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富
(中共安宁市委党校,云南 昆明 650300)
在基层治理中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要切实夯实乡村治理这个基础,确保乡村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2019 年安宁市被确定为云南省参与全国乡村治理三个试点之一,安宁市积极行动在激发活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取得显著成效,尤其以甸心村较为突出。
甸心村是安宁市一个普通的传统自然村,现有97 户,人口271 人,党员15 名,耕地373 亩,农民主要收入依靠种地、打工,2020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 元。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本村的乡村治理开始起步,经艰辛探索取得一定成效。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面对村庄治理中的各项问题,村小组干部主动作为,召开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讨论解决,村庄各项事务形成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领群众一一解决村里的难事烦心事的格局。支部经费不足时所有党员积极捐款补充,外出参观学习党员义务提供车辆,真正发挥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村庄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乡村治理中,宣传动员群众作用不容小觑,利用传统宣传的同时还要采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如建立微信村民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对村民进行宣传时,也会遇到有一些不支持工作的“特殊”村民,对这部分村民甸心村干部采取一对一的宣传动员,宣传一次不可能就达到效果,就要经过多次宣传引导才能收到好效果。因此,甸心村党支部就要求每名党员要向每一个家人、亲戚、朋友进行宣传,使群众知晓治理的意义与自己的密切关系。从而,寻求村民最大公约数,画出全村最大同心圆,使整村党员群众拧成一根绳,将村里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解决。
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从原来为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实现小康,这个变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农村组织的行政职能逐步弱化,能统的统不起来,而农村资源却分得较彻底,部分村庄公共资源出现了不同程度地被蚕食,村民各自强调各自的利益,以自己利益最大化为中心。甸心村村庄环境卫生问题突出,道路狭窄、车辆无法通行,村集体经济薄弱,无力改善村庄公共设施等问题。
1.形成共识。村庄集体经济较薄弱,没有资金开展村庄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厕所革命等工作,村小组不等不靠,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村小组召开支部会和村民代表会统一意见,从本村小组实际出发,形成自己动手开展村庄各项治理,全体村民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力配合村庄各项治理的措施。
2.解决有钱办事。组织村民捐款,小组干部和党员带头捐款,给村民做出表率示范,随后村民积极捐款。同时,在外工作的非本村村民也参与捐款。捐款远远不能解决村庄各项建设所需资金,在这一情况下,支部书记主动作为,提出自己垫资搞建设,解决资金这个老大难问题,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因小组负责人敢于承担责任风险,勇于担当作为,没有发生资金断问题而出现停工的现象,保证了村庄环境提升工程的有序推进。
3.谁来建设乡村。村支书在村民中挑选有一定技能的人员组建中一支民建施工队,在建公厕、农户改厕、道路硬化、绿化美化等人居环境建设中承担着主力军作用,最大限度地将利益留在乡村,建立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乡村建设机制,激发出村庄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这种力量恰恰是当下各村在乡村振兴中最需要具备的。
4.怎样才能建设好。乡村共建是主基调。对于村间道路的扩宽,绿化美化村庄中将拆除部分村民的临时设施,并占到村民的宅基地。对此,经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讨论确定,因小组资金有限不予补偿。一开始阻力较大,首先由党员带头无偿拆除让出土地,其次村民代表做出表率,以此引导村民无偿拆除让出土地,最终消灭了村中所有旱厕。拆除了房前屋后私搭乱建及占道设施,在这改造中小组干部以实干苦干赢得村民的支持,将这块硬骨头硬是啃下来。
5.建立长效机制。村庄环境卫生及绿化交由全村村民负责,具体办法就是将村庄内的卫生保洁及绿化分到各家各户具体负责,每户门前屋后的卫生及绿化管护均由各户负责。村庄较难管理的公共区域由小组干部和党员负责,每个责任区悬挂“党员示范路面”、“党员示范绿化带”标识,以此提醒党员要担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也可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各户负责的卫生绿化的情况,村小组每月开展一次评比,党员的评比结果纳入党员年终考核,村民的评比以公示牌和红黑榜的形式面向全村进行公布。同时,要求各户庭院内也要进行绿化美化,全村形成环境卫生从孩子抓起,要求各户抓好未成年养成教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使村庄环境卫生得到质的提升。
本村在乡村治理中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领头羊”的能力仍需继续提升;村集体经济薄弱成为村庄继续发展的障碍;村庄治理长效机制还需逐步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实现乡村善治之路还需继续努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有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极大解放了农村的劳动生产力,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同时,村组的行政职能也相应弱化了,村民都在为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努力,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甚至集体利益被蚕食。更严重的是村组为维持村正常支出,将部分集体资源资产变卖,致使很多集体资源资产变成个人所有,乡村出现无序生长的现象。村庄治理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问题凸显,没有支柱产业,无集体经济,村风民风下滑,缺乏活力,空心化严重……等等。
从甸心村这个案例可得到一点启示,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是基础、是根基,是实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乡村治理始终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对乡村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治理是一系统工程,每个村庄都具有其独特性,乡村振兴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制定一个与村庄实际相吻合并具有较高可行性的整体规划,规划应包括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而这些方面都离不开乡村治理,把乡村治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以有效治理推动形成全面振兴,乡村的全面振兴也能促进乡村治理的进步,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大力实施“五大”振兴。乡村振兴中要大力实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五大”振兴中发展产业是基础,依据村庄实际发展一项或多项产业,实现一村一品,村庄的发展才有活力,乡村也才有希望、有未来;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能否振兴完成决定于乡村是否能集结各类人才;文化是一个村庄的灵魂。在振兴乡村中不但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新征程上在传承好优秀乡土文化;生态是村庄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并逐步落实在生活工作中,形成人人植绿、护绿、爱绿的良好氛围,经过一代接着一代的持续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新的优美环境;党组织是顺利推进乡村振兴的保障。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也不例外,党在其中发挥主心骨作用。因此,要注重领头雁培养,强化组织建设和党员作用发挥,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先锋队、主力军。
2.逐步实施城乡融合。经营村庄既要发挥村庄长处,也要补齐村庄短板。在乡村振兴中要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城市具有资金、技术及人才的优势,而乡村具有土地、生态的长处。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一条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乡村以良好生态环境及大有可为的土地资源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的同时,要积极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探索市民下乡的体制机制引入新村民,若人能进入乡村资金问题、人才短缺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也会应运而生。
村集体经济能保障乡村治理的有效推进,集体经济良性发展,引领乡村治理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有效解决民生福利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依据村庄实际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形成适合本村实际的村集体经济经营发展模式。
1.探索集体经济运营模式。当前,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后,各村都建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该经济组织只能对村集体资源资产进行管理,其资源资产的营运授权给村级公司具体操作,该公司为村集体公司,公司的成立必须认真研究公司架构,特别是要建设一支敢干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公司领导层,该公司领导层要经党员村民代表以无记名方式投票选举的方式产生,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目标及考评办法,明确公与私界限、集体与个人关系,确保公司领导层有干劲,并较好维护村民利益的良好机制。
2.推进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要积极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其中,重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数字、智慧农业,农作物从育种、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到最后的农产品深加工,实现智慧化、数字化、无人化管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推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实现质量和效益双丰收。打造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培育一批名特优新高原特色农产品。开展直播带货,建立完善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通乡村物流“最后一公路”,实现农产品销售进村入户,拓宽农产品销路。这样即为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新鲜农产品。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了村民收入,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乡村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助推乡村实现善治。
1.完善乡村自治。大家的事情商量着办。甸心村大事小情都是在党支部带领下,多次组织村民商量后形成共识并一件一件推进落实的。但随着村庄各项事业的发展,应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如村集体公司建立后应建立起相关制度以保证正常运营;定期对村规民约进行完善;建立招才引智制度;村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办法、驻村企业服务制度等,完善各项制度实现制度自治的目标。
2.实施乡村法治。利用传统的宣传栏、微信村民群等开展新法治宣传,让村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健康法治思维,借助“雪亮”工程创建平安乡村,形成依法治村,依法维护村民利益的法治乡村。
3.弘扬乡村德治。在自治和法治的同时,要传承好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村风。树立村庄德治的标杆,开展好家庭、和谐邻里、勤劳致富家庭、卫生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表彰,形成长效机制,宣扬村庄真善美。
“三治”的开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狠抓党员教育管理,使每名党员都能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乡村治理中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乡村善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