现出其独特的教育优势。实际上,绘本与科学探究活动也具有良好的相合性,通过构建两者之间的桥梁,能够给幼儿打造出积极化的学习环境,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科学知识,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幼儿素质的全面化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