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
(河南省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一般来说,双师是指具有教师证,再有某个行业的职业资格证或技术技能证,就可以认定为双师。从人才培养角度和学院发展角度看。高水平双师要求有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较高的行业职业能力和技术技能示范能力,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本行业的前沿科学,最好有几年企业工作经历或基本的社会工作经验,从高职院校创建高水平专业群和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双高建设发展目标角度看,双师型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双师型教师因为其特殊的工作经历及复合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比一般教师更能适应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双师型教师和职业院校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更高的契合度,双师型教师能及时洞察预测行业的发展变化,捕捉行业人才供求信息,了解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之间的天然纽带,能及早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双师型教师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及实际工作经验[1]。
职业教育课程是以技术和工作为导向的,教学则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因其优化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阅历能巧妙地连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能按照市场分析和行业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能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等,从而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和技能且能高度创新的人才。
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高水平双师队伍有良好的服务社会的观念,因为其特殊工作经历决定了其具有良好的学校与社会对接能力,能打破学校这个象牙塔和经济社会及企业之间的壁垒,知识结构中有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社会知识的天然交融,有良好的市场敏锐性及技术开发和工程化、产品化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就业面狭窄造成了就业率低。能更好地教研相长,教和学能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2]。
现阶段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组成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师来源主要是院校本硕或博应届毕业生,他们因多种原因院校内系统转评,有双证,他们经历了从学校学生到学校老师的过渡,有较高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先进的专业知识,年轻有活力,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没有社会和企业工作实践经验,有时仅仅依靠校办工厂或实验室获取一点点感性认识,“闭门造车”,大部分适应不了瞬息万变的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职教师的要求。
第二种教师来源是校企合作过程中招聘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虽然具有本专业娴熟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本行业的工作流程,但一般没有本行业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整体教学能力不能和学院派相比,授课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能有效衔接,做不到让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传授知识浮于表面,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的学生是熟练工,没有创新能力,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及生存拓展能力较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综合素质较高的高技能人才大多又不愿意到高等职业院校“屈就”。
第三类双师型教师来源于单位的撤并,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撤并、事业单位改革及大部制的大潮下,部分企事业人才随单位撤并到地方技术学院,其中不乏资历丰富的行业资格人员,这部分人员到新单位进修教师资格,新晋双师型人才。他们工作经验丰富但大多已步入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放弃得心应手的工作去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及全新的工作要求甚至是遥远的上班路途,再加上买房计划早已不在不惑之年考虑行列,中年人面临特有的单位家庭及职业资格及未来无期的几重压力,思想波动会显而易见。这类人才具备高素质双师型人才要求的复合知识结构及良好的工作能力及实践能力,但波动的思想或使用不当会扼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简单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叠加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已不能有效地向社会输送社会急需的适应性技能人才,简单地为办学而办学的高职院校也不再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变革尤其是职业院校教育的变革,现在普通高中录取率不到50﹪,还有将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需要职业院校的再教育,需要一批真正心系教育、真正具有家国情怀和热心公益教育事业、具有宽阔视野的教育家和企业家来到职业教育这片舞台。双高职业院校的建设更需要有一批具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良好的知识结构、广阔的视野、谙熟职业教育规律、具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现阶段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并不太高,社会公众大多认为职业院校是无学上孩子的归宿,是“大孩子”的“幼儿园”,职业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不好就业,另一方面社会急需高技能人才。其根本原因是不能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职业院校生源差、教学特色不鲜明,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要是两张皮,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专业与产业脱节,教材、课程与生产生活实际脱节,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脱节,毕业既“断业”,这些脱节虽然和生源有关,但更大一部分原因在教育,“教育无差生”,囿于学校这个象牙塔里的老师培养出的学生也会是温室里的“豆芽苗”,经不起经济社会舞台的淘汰和选择。
据了解,目前多数双高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主要来源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自企业的只占10%左右,双师型教师只占专任教师人数的39%,距离科学的、合理的教师结构和“双师型”教师素质还相差很远。目前存在问题是教师培养力度不够,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动力不足,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积极性不高,现在双高院校职称晋升仍是“重学术”“唯论文”,容易导致教师轻视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一些“双高”建设校需要集中力量攻克难关。
职业院校学生教育要接生活的地气,要有市场反应的灵敏度,要清醒认识“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更要认识“一棵树”和“整片森林”的关系,高职院校是向社会输送实用型技能人才的摇篮,培养出的学生毕业离校走向社会,就像脱离学校母体游向社会这个大海的鱼儿,游泳技能及就业技能若不如没进过职校门槛的人,教育也就失去了他的本质意义,学非所用,高分低能,学生就业率低,成才率低,社会适应能力差,生存能力差,创新能力差。毕业及断“业”是教育的极大浪费,都会使教育失去其本真的意义。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但要有工匠的精神和能力,还要有知识的转化能力和跨界生存的能力和顽强的适应能力。
职业院校要立足于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要真正把人才培养的主责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环节,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环节及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就业率和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切实保障教师地位、待遇,关心教师的疾苦,夯实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做好学校教育培养前瞻布局,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提升教育投入、信息化、教育新技术的保障能力,在学生培养方面也要“因才施教”,强短板,补弱项,增强双师型教师综合素养,提升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能力[3]。
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会议精神要求: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用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双师型建设必须服务当地地方经济。现在学生培养和就业并不能仅仅是“诗和远方”,只有远方才有“风景”,双高工程建设和双师型队伍培养必须立足当地,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发展这个主旋律,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实践是双师型教师的生命线。“双师型”教师要具备相当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既能在校园内交往与协调,又能在企业与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要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培养,让院校和企业在亲密的合作中实现双方人员的深入交流与学习,同时也实现技术与人才的共培、共享、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