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音乐考古资源中乐器组合的本土化探微

2021-11-26 13:00赵雨丝
魅力中国 2021年24期
关键词:石像石窟西域

赵雨丝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古时候我国就曾经派遣人员出使西域,并扩展了丝绸之路等文化。这是打通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同时为宗教文化、音乐等传播与发展带来无限可能。由于中外地区不再受到地域因素的限制,使得音乐文化大量的流入,与汉地形成频繁的交流模式。并且构成了本土化的发展过程,基于这种本土化过程在各方面的体现,对于音乐领域来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针对历史音乐发展态势,对本土化的乐器加以研究。

一、华夏传统乐器

中原乐器主要集中在巩义石窟一代,根据石像雕刻的内容能够分别出当时的乐器种类。基于华夏传统乐器进行分析,探究其与西域乐器之间的融合,对本土化乐器进行阐述。从石像入手,对石窟中的内容进行探究,研究当时的音乐形态,并对不同音乐、乐器种类的发展阶段进行比较,揭示西域音乐流入中原后,对中原音乐产生的影响,考究两种音乐种类之间产生的文化现象。

所谓的华夏传统乐器,指的是当年汉族音乐体系中使用的乐器类型。当时的汉民族采用清乐体系,解释为清商乐的简称,也可以泛指中原俗乐。此外,清乐也指当时的乐器合奏形式,通过笙、小提鼓等乐器进行合奏,形成清乐。在南宋时期有着清乐比马后乐的说法,使用笙、笛等乐器能够演奏清乐。根据对考古石像的研究,能够发现清乐体系中包含的乐器都是汉唐时期的俗乐。在石窟中主要有如下几种主要的乐器类型,并且分为吹奏与和声乐器。

(一)吹奏乐器

1.笙作为古时候的吹奏乐器,从历史资料来看,可以发现笙有着久远的发展历史,并且在《诗经》中多有提及,可以看出笙的起源之久。根据考古资料显示,笙是当时最早的音乐实物,并且从春秋战国到汉唐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作为当时的重要吹奏乐器。笙在巩义石窟中,乐人双手环抱笙于胸前,可以看出笙装乐器呈现出较短的样式。

2.箫与笙同样作为吹奏乐器,整体的材料是使用竹子制造,也有部分箫使用玉制作。箫有十管、长度为二尺,在箫身上可以雕刻风格形状各异的图案。在石窟中能够看到乐人手握的箫长短不一。

3.笛是东汉时期已经有了这种吹奏乐器,笛身有七孔。石窟中关于笛的石像雕刻类型分布较广,伎乐飞天是常见的石窟石像造型。此外,洛阳与龙门宾阳洞的石像中,人手均有乐器笛。

4.竽作为吹奏乐器之一,但是提到竽不得不提及到笙乐器。两者之间的唯一的区别在于笙的体积更小,竽的体积相对大一些。内部构造的簧,也是竽多笙少。吕氏春秋中说竽是大型的笙,可以根据历史记载判断两者的相似度。从石像中关于两者的图像,难以分别具体哪一方是竽,只能根据乐人手持的乐器比例进行区分。

(二)和声乐器

竽与笙除了能单独吹奏外,还可以作为和声乐器;而琴、瑟、筝属于长方形的乐器类型,形状窄且长。观察乐人演奏姿态,可以看出通常是左手按弦,右手拨弹。三种乐器均是将乐器置于腿上进行演奏;琵琶则是置于怀中的乐器,依旧是左手按弦,右手拨弹,根据石窟考古记载的信息,能够发现琵琶将曲项琵琶、四弦琵琶等都包含在内;磬与鼓属于敲打类的和声乐器,磬是乐伎一手持圆磬,一手举钩状物进行敲击。而鼓则是将其置于胸前悬挂,双手各执鼓槌,扬起双臂进行敲击。

基于中原音乐发展特征,对石窟石像进行考古探究,能够发现关于音乐文化的内容丰富,并且涉及到多种类型的乐器。通过华夏传统乐器的阐述,再对西域音乐文化进行探究,分析两种音乐之间的融合轨迹,以及外来音乐对本土音乐产生的影响。

二、西域外来乐器

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音乐流入中原地区,在中原区域进行传播。西域音乐具有的独特魅力,丰富了当时的音乐文化。随着西域音乐的发展,逐渐向其他地区延伸。其中胡乐的到来打破原本中原音乐发展的局面,胡乐的到来与当时的传统音乐相结合,推动乐舞乐器之间的大规模交织碰撞,使得乐器发展得到大规模的拓展。西域乐器逐渐在中原地区亮相,使得西域音乐经历千年的发展,依旧在中原地区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吹奏乐器在宫廷音乐中占据一定分量,与中原音乐有效交融。

其中西域乐器包含多种吹奏乐器,像是筚篥、法螺、箜篌等都是当时传入中原地区的重要乐器,并且在石像中有迹可循。筚篥在石窟壁画中能够看到伎乐吹奏的痕迹,并且不同组别的伎乐吹奏方式有所区别。筚篥后期发展中广泛的应用在宫廷音乐中,并且被制成不同大小的筚篥。随着其流入中原,成为唐代使用的主要乐器,并且逐渐汉化,成为中原翼中管乐中的主要乐器;法螺类的乐器,与佛教相关,双手捧螺进行吹奏;箜篌则是与琵琶等相似弹奏方法,弹奏的乐人将其抱于怀中,双手弹奏;腰鼓是西域特有的乐器类型,成细腰形,根据石窟历史考究,将其悬挂于胸前,双手进行拍击。

根据西域音乐文化特点,以及传入的乐器类型,与中原音乐、乐器相结合,揭示两种音乐文化融合后,乐器组合的特点,并对其加以探究。

三、中外乐器组合特点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西域乐器流入中原后,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影响。基于中西乐器组合,使得西域乐器占据较高的地位,也推动西域乐器呈现出本土化的发展趋势。根据石窟中的石像,能够知晓当时北魏时期在乐器组合方面发展较好,能够基于西域与中原乐器构建完备的乐器组合。石像中能够看出当时的法螺与铜钹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乐器类型。并且隋唐时期,鼓吹乐等乐器发展盛行,在当时有着极高的地位,形成庄重的音乐形式;筚篥更是基于唐宋时期的应用,导致其功能出现变化。并且随着筚篥呈现本土化发展,能够与鼓吹乐、吹打乐形成组合,用于民间风俗活动。筚篥后期成为演奏乐器中的重要角色,并且被冠以头管的称谓。

根据考古历史的数据显示,西域乐器在中原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形成乐器组合,彰显出宗教色彩。同时,随着发展逐渐倾向本土化发展。从石窟雕刻的石像、壁画等进行考究,能够发现基于唐朝、北魏、宋朝等实际,人们对于传统乐器的喜爱,并且基于传统乐器的基础上接纳外来乐器。在乐器发展过程中,积极的采用外来因素增加中原乐器的活力,推动了乐器进一步发展。使得传统与外来乐器能够基于音乐文化交融,实现组合发展。历史显示魏晋与隋唐是乐器发展的转折点,能够发现北魏时期的人们更中意传统乐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到隋唐时期,西域外来乐器在当时有着空前盛世的发展局面,并且大量的笙箫等被替换成筚篥、箜篌等。说明隋唐时期人们开始注重融入外来文化,打造本土化文化,在进行乐器组合的过程中,不但有效的反映出当时的音乐文化,更基于当时的文化发展展现出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而这种音乐生活本身的意义,远超出音乐本身。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古时候西域文化的流入,使得中原与西域文化两相结合。这对于音乐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随着西域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乐器、乐舞等对中原音乐产生影响。两方的文化并非单向输出,而是相互交融,形成了本土化音乐文化。彰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以及我国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基于乐器组合能够看出西域文化传入中原后的演变与发展,是提高中原音乐的有效途径,并且通过吸收和消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乐器组合,对于未来的音乐领域发展,能够相互交织出更美妙的文化,为本土化乐器融合发展提供启迪。

猜你喜欢
石像石窟西域
张骞探西域
随日光衰老的石像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唱歌”的石像
未解之谜——复活节岛石像
山嘴沟石窟二号窟壁画性质初探
班超出使西域
夜宿石窟
西域散章
夜宿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