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召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事业部,北京 100029)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人们实现美好生活愿景的重要精神来源。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以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为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是否坚定文化自信或者文化自信的坚定程度,事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所谓文化自信,在普遍性意义上,是指一个成熟的民族或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并在日常生活中被积极践行,其核心是价值观自信,由此对其文化的生命力饱含坚定信念。”[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正是坚定的文化自信让我们从精神上和心理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自信和自觉,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作为我们最伟大的梦想和最坚定的信仰。因此,习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可见,文化自信是讲述中国故事和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实支撑。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文化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当前,国家间的综合国力竞争,特别是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电影、出版等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实力的直接体现。国际文化格局的发展变化对世界各国制定发展战略和调整对外关系有重要影响。因此,文化自信对我们弘扬主旋律、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只有在物质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才会得到高度的凝聚;但它一经形成,便会成为一种贯穿于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支配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协同发力。在新时代,坚定的文化自信无疑为文化产业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
文化产业文化附加值的提高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有别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文化属性。文化产业必须将内涵和价值的生产作为核心竞争力。因此,文化产业不仅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没有坚定文化自信和优质文化品牌的文化企业往往会很快被市场淘汰。我们在研究文化产业及其相关问题时,一方面要关注其在GDP 所占比重的变化及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要关注其是否肩负和完成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是否将阐释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为核心发展目标。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坚定的文化自信对文化产业更好发挥文化属性的重要作用。
健康发达的文化产业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实现载体。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出台。一方面,文化产业正在稳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另一方面,繁荣发展的文化产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有关键作用。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文化自信的建立也就失去了营养和土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愈发坚定。中国功夫、京剧、书法、绘画、美食等文化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中国的文化自信传遍世界。
“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这些现象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历史无数次的证明,能流芳百世的文化作品,不是因为其能博人一时之笑,而是因为其深厚的底蕴。因此,要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竞争力,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基础,深厚的价值内涵是条件。
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在制定文化产业相关政策规划时,既不能盲目崇拜外来文化,也不能故步自封,固守传统,应与时俱进,扬弃的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走以开放的态度有原则的吸收国际先进文化成果,传承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道路。近年来,一些文化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跟风,甚至出现直接抄袭国际国内文化产品的现象,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导致一些低俗化、庸俗化和媚俗化的文化产品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不仅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也给错误思潮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在新时代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改变原有发展方式,提升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增加文化产品输出的内生动力。
文化自信正在指引我国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当代的文化企业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技素养,这样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最有时代转化价值的闪光点,并结合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加文化产品的普及性和前沿性。具体而言,一是相关部门应出台一些扶持、鼓励文化创新、文化深加工和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引导文化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研发文化产品。二是搭建合作平台,给予相关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三是文化企业要主动探索其产品与高新技术的结合点,开阔研发思路、创新研发手段,建立与相关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使文化产品有价值、有深度、有科技含量。
当前,虽然京剧、书法等中华文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持久和广泛的影响力,但是手工宣纸、龙氏木雕船、手工彩扎、皮影戏和部分少数民族文字等民族文化已经处在失传的边缘,我们不仅要重视有广泛影响力的民族文化,维持和扩大其影响范围,还应该保护和继承那些“小众”的民族文化,对其进行合理的梳理、整合、策划、包装,发掘其发源故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们关注、学习、实践这些民族文化。尽管当前发达国家在总体上拥有更强大的宣传工具、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高超的产业运作水平,然而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必将有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的民族文化产品出现,在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