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慧
音乐会共包含7首作品,上半场包括序曲《红旗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唢呐协奏曲《再问江南》,以及以长三角地区民歌为主题的幻想曲《江南幻想》。下半场包括交响组曲《白毛女》选段、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选段,以及交响诗《我们曾经唱过》。
整场音乐会围绕着两个主题:一个是经典的再度演绎,另一个是当代的原创作品,经典与现代完美融合,带给听者独具一格的视听享受。重温经典,一份感动油然而生;品味新作,一份自豪涌上心头。
“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一曲凄美动人的《梁祝》造就了一段神奇的佳话,引起了多少人的共情。清脆欲滴的长笛、柔和温暖的双簧管,勾勒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除此之外,作品的配器简约而不失曼妙,钢琴,竖琴,小提琴和打击乐的配合也相得益彰。林瑞沣的演奏时而灵活自如,酣畅淋漓,时而又缠绵悱恻,绵绵不尽,凭借他精湛的演奏技巧与乐队的默契配合,一幅清新秀丽的美景油然而生,让我们将《梁祝?的佳话传奇牢记于心。
唢呐协奏曲《再问江南》是一首全新的原创作品,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刘灏老师创作。本曲生机勃勃,热闹非凡,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唢呐音量宏大,表现力极强,是中国吹管独奏乐器的代表之一。作品最精彩之处在于唢呐与西方管弦乐队的协作与配合。它采用了西洋管弦乐队的配置,作者大胆地将中国传统的吹管乐器唢呐应用与于作品之中。使唢呐与长笛进行了富有想象性的对话。一中一西,这在形式上无疑是一种革新。同时整部作品又非常写意。色彩性的配器,给予了我们更加宽广的想象空间,展示了形式之美。这种巧妙的融合既包含了中国的元素,又使得形式可以立足于全新的舞台之上,为我们带来焕然一新的视听享受。除此之外,刘雯雯老师的唢呐演奏大气磅礴,如行云流水一般,技巧性的吹奏为音乐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高超精湛的技艺使作品更加熠熠生辉。 作品用新颖的演奏形式,给听众描绘出一幅美轮美奂的江南美景。
与《再问江南》相比,本场音乐会的另外一首原创作品《江南幻想》则多了几分细腻与柔情。一动一静,将我们带到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境,前者注重形式,用丰富的配器营造欣欣向荣的意境;后者注重传情,通过绵延的线条、优美的曲调进行细致勾勒。清新脱俗,余音袅袅。线条的律动使得江南春色的美景尽收眼底。横向的旋律与纵向的织体交融,拨动人们的心弦。
交响组曲《白毛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很多荧幕作品选其作为配乐。音乐会演奏了三个片段,分别是《北风吹》《窗花舞》《欢庆解放》。《北风吹》用竖琴作为主要乐器,连续的琶音疾速跑动,宛如冬日的疾风,展示出音乐的“修辞”,联觉机制得以应用。在阵阵银铃的碰撞中,热闹的《窗花舞》拉开了新的篇章,木管和弦乐编织出一幅灵动的画面,轻巧的旋律宛如舞动的精灵,喜气洋洋。一幅节日降临,阖家欢乐的场面映入眼帘。《欢庆解放》则用厚重有力的铜管,半音阶的上下行快速跑动,表达奋战的前进,将获得解放后的喜悦与欢乐给予听觉性的呈现。
既富有民族特色,又融合西方技法编制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令人眼前一亮。组曲人物形象鲜明,曲调大气端庄,富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将红色经典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黎族少女舞》是以悲伤为感情基调的选段,旋律忧伤凄美,催人泪下。除此之外,笙作为一种常用来演奏和声的 乐器,这里用来领导主奏,而使用弦乐进行伴奏。高音恬静温暖,低音深沉婉转,给予乐器更多发挥的空间。
最令观众沸腾的,无疑是由中国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邹野先生改编创作的交响诗《我们曾经唱过》。该作品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广为传唱的红歌进行连接改编,追随着历史的脚印,以时间为线索,回忆我们走过的峥嵘岁月,感受时代的脉搏。听众席的观众也适时跟着主题进行哼唱,祖国的光辉岁月在眼前一一浮现,美妙的乐声伴随时代的记忆,使人思绪万千……
返场以一首《唱支山歌给党听》表达了人民对党的真挚纯朴的感恩之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每个人心中荡漾、回响。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熟悉的歌声,吟唱难忘岁月;新颖的旋律,演绎时代激情。红色经典历经岁月洗礼而力量不减,是人们的心声,是冲锋的号角,是对革命年代的礼赞;而扎根在红色经典的沃土之上的新作品,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歌,是对红色基因的继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