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刚勇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人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学术界对工匠精神并无一致表达,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工匠精神有一些基本内涵:首先,工匠精神属于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升华。其次,它是专门从事某种技术的匠人所具备的严谨、细致、敬业、追求极致的精神。再次,它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高度统一。
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专业训练和就业,而是在此基础上的道德培养、升华和精神愉悦。尤其是站在职业教育的高层次的高职教育更是如此。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那么,高职教育的立德树人体现在哪里呢?工匠精神的培育正是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契合点。在高职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就必然会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并能让学生把这种精神根植于心,这必将既有利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成长,又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和时代的发展需求。
为了了解J 职业学院学生工匠精神现状,以及工匠精神教育情况,课题组组织开展了工匠精神的相关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选取了9 个二级学院300 名大三学生。其中,发出调查问卷 300 份,收回288 份,有效问卷282 份。随机访谈了65 名大三学生。调查围绕着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自我认知、基本要素,对求职就业的影响,以及学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等方面开展。经过调查与访谈,发现高职院校教育中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工匠精神培养欠缺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上比较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轻视专业操作技能培养,传统的工匠社会地位低下。这种偏见认知到现在还普遍存在。大多数家长期望自己孩子成为公司的管理人才,脑力劳动者,而不是一线的技术工人,甚至是高级技工。从业都受到歧视,更别说在行业长期坚持,并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了。
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有向本科看齐的趋势,看重教学科研,改变应用型办学定位。为了学校的发展,不顾办学条件,设置二门专业,扩大热门专业招生规模,重量不重质。人才培养中,注重理论知识,轻视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提高。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有学校明确把工匠精神培育写进去。他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门的职业技能,而不涉及教育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的高原目标。这些无疑会影响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高职院校普遍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但这些方式的合作在运行中存在问题。合作双方从各自的目标来考虑问题,导致不能达到很好的育人效果。有的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校内实训看成工学结合,把定岗实习或冠名办班当成是校企合作。与之配套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无法有效对接,这都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无法形成良好的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与氛围。
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生源质量低,普遍学习成绩较差,反映出他们的学习能力,自律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他们存在主动学习精神不够,钻研精神缺乏,学习毅力欠缺,等等。这些会严重影响他们专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不够专心、专注,不够严谨、细致,不能持之以恒,这些增加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困难。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职业元素,没有鲜明的职业特色,职业精神渗透较少。学生活动中“见技不见人”。学生学习上弥漫着过关,不挂科的氛围,缺少力争上游,永争第一的精神。课堂上被动学习,课后基本不学,专业学习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没有追求卓越,不断进步,做到完美的思想意识。这些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影响较大。
近年来J 职业学院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方法独特,成效显著。2017 年和2018 年,在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该校金奖数量和获奖数量均列全省高职院校榜首。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总数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全省高校第二,并获全国高职院校唯一的先进集体奖,为江西“双创”教育争得了荣誉。J 职业学院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实践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为打造培育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J 职业学院在实行“立德树人”工程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打造“立德树人”工程2.0。在“立德树人”工程2.0 中,突出“工匠精神”融入教育。它的宗旨是围绕“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重点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职业技能,力争把每一名学生培育成“优秀公民”“卓越职业人”和“时代先锋”,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专业课程教学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渠道。J 职业学院以建设国家优质校为契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本着因材施教原则,结合“工匠精神”理念教育,分层设置专业拓展、综合素质提升、精英培养、创新创业等模块,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工匠能力”的同时,充分融入“工匠精神”熏陶。例如,国际商务专业构建了“商学一体”“循环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每年均邀请 10 名以上企业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已完成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实训与竞赛平台软件及跨境电商实战理实一体化操作平台。
实训课程模拟工作方式是培训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佳方法。J 职业学院在专业实训课程上,运用仿真工作环境,在专业实训的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工匠精神。学院现有省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4 个,省级专业技能实训中心项目3 个,校级实训基地18 个。建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实用性强的专业实训室140 余间。可同时容纳5000 多名学生进行专业操作、情景模拟等实训项目。多数专业实训室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为实训教学营造真实的服务环境,不仅是学生的实训基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零对接,也是师生开展产学研的基地。
J 职业学院在与企业合作时充分实现深度融合与文化引领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企业文化的同时培养“工匠精神”。J 职业学院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方式,比如来鑫产业园,江西向日葵电子商务公司、上海明想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驻学院,积极开展现代企业学徒制、订单班等等,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大国工匠”。以订单培养方式,签约订单班涵盖物流管理、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商务日语、工程造价等75%专业。
日常管理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J 职业学院以“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以学生发展考核管理办法为工具,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与学生评优评先等结合起来,奖优罚劣。
J 职业学院以“尚技工程”为着手点,围绕“职商培育”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开展以培养岗位能力、职业素养为核心的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文化艺术技能展示月”“职业教育活动周”、创新创业竞赛、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J 职业学院组建有42 名校内专兼职教师和60 余名校友、企业导师组成的“双创”教学队伍,建成了3400 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悦创空间。通过双创竞赛与创业实践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工匠精神养成。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社会的支持,又需要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J 职业学院从校园文化建设、专业教学、实训教学、校企合作、校园行为管理、搭建职业技能竞赛平台等六个方面的系列教育举措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值得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