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雪梅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 遵义 563000)
“当前,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颠覆的活动。”民族团结是抵御和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在少数民族区域搞分裂活动或宗教渗透的根本保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同时,普通高校的民族团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略。众所周知,大学生党员是优秀学生代表,在思想政治、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更具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潜质,尤其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更是各民族团结的桥梁,在解决民族问题、繁荣民族经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那么,普通高校在新时代如何发展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就非常值得探讨与思考。
按照党中央关于国家安全的战略要求,现阶段,各普通高校要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发展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提高党在民族地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巩固我党的主流舆论。但是,普通高校在发展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既有发展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有培养教育方面的问题,既有共性方面的问题,也有个性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基层组织在发展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过程中,基本上都采用普通大学生党员发展的习惯性、“一刀切”工作模式,而忽略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诸多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目前,多数高校在发展大学生党员的过程中,基本能坚持“成熟一个就发展一个”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校的基层组织为了完成大学生党员发展计划,强调完成数量任务,就会首先关注和考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从而忽略他们的思想政治表现,这会促使学生养成入党动机功利化、实用化倾向,导致这些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如果这部分党员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毕业回到各自民族地区,因为理想信念不坚定,只要国内外敌对势力稍加蛊惑或渗透,就可能叛党误国,危害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我党在历史上的教训就是前车之鉴,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必须从源头抓起,防患于未然。
大学生入党的共性化考核方式不仅给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后期培养带来系列影响,也不利于选拔、推荐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我国的“老少边远”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地域经济、教育、文化等原因,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相比较于汉族学生或者发达地区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果在班级推优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基层组织片面强调学习成绩,这将导致很多入党意愿强烈且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少数民族学生被排斥在外,严重影响和打击他们的入党积极性,也同样不利于我国当前的民族团结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
大多数高校在日常教育和党课教育中,通常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来进行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忽略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情况,缺乏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方法与内容的针对性。
首先,授课班级单一,没有专门的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培养专班。在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班级里面,老师们在讲课中免不了畏难避险,涉及到国家政治、民族团结的敏感内容要么不讲,要么就遮遮掩掩。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授课内容,无法达到思想意识的提升和转变。
其次,授课内容固化。大多数高校的党课内容主要涉及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各个环节的手续流程和注意事项,从“两学一做”和“三会一课”出发,讲党章、讲党规党纪、讲入党誓词、讲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等,鲜有针对少数民族党员的民族特点而设置的专门内容。这就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党员学生不能从根本上去了解党,认识党,跟党走的决心和意志力也会受到影响。
按照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流程和要求,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主要在大一、大二年级,培养考察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则主要在大三、大四年级,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刚被发展为预备党员就毕业离校,其组织关系和后期培养只能转入就业单位或者生源地基层组织,这些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也是结果使然。然而,党员发展工作实际情况则是多数非学校性质的基层组织能配合接收刚毕业大学生的组织关系,却存在淡化或者忽略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的培养考察的情况。学校和社会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脱节现象导致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预备党员的组织关系要么搁浅,不能按时转正,要么被转正,也十分草率,预备考察培养有名无实,严重影响我党的光辉形象和少数民族党员的理想信念。
结合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实际和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的现实问题,高校在发展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尝试切实可行且有效的发展思路和培养方法,吸收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党内来,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自觉带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
各类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性,要高度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对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意义,积极建立完善适合本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推优、选拔和考察制度。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格特征、心理特征、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等方面有别于一般大学生,各高校在制定学生党员综合考核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克服一系列不利于吸收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问题,以坚持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根本原则,适当降低学业成绩标准,适当规定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比例,在不降低党员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要早发现、早教育、早培养、早发展。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其自身诸多的差异性,他们对党的历史和理论知识了解粗浅,认识不深刻,加之社会实践锻炼不多,对党和国家的感情不那么深,加入党组织的愿望不那么强烈。鉴于此,高校党组织要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及早普及党的知识,传播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等,纠正各种狭隘的思想和观念。教师在讲授时,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特点,以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为前提,科学讲解,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过程,各级党组织要统一协调,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是民族地区的优秀代表,是少数中的少数,对他们的培养教育更值得重视。各级党组织如果忽略或者中断了对他们的继续培养教育,那么,受民族聚居环境影响,他们中有些党员的党性就会退化,甚至变节,是极其危险的。因此,各级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协调统筹,共同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转接和持续培养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乎我们国家的未来,关乎党的事业成败,是国之大计,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发展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有利于扩大党在民族地区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团结的向心力,将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和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