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国
(永川区委党校,重庆 永川 402106)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应坚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遵循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原则,建立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现代化农村农业建设。而农业经济管理是组织、调控农业生产各环节,达到预期活动目的的方式,通过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协调统筹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及生产关系,从而激发乡村活力,平衡地区农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
农业经济管理是按照社会发展及自然规律,合理、科学的管理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形势,帮助农民致富,提高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实现新发展,达成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下,对农业经济管理提出新要求,具体如下:
政府确定乡村振兴目标,需结合国家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等要求,协调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适应新阶段发展,优化资源适用条件。农业发展应当保护生态环境,不仅需考虑市场经济发展情况,采取科技方式推动区域建设,还要分析实际生态环境,通过农产品加工、生产的创新,生产绿色农产品,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落实环保理念。
农村创新创业无法一蹴而就,应全面深入审视市场经济情况,制定相应政策加以推动,引导新旧产业的升级转型。政府也要知道农村配制科技创新力量,加大创新力度,以创新为首要目标,实现农业强国。
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为达到创新目标,需以科技为手段,助力各地区建设现代化农业。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存在城乡不均衡发展情况,通过农村经济管理,将财政资金投入至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建设中,弥补区域经济发展漏洞,确保农村实现有序发展,合理应用地区资源。
乡村振兴战略是引领农村走出困境的重要举措,强调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巩固基本农村经营制度,促进农村脱贫扶贫工作开展。各地区均加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农村应用新技术,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却仍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如下: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普遍采取个体经济模式,在20 世纪初具有一定优势,将土地划分个人种植,能够调动个体农业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新时期下,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农民基本告别土地劳作模式,开展大规模机械劳作,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工。但是,农业经济管理却较为滞后,主要是由于农业经济发展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加上农村人口持续减少,诸多青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多为儿童和老人,表明农村劳动力不足,缺乏现代农业任职,难以有效落实农村经济管理。
随着科技发展,各种农业新科技的涌现,对农村经济管理也造成影响。而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政府加强了对农业创新的重视,迅速落实“三农”政策要求,却由于部分地区经济较差,缺乏充足资金,受限于客观条件,存在基础设施不足,设施陈旧的情况,降低生产效率。但是,农业经济发展立足于农业基础设施,设备和技术滞后会阻碍现代农业发展,加上农业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发挥科技效果,进而造成农村基础较差,农民选择出让土地换取资金的方式,形成恶性循环。
信息化是以计算机为农业新生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转变人们生活、生产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但是,部分农村区域仍使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管理模式不符合实际情况,农业经济发展未跟上互联网发展步伐,出现管理效果差、工作效率低的情况,难以达到预期农业生产目标,降低了农业规模,阻碍经济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水平低,农民无法实时、有效掌握市场情况,农民无法根据网站信息决策,即便购置信息设备,也受限于个人信息素养,影响使用设备效果。
农业经济管理中,产业结构单一是阻碍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点,单一结构降低了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仅能售卖原料,产品附加值不足,导致利润大打折扣,也损害了农民经济效益。并且,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关系农民个人利益,也关系农村整体产业链路,需推动农业产业创新,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管理机制的支持,应完善管理流程和制度,健全管理体系,以制度作为人员工作依据,约束人员行为,保证人员管理、操作等行为均能有据可依,保证农业经济管理效率及合理性。在制定管理机制中,地方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地方及国家政策,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经济管理体制。例如,健全基本经营制度,要求人员深入至群众中调查基本情况,分析家庭承包经营层次,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稳定性等,制度中规定任意重大事务,均应组织最高权力机关进行讨论通过,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等制度;生产管理中,部分农村地区打造信息生产管理体系,需明确地方农村合作社、农业部门的职责,管理人员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保证市场供需平衡。在此过程中,企业如果对发展农业经济具有重大贡献,管理中应做好制度协同工作,为此类企业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管理,确定协同治理责任,转变以往粗放加工模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地方政府应从农作物种植、收割、加工等环节出发,为农民提供链条服务,和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合作,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合理生产,建立现代化管理服务,优化管理水平。
我国尽管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却受限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无法达到预期要求,应加强建设基础设施。例如,部分农村建设基础设施进程缓慢,如道路建设多为国家补助,地方政府筹措其余资金,由于地方政府财力差异,部分政府缺乏资金,通乡公路及村内公路建设计划中,尽管列为3-4 级,实际建设却难以达到标准,限制了村民日常生产活动,进而降低农村经济管理效率。此外,还有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均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加以改善,面对农村发展,政府需投入更多财力、人力、物力,以完善基础设施,不仅便于农民生活,也能吸引游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此过程中,建设基础设施需联系时代特征,安排人员积极沟通电信部门,加大建设农村网络点,保证偏远区域也拥有网络信号,实现农村网络全覆盖,便于农民了解最新市场信息,提高整体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保证农业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可从以下方面出发:(1)优化软件设施。农业经济管理需有丰富资料作为决策依据,以提高决策合理性,可见信息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而传统管理存在信息孤岛问题,管理者需花费诸多精力、时间收集农业经济信息,降低了管理效率。因此,可以建设软硬件设施为切入点,建立共享信息体系,需在农业部门办公系统进行接口设置,统一连接数据库至信息平台,各部门农业经济信息均集中于信息平台,解决信息孤岛。此过程中,还应注意系统连接边界会形成信息防护薄弱点,需设置边界防火墙,保障软件安全运行,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原始数据,挖掘资料内涵,提高决策准确性。(2)优化硬件设施。信息化建设中,硬件设施是软件运行的基础,需及时更新硬件设备,保证软件稳定运行,提高管理效果与效率。在此过程中,应淘汰或维修老旧设备,结合农业部门财政资金,引入技术先进、性能优越的设备,提高硬件系统性能。并且,安排人员管理硬件运维,保证硬件运行状态,及时解决硬件故障,为农业经济管理持续优化提供支持。
农村经济管理下,需聚焦特色产业,改善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还能借此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农民经济利益。具体如下:(1)培育农业品牌。品牌作为市场产品价值载体,农业经济应培育特色产业及产品品牌,使产品能够在市场销售获得更高价值,助力于乡村振兴。此过程中,应结合农产品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管理措施,构建符合国家、行业标注的生产体系,塑造优质农业品牌,管理中加强产前、中、后的管控监督,利用快速检测、水土检测等技术,保证农产品投入市场拥有良好质量,树立品牌口碑,加大引进设备,培育特色品牌;(2)规范农产品市场。乡村振兴下,农村发展需规范特色农产品市场,发挥农业经济建设中特色产业的作用,采取合理管理措施,创建健康产业发展环境,推行、完善规范产品准入制度,健全农产品认证标准与等级,要求注明农产品保质期、产地、质量等级等,追溯农产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建设受到社会重点关注,国家也颁布一系列政策,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但是,实际工作仍存在问题,需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建设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化建设、培育特色产业的方式,采取科学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达到乡村振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