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锣鼓在舞台上的重要性

2021-11-26 20:02:25汝鑫淼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锣鼓京剧戏曲

汝鑫淼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 100073)

一、戏曲锣鼓在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形象性

“一台锣鼓,半台戏”戏曲的表演,从一出戏的开场到结束,都离不开锣鼓的伴奏,这是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如若没有了锣鼓这个组成部分,那戏曲这门艺术便也少了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变得黯然失色了。熟悉戏曲的观众都知道,在戏曲表演过程中,通常分为武戏,文戏,一般武戏用锣鼓的地方比较多,那么在用着同样的锣鼓器乐下如何“给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如何“区分”武戏与文戏,如何给出不同的风格,导演需要在看过剧本时,去寻找适合的锣鼓点来贴和剧中的角色人物!单单就锣鼓经中[大锣圆场]这个锣鼓点来说,就有着极其丰富的多样性,比如上世纪老戏都是开戏之前拉大幕,大幕与这个锣鼓点的配合就是在告诉观众“戏要开始了”也是给台上演员有了一个准备,每个人物的出场都会涉及到]这个锣鼓点,但同样的鼓点,风格却是截然不同,文戏上场可能就是舒缓一点的节奏]仓才,仓才.....]武戏上场可能需要“仓”与“才”的节奏再分明一些,打出的节奏更加“有劲儿”一些。就一出戏来说,锣鼓在这其中的整体性就变得更加重要,担负着起承转合的作用。譬如京剧武戏中的《三岔口》,店主刘利华为救焦赞而与任堂惠发生误会,在深夜搏斗起来,这一块儿的表演堪称武戏中的经典,运用了大量的锣鼓,大量的戏曲程式化动作,来讲述故事的发展路线。在整出戏中运用了大量的锣鼓,锣是中国的传统打击乐器的其中一种,在这出戏中,锣声打的层次分明,有快有慢。有时非常紧密,表现打架时的紧张,有时又非常稀疏,展现出在黑暗中打斗时的“互相试探”。例如,{急急风}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二人打斗的场面,在这个场面中既有了戏曲的程式化武打动作,也展现了舞台上二人打斗的激烈场面,一招一式,行云流水,二者的紧密配合使其在舞台上营造悬念,与剧情的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虽然舞台上没有大量的唱词,对白,但并不影响这部戏,反倒是程式化的武打动作与情节的完美呈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故而使得台下观众连连叫好,好声连连,观众会因此感叹戏曲这门艺术形态的伟大性以及独特性。又或者是文戏中京剧经典剧目《曹操与杨修》,二人的月下对话,舞台上的舞美布置本就凄凉,而锣鼓的加入让整个的悲剧力量更加的充分,那对话时的锣鼓与二人思考时的锣鼓人物情感是连贯的,形象的塑造是更加立体的,内心想表达出的东西更是充足的,此时的锣鼓并不是多么的慷慨激昂,也不是喧宾夺主,就是在“慢慢的”衬托剧情发展,渲染着这种悲凉的气氛,一下又一下的在暗示着悲剧的来临倒计时。也正因如此,观众的心跟着锣鼓的渲染烘托一下,一下被揪了起来。再或者是京剧《宋江杀惜》其中宋江回去找那个荷包,阎婆惜捡到了,知道他会回来,回来后一味地挑衅,松江被逼得想杀了她,这块儿的锣鼓选择用了[一锣]配上阎婆惜咄咄逼人的台词,这个锣鼓打的铿锵有力,只想宰了她,把松江的这个人物性格刻画地淋漓尽致!

戏曲锣鼓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还应提一下戏曲独有的节奏性吟诵,这种吟诵的主要特征是节奏性强,有戏曲锣鼓伴奏,在念的同时与演员的舞蹈动作相贴合。由于他的节奏性很强,又配之以具有震撼力的,所以它善于表达人物丰富激烈的情感变化,或喜,或悲,或怒......例如现代戏《红灯记》中的日本宪兵队长鸠山,在“赴宴斗鸠山”一场中,运用锣鼓经中的{扑灯蛾}来念白表现鸠山气急败坏的情绪,很生动地展现了这个侵略者的阴暗心理与失败的沮丧心情。

戏曲锣鼓的形象性还应在鼓师与演员的配合上,一出戏的成功不应该只是在演员的表演入戏,鼓师的打击乐也应该是“入戏”的,二者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应该是“一体的”而不是“分离的”,并且以此根据剧情跌宕起伏来变化,而不是“你打你的,我演我的”这样的表演原则,那即便是“天籁之音”也无法深入观众的心,鼓师每打一次锣鼓,都应该是人物形象的外化以及“夸张化”也都应该是情感外化的承载体之一去呈现立在舞台上。例如锣鼓经中[叫头]它主要用于表现人物因感情激动而发出呼喊的情绪,这种情绪包括了人们的喜悦,愤怒,悲哀,焦急等。例如《宇宙锋》这部戏中赵艳容听说要把她送进宫里做妃子的时候,便用这个锣鼓来展现出赵艳容对赵高的抗议以及愤怒。这个地方的艺术处理既不失本土特色,又高度地从生活中提炼真实例子,生活中的两人起争执,是愤怒也是呐喊,在这个基础上稍微修饰再配有“锣鼓”就呈现了艺术里的“真实性”整个人物塑造便是全方位的立体化,而不是单一化。再或是京剧《擂鼓战金山》中梁红玉为战士们鼓舞鼓气,“以举旗为号,击鼓则进,鼓住则守,锣鼓选择了[鼓套子]来加以配合,既符合了剧情发展,又将剧中人物色彩更加鲜明化,也是这部戏的高潮开始点,人们有意识地在期待,接下来的他们该“何去何从”这时候舞台上的故事情节发展到“水边交战”这块儿选择用锣鼓经中的“走马锣鼓”打出了气势,人物的节奏是紧凑的,锣鼓的呈现也是与人物二者合一的,[仓才,仓才,仓......]锣鼓与人物的配合,使台下观众看的激情澎湃,连连叫好,这个“好”包含了舞台上的剧情发展,也包含了戏曲里独有的程式化表演!

舞台上的形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有形的,一种是无形的。两者都在一部戏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缺一不可,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应该秉着为戏服务,从角色出发的创排观念,不然就失了本有的价值与意义!戏曲锣鼓的内容非常丰富,变化也是多样的,老一辈的艺术家也曾提及锣鼓经是戏曲音乐语言的骨骼,是辅助其演员表演的极为重要的表达手段之一。

二、戏曲锣鼓在舞台上的情感表达性

锣鼓经是处理戏曲念白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巧妙且合理的运用锣鼓经的艺术效能,从情绪上要知道,何时喜,何时悲,何时急,何时怒,从节奏上要知道何处紧凑,何处松弛,从人物上,不同的行当要运用不同的鼓点,例如旦角,小生的戏一般会在轻松,轻快的场景下会选择用小锣,《牡丹亭》中的小春香,在锣鼓上多会用清脆的小锣,展现其俏皮的人物性格,与杜丽娘的千金小姐截然不同;而老生,花脸,武生与那些较悲壮,悲剧性的场面会选用大锣这样的京剧乐器,若是反面人物上场,便要选择用低音的小锣和齐钹来描写人物的阴险狡诈的性格,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些处理过程中要懂得变化,而不是要一成不变,清汤寡水,要考虑,且分析锣鼓经的布局!例如昆曲《钟馗嫁妹》中那四句边念边舞的定场诗,靠有锣鼓的加入,为其平添了色彩。又或者京剧《智取威虎山》中“会师百鸡宴”这一场,杨子荣在歼灭匪敌的重要时刻时,反面人物栾平的出现,打破了事情该有的发展,这种悬念的时刻,两人的角色处理都是很到位,而锣鼓在杨子荣质问栾平时,打击乐“仓”的一声“冷锤”随着演员的极其逼真表演,这一锣有力地凸显了栾平的内心恐慌之情感,瞠目结舌的模样,“扇自己耳光”再跪到杨子荣面前,不断求饶。观众能够通过锣鼓的辅助更加感受到了每个人物不同的情感性,也更加熟悉地了解了人物的身份,秉性,性格,从大众化,到极致化,也由此更加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永恒魅力独特性!

白登云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锣鼓强弱紧扣剧情,节奏快慢关系全剧。” 试想,如果这些戏,都没有锣鼓的衬托,那便显得枯燥无味,也失了戏曲本有的特征,特色。戏曲锣鼓的存在将这些戏中人物在其规定情景里的生活情感节奏,内心感情节奏,强烈地表达出来,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舞台上所发生的一切。

三、戏曲锣鼓在一度创作时的框架性

一部好的作品呈现,前期需要准备大量的案头工作,创作者将其称之为“一度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导演要有一个宏观把控的能力,在拿到剧本,讨论剧本时,需要一一表明剧中的人物框架性,如何丰富人物,如何让人物角色更加饱满,单单是靠演技,靠舞美是远远不够的,此时,需要涉及的就是排演者常说的戏曲锣鼓。别看他没有立体形象呈现在舞台,但是他的存在可以比喻为“人的血液”戏的一开场,运用怎样的锣鼓去配合,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定下了整场戏的基调是什么样的,戏的高潮运用怎样的锣鼓去吸引观众,这是很关键的部分,试想舞台上如果只有演员激情澎湃,而锣鼓音乐不给力脱节的话,那这部戏很大程度上是不成立的,必须要二者相结合,缺一不可才能将整部戏的节奏摧起来!这也就是标题想表明的“锣鼓框架性”例如京剧《白蛇传》中白素贞再一次看到断桥时,询问青妹是否是断桥时,这一块儿导演李紫贵先生在整体处理上首先要求打击乐鼓师来一个慢节奏的{叫头},与此同时再要求演员(白素贞)和锣鼓相配合,表现心中着急难耐的情况下,再展现出步步难行的场面,这样的处理手段使整个人物框架更加立体化,而不是单一的,单薄的,是快中有慢,慢中有快的相包含的!再例如京剧《赵氏孤儿》中每一次的重大事情发生时,锣鼓{乱锤}与演员的配合,打击乐的配合,“乱”了台上舞台演员的心,也“惊”了台下观众的心,或许那更是演员的内心外化,将其心里节奏尽可能放大,让观众更加立体化的感受舞台上所发生的事情,每打一下,都是舞台上演员无法躲避的“事实”也正是因为这样,台下的观众才会自发地跟着“入戏”。又或是锣鼓经中的[收头],这个鼓点的作用主要用于一段唱腔后,表示情节上告一段落,但与住头用法稍有区别,收头常用作整场或者大段剧情的结束,京剧《捉放宿店》中,曹操在唱完西皮摇板“昏昏沉沉到故家”后,用这个跟锣鼓[收头]做以结束。由此可知戏曲锣鼓的框架性还在与懂得运用不同的锣鼓,来推动其故事发展的节奏。再或者是锣鼓经中[搓锤]里的小罗搓锤,一般表现焦急或慌乱情绪稍微缓解的情景,《问樵闹府》范仲禹唱的二黄原板:“我往日饮酒,酒不醉”唱完这句后,便用这个锣鼓来配合其喝得很醉的状态,也再一次的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戏曲锣鼓给予的“框架性”是整体的,是随着人物情感变化而变化的!

在世界戏剧三大体系只重,中国的戏曲占有一席之地。戏曲这门艺术形态,它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戏曲可以通过锣鼓的变换表现出戏剧冲突,烘托其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控制变化整体节奏,它的存在不可替代也不可懈怠,因为它在戏曲的整个艺术形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戏曲锣鼓是戏曲艺术形态里的一部分,以顽强的生命力和精湛的舞台表现力,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鲜活人物角色,精彩的舞台作品,经得起时间推敲,历经了百年之沧桑,却仍有着生生不息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者要做到正确的认识戏曲,正确的去运用戏曲程式化表达手段,从而去呈现戏曲锣鼓在戏曲舞台上的重要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在戏曲这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要强调其独有的本体特性,在借鉴其他艺术门类时,必要活学活用,不可标新立异,要做到传承与发展,继承与创新!传承是属于我们国家传统文化发展的前提基础,新时代下的传承与创新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是并行不悖的,相辅相成的;新时代下的创新要谨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做到旧中有新,新中有根!

猜你喜欢
锣鼓京剧戏曲
邵伯锣鼓小牌子
华人时刊(2022年17期)2022-02-15 03:07:26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京剧表演开始了
童话世界(2020年14期)2020-12-18 05:04:38
九江丝弦锣鼓
心声歌刊(2020年2期)2020-06-16 03:37:28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45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海峡姐妹(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