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松
(象州县文化馆,广西 来宾 545800)
“壮欢”是广西壮语山歌的一个种类,象州壮欢是用壮语来演唱的民歌或诗歌叫“欢”,壮欢也叫“唱欢”,这个叫法是根据壮语音译而来的。
象州县位于广西中部,有壮、汉、瑶、苗、仫佬等十八个民族,其中壮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7%。壮族人民聪明、勤劳、善良、勇敢,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在象州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大地上创造了许许多多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民间艺术,动人的山歌,喜闻乐见的彩调,欢乐的风鼓,典雅的师公舞等,这些独特的民间艺术,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而壮欢,则是众多壮民族文化艺术瑰宝中绽放的鲜花。
壮欢是最受壮族人民欢迎的一种山歌,甚至有些人把它看得比生命还宝贵,壮欢是壮族的民间文学之一。壮欢不仅仅是壮族的文明进化史,也是壮族人民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歌词简明扼要,文字朴实,曲调优雅,韵味十足。有五言、七言、五三言、七三言等之分,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韵律上都是腰脚韵或头脚韵互押。正是这种押韵,唱“欢”时琅琅上口,娓娓动听,扣人心弦。壮欢特别重视声律,所以它的音乐元素品位很高,不管是唱、吟、诵、读,都非常顺口、优美动听,让人寻味。壮欢也同样重视押韵与平仄,它通过壮族语汇的特点,逐渐发展有自己规律的平仄、押韵、言数与行数等格律,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乡味。
壮欢源远流。清代大学者李调元辑就有记载。壮欢好听难唱,特别是不懂壮语的人,因为它发音特别,要是不懂壮语,是很难理解它的含义。壮语带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规律,如果没有专业的壮欢翻译,壮语中的语言和文字以及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是无法用汉语表达出来的。
壮欢,在象州历史悠久,唐朝中期,象州境内的壮族人民就开始唱欢。清末是壮欢传唱的鼎盛时期。当时,壮族人人懂唱欢,村村户户都唱欢,男女老少都唱欢,唱“欢”已成为壮族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几百年来,壮欢已经在象州县境内的壮民族区域生根发芽,唱欢的风俗、风气从未改变,代代相传,直到今天仍然盛行。如;在我县的马坪镇、象州镇、百丈乡、中平镇、大乐镇、运江镇等地,尤其以马坪镇为主要传唱地,都能见到各式各样的壮欢演唱、歌圩、比赛等等,美妙的壮欢形成歌的海洋。
刚开始时,只是口头传唱,内容比较简单,唱的人大都是即兴,随口而唱,变异性很大。后来,为了帮助记忆和传唱,慢慢地就有了用文字来记载的小本子,后称“歌书”,即壮欢唱本,这时候还涌现出许多专唱壮欢为生的民间艺人。以书为“本”,以“书”为师,以师为歌,以歌会友。
每到节假日,特别是壮族民间的重大节日,壮家人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伸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歌圩或某个固定的地点唱上几天几夜,山坡上,田野间,人山人海,场面壮观,并且唱得最好的人被封为歌仙,并获得一头猪或一头牛的奖赏。正是有了各种歌会的机遇和磨炼,壮欢的曲调越来越丰富,演唱水平越来越高从而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壮欢从歌唱的时间来看,有日欢、夜欢。日欢是白天唱的歌,夜欢是晚上唱的歌。日欢多为恋爱欢、调情欢,或风霜雨雪,或山水奇观之类。夜欢唱的是饮酒欢、沐浴欢、洞房欢,还有人物欢、历史欢、神仙欢等等。相比之下,夜欢的内容较为广泛,它有单声部的,如《猴子欢》《夜啦欢》(勒脚欢)等;也有二声部的,如《百丈夜欢》(吊声歌)、《八仙欢》等。唱欢时,无论是日欢还是夜欢,也无论是唱什么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围绕一个主题,阐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例如日欢中的恋爱欢,就包括《相遇欢》《试情欢》《求偶欢》《立信欢》《送巾欢》《洞房欢》。
象州壮欢有独唱、两人唱或多人合起来唱几种形式,歌手对歌时都是现场即兴创编歌词。曲调进行以乐段的简单重复为主,有单声部、二声部两种形式。唱欢时,通常是采用对唱形式。而对歌又有它的方式,引歌唱五字歌,答歌的就必须唱五字歌;一方用单欢调来问,另一方就不能用双欢调来答;问方提问什么内容,答方就必须回答什么内容,如此类推,如果哪一方不按规矩,或者不按套路答,就算输了。
演唱壮欢的地点、时间多以歌圩为主,或者在喜庆之事、庙会、歌会、擂台、节假日这类的场合唱欢。象州壮欢,从音乐曲调分为两种。一种是单欢。所谓单,就是声调比较单一,单薄,虽然容易记好唱,但听起来声音比较单薄,不够饱满,有缺憾性。另一种是双欢。双欢的音调比较圆润、饱满、动听,容易上口,节奏对比性强,声音和谐富有感染力,使歌者和听着融为一体,更增添了壮欢的魅力。
唱情歌是壮欢最受欢迎的曲调之一,也是最吸引人的一个环节,它有连清、问情、重情、逢情、思情、别情、忆情几方面的主题。未婚青年男女初次会面时唱的连清,既是表达对对方的爱慕之情,也是作为最好的定情信物。
壮欢的歌手选搭档有讲究,所选的搭档必须是两人的音色、音域接近,如果是比赛要求更高,则声音统一、优美,反应敏捷,问和答都要有创意。在选择对歌的对象也有讲究,因对歌时情歌对唱是必须唱的,因为有男女之嫌,尴尬,所以本村的男女歌手不互相对唱。对歌时,通常是男歌手先唱,女歌手来和。
象州壮欢最初只有五字欢,慢慢演变六字欢、七字欢、八字欢、十二欢。字数的变化,句式的扩大,既使壮欢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层次化,又使壮欢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饱满,让歌唱者在组织乐句上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更加得心应手,唱起来情感更加细腻并富有感染力。
象州壮欢是传统民歌中的一种,但它和其他民歌又有区别。1.句式的差别。传统民歌基本上都是七字一句,象州壮欢除了七字句外,还有五字句、六字句、八字句、十二字句。2.音乐曲调的差别。传统民歌的腔调大多有两种,一种短促、急剧,一气呵成;一种是拖腔,往往是一人唱了前边四个字,另一人跟着附和唱后面三个字,且拖得很悠长,具有过渡性。而象州壮欢无论是几字歌,声调都比较平稳,委婉,基本没有大起大落。
象州壮欢流传了一千多年,受到人民的喜爱,长盛不衰,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壮欢都有魅力值得考究,它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堪称壮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多方面的:首先,象州壮欢以“欢”作代言,从“欢”的角度,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积极向上,崇尚和谐、幸福的乐观精神,与世无争的朴实情怀;真实地反映了壮族人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奋斗的真挚感情。其次,象州壮欢在传播天文地理、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长期的实践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保障壮欢的传承和发展,又推动社会的进步。再次,象州壮欢的音乐独树一帜,它富于变化,蕴含哲理性。它的曲调是格式化,是通过音乐赋予展示出来,而每首“欢”,从字面上看感觉都不押韵,然而通过“欢”的声音传递,就能感受到很好的韵脚。节奏明快、声调平缓、声音优美动听,让人百听不厌,流连忘返。
象州壮欢的结构灵活,章法有序,层次分明。它的各个部分自成章节,各章节、各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手法和语言上遵循勒脚欢的原则,每首歌词之间都有密切的关联。它们采用了明喻、暗喻、借喻、引喻、借代、夸张、对照、对偶、排比、反复、递进等修辞手段,借用这些修辞手法阐述壮民族活灵活现的民间风采以及朴实无华、与众不同的民间文学魅力。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
壮欢能有今天的传承和发展是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努力的。我县的壮欢分为东部欢和西部欢,尤其是县内的马平镇的西部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壮欢已经是马坪镇壮族人民在民俗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坪壮欢,它以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和每首十二句的勒脚歌两种形式,采用壮语歌唱的“双声部”唱法的壮欢;内容丰富,有沐浴欢、神仙欢、庙会欢、婚礼欢等等,而每个欢里面又分为更细的欢,如:婚礼中的壮欢分为:送亲歌、接亲歌、拦亲歌、敬酒歌、送别歌等等;其旋律委婉优美、如歌如诉,但又有较强的爆发力;动人的旋律,美妙的歌声,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近年来,马坪镇更是在大力的普及和推动传承壮欢活动:
1.成立马坪镇壮欢研究学会。积极开展马坪镇壮欢山歌文化的普查工作和壮欢山歌文化研讨活动,组织有关人员下村去收集、整理、翻译、挖掘、创编马坪壮欢山歌作品,出版有关壮欢的歌书和歌碟。2.成立马坪壮欢山歌协会,建立镇、村、屯民族民间山歌文艺队伍。马坪壮欢山歌协会现有会员228 名,全镇壮欢歌手2000多名,分布在本镇11 个村民委,共设有歌圩17 个,壮欢传承人2 名,歌王8 人,正常举办壮欢歌会的有15 个。壮欢山歌协会要重点培养山歌手并选出优秀歌手,代表该镇参加区、市、县各项赛事,推动全镇各村屯壮欢文化发展。全镇11 个行政村都成立民族民间山歌中心队,发展老、中、青相结合的壮欢队伍。3.积极开展马坪壮欢“壮欢进单位”、“壮欢进学校”、“壮欢进村屯”。活动,打造“广西壮欢之乡”的良好社会氛围。4.每年举办二期以上壮欢培训班,培养中、青年歌手。5.打造马坪壮欢文化精品,提升马坪壮欢文化品牌。搜集、编辑、出版一套马坪壮欢歌集,内容有马坪壮欢婚礼哭嫁歌、敬酒歌、敬茶歌、拦路歌、历史歌、壮族婚俗歌、情歌、生活歌、敬老歌等节目内容。以马坪风光、丰富的人文资源为背景,以马坪壮欢为基调,制作一部马坪民族民间风情文化宣传片。6.开展歌圩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壮欢文化历史人文景观,推动马坪壮欢文化繁荣发展。7.打造“三月三”山歌艺术节。把“三月三”作为马坪镇的重点品牌,让更多的人都来参与这隆重的盛会,以歌会友,以歌传情。8.建立马坪壮欢传承基地。在镇文化站的文化楼建立马坪壮欢传承基地,常年聘请壮欢传承人及壮欢歌师来指导,培训中青年男女歌手。整理和收集壮欢的历史歌、婚俗歌、情歌、生活歌、喜庆歌等,让壮欢发扬光大。
马坪镇自2005 年以来,以政府引导主办、社会爱心人士协办的方式举办壮欢山歌会60 多次、壮欢山歌擂台赛30 多次、壮欢山歌进校园演出活动15 次。2013 年11月,该镇荣获区群众艺术馆、广西山歌总会授予“广西壮欢之乡”称号,为全来宾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
经常参加区内外的比赛多次获奖,2013 年柳州市“中国梦”您组团结壮语歌曲演出大赛、2014 年黔南州雨花湖杯民族山歌大赛、2015 年乐业县举办的滇黔湘桂四省上大赛、2016 年宜州市传统节日“三月三”山歌大赛、2017 年代表广西参加由中华民族促进会在香港举办的“中华情”山歌大赛(获银奖)。还出国到俄罗斯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等等。
《象州壮欢》已于2010 年5 月成功申报为全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县各级文化部门对象州壮欢的传承和发展十分重视,象州县文化馆、各镇﹙乡﹚文化广播站不断加大对壮欢歌手的培养以及歌书的搜集整理、传承基地的不断完善,将壮欢不断推上舞台展演,让壮欢得到展示的同时,这个浓浓的民族文化更具魅力,更加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