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泽敏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越发受人重视,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基于2017 年修订完成的课程标准,张海鹏、徐蓝为总主编完成的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将会在全国统一使用。相比于曾经使用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两版教材无论在课前导言、插图、补充性资料与课后设置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对这些差异性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思考,便于教师掌握统编版教科书的特点,明确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帮助教师更好地转换观念,从而更好地服务课堂。现以“唐朝”为例,对两版教材在课前导言、插图、补充性资料及课后设置上存在的差异进行探讨,以期对统编版教材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人民版课前导言是课前提示,作为教学提纲般的存在,提纲挈领地表明了本节课需要学习的重点知识。这类提示一般是用框单独标出来,与正文完全区分开来。涉及唐朝的制度统一集中在必修一专题一的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本节课课前提示展示了四点:“其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与君权逐步强化。其二,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而这种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其四,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1]这四点课前提示直截了当地说明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而在统编版中,课前导言展示的是有关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历史材料与图片,如“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一节课的课前导言引用了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登科后》,并介绍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左边的配图展示了唐三彩文官俑,以此导入隋唐的选官制度。由此可以看出统编版往往通过展示与这节课内容相关的史实与历史图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背景解释,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节课上来,逐渐导入新课知识。
“课文插图主要包括文中呈现的图表、历史地图、文物图、历史人物图和历史绘画等。图片具有生动形象的传递功能,能够增加课文的趣味性,还可以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认知知识点。”[2]人民版教材的必修一和必修二在编写唐朝时期内容时并没有使用任何有关唐朝的插图,而必修三在描写唐代内容时所使用的插图仅有柳公权书玄秘塔碑、唐墓壁画女舞图、李白醉酒图以及杜甫的画像。而统编版历史教材在编写唐朝内容时使用了唐太宗的头像、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唐朝曲辕犁、唐三彩盘、唐朝安西都护府曾在的交河故城、外国使节与少数民族使臣来唐朝进贡的《职贡图》、唐蕃会盟碑、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唐三彩文官俑等等共22 幅插图,且每页都至少有一张插图。
很明显,相较于人民版,统编版教材在插图上不仅数量有所增加,且涉及范围更广、指向性更为明确。不仅涉及陶瓷、选官、古城方面,还涉及民族关系等方面,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唐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的使用,新增的知识点与插图一起,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学习唐朝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关系的发展,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唐朝的强大,以及唐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补充性材料是对于正文结构的一种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人民版讲述唐代内容时,三本书共插入了五个补充性材料;而统编版为讲述唐朝共设置了二十多处的补充性材料,足以体现统编版对于唐代的重视以及对于学生史论结合能力与史学素养的培养。
人民版教科书一般会在书本的左右两侧设置“知识链接”“学习思考”“资料卡片”和较少出现的“史学争鸣”四类补充性材料。在讲述唐朝内容时,使用到的补充性材料较少。而统编版教科书在正文两侧或中间设置了“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思考点”与“史料阅读”。“历史纵横”与曾经的“知识链接”相似,将一些正文中无法详细说明以免造成知识点过多的一些历史事件、历史概念进行单独的补充解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但是“历史纵横”对于一些历史背景也会进行扩展,比“知识链接”涉及的内容更多更广,且解释得更为详细易懂。“思考点”则是紧密联系本节课的内容,通过一个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对学生加以启发。“史料阅读”的设置与人民版的“资料卡片”功能一致,都是提供一段史料供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本节课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及论从史出的能力。
“学习聚焦”直接帮助学生抓住了这段知识的重难点,提炼出该节的核心内容,“学思之窗”是人民版“学习思考”的发展,都是通过补充阅读材料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史料研读的能力。“学思之窗”的史料引用详细标注了引用出处,感兴趣的学生便可以在课后通过后缀标注直接找到该书进行进一步的阅读,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
以唐朝科举制度为例。在展示科举制内容的时候,人民版必修一插入了一段有关伏尔泰对科举制评价的“学习思考”,提问:“科举制度为什么会受到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推崇”。[1]必修三提供了一个“资料卡片”,是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描述的有关唐代贞观时期科举放榜之日的情形。而统编版在展示科举制度时,正文左侧还设置了一个“学习聚焦”,其中明确指出:“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3],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习科举制的重点。“学思之窗”则展示了一段对于科举制进士科的描写,在右下角标注了引用自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并提问:“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30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3]这样学生在明确科举制度学习重点的同时,结合史料与所学知识,进一步思考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影响。
人民版在每节结尾设置“自我测评”和“材料阅读与思考”。在“自我测评”中,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总结,一般都是在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涉及唐朝,没有专门对于唐朝进行的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往往是提供材料让学生进行史料阅读然后回答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这种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研读和论从史出的能力。而在统编版教科书中,课后习题设置了“探究与拓展”模块,包括“问题探究”与“学习扩展”两部分,“问题探究”和人民版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用一致,都是提供材料,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但是新增的“学习拓展”却是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去查阅资料得出结论,每节课需要查阅的资料往往定位在所学知识点的时期,这样的课后查阅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史学的积累以及时空观念的形成,并且同样还是通过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更加体现出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人民版和统编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在课前导言、插图、补充性资料和课后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这些差异的梳理中,我们发现统编版教材的编写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更加适合当代高中生的学情与史学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与时俱进,认清统编版教材的用意,从而更好地抓住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服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