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 刘德发 刘家伟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8)
高职院校的学生承担着促进国家昌盛、推动社会经济繁荣的使命,必须要拥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要认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进行价值观树立。由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建立文化自信是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文化心理的重要途径,需要学生立足全局,探寻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契合点,从而做好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为此,高职院校需要抓好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学生政治素养,从而培育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课程思政是指利用大学课程的知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功能,在专业课程教学基础上建立思政理论课、增加综合素养课,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汽车工程系课程中以专业教育课程居多,需要在专业学科优势发挥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优化建立,应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并对各专业课程特点进行深度挖掘,整合与利用各专业课的思政资源,从而实现专业教学课程内容的拓展。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是汽车维修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不仅要可强化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还要对学生的爱国敬业精神进行培育,从而使之发展成为工艺精湛的专业技能管理人才。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兼顾了学生专业技术及职业素养两方面培育内容,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既有助于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拓展,也可增加思想政治教学的深度,是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要明确教育主线,在专业课程中融合爱国教育、爱岗敬业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同时还要将诚信服务教育以及安全法治教育渗入到课程内容之中。爱国教育要以汽车企业以及汽车工程系的铁牛精神作为教育核心,爱岗敬业教育则要注重于汽车企业的人力资源及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敬业理念强化,诚信服务教育则是要在销售与服务顾问、客户关系维护等服务工作中进行服务思想及诚信思想的贯彻,并且要对汽车维修技术、生产管理等岗位职责的精益履行作为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要确保汽车企业践行7S 管理制度,将安全法制教育融入此制度的落实之中,可在汽车发展事件、汽车历史人物等资源的引入下,构建校企联合、以培育大国工匠为目标的汽车维修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从而培育出契合国家发展、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具备高职业素养、掌握专业化技术能力的维修管理人才。
1.加强对课程思政核心内容的把握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时,要注重于思政元素的正确选取,既要增强大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同度,也要对其核心价值观念进行培育,要对学生的国家意识进行强化,增强其文化自心,实现大学生公民人格的健康塑造,增强大学生对以共产党作为领导者的必然性理解,从而建立起共产主义建设理想,在坚定的理念及信念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汽车行业的国际发展形势,了解在本国中的发展趋势,明确新时代背景下自身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确保中国复兴梦的快速实现。
2.构建集思政课、专业课及素养课于一体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方面,高等职业院校需要组建专业化的研究团队,将育人理念深度融合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之中,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课程思政理念下《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后的核心课程,并于专业课程开展的同时增设综合素养课程,在这三种课程的共同开展下,实现集思想培育、专业提升以及素养强化三方面于一体的多元化课程体系。教研团队需在正确把握课程思政改革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做好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通过PDCA 循环模式的构建,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稳步提升。
1.了解工匠精神内涵、深入理解课程思政
工匠精神的培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培育,二是职业素养强化,这一精神的培育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目标,工匠精神培育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刻苦钻研、创新实践能力。教研团队应在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增强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明确其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点,把握《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思政的思政主线,树立培育拥有国际视野及爱国情怀,创新意识能力较强且具备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2.明确工匠精神培养内容
工匠精神的培养,要以爱岗敬业作为基础,塑造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要注重于精益精神的培育,为其创新创造提供精神动力,增强对自身工作要求的严格度。还要强化大学生的认真专注精神品质,以开拓创新作为终级要求,从而奠定大学生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要在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育结合的基础上,通过教材内容的深挖、授课规划的科学制定与有效实施,确保课程思政作用的有效与长效展现。
要以《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的思政改革目标为基础,将思政元素合理融入到专业课程各个章节的教学之中,为此,需要对课程思政的教材进行重新修订,应以所融入的思政元素为依据同步更新与完善教学资料,不仅要重新制定教案,还要修改教材,并制定与之契合的PPT 课件,进而构建更为完整与科学的课程教学资料。更新资料之时,要注重于知识体系当中思政元素的深入融合,也要确保资料后续能够继续补充与完善。
高职院校可聘请企业汽车维修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由其与本校的专职教师一起基于企业用人需求探讨针对性的人才培育方案,同时,在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维修或企业管理人才与学生进行工作经验分享及技术传授的过程中,增进学生对企业的文化与精神的了解。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近企业,在实践工作岗位上了解企业各个岗位的人才需求,明确各岗位工作的要点所在。在校企联合育人之下,为学习实习做好知识储备,增强其对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掌握更为先进的汽车技术及知识,培育利于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通过多维度育人确保人才培育的全面性,使汽车工程系所培育的汽车维修与管理人才更为契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既可提升本专业学生就业率,也可为企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为强化学生的汽车维修与管理能力,培育爱岗敬业的工匠人才,必须要对有助于《汽车维修及管理》课程学习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如可利用学习强国APP或是极光新闻等平台,对国家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进行了解,或是关注与行业有关的重要事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坚定本专业学习理念,树立学成报国的思想意识。同时要对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利用,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利用晨会时间对学生上堂课的线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进行学习思想的分享,或是进行企业展示,从而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此外,课余时间可带领学生走入企业,通过实地学习增强学生的管理能力,展现企业专业管理人才与优质毕业生的榜样力量。在教室、在线平台以及企业走访等多元化方式利用下,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热爱企业,基于网络与教室教学场所的同步利用,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为学生思考与知识吸收留有充足的时间。
利用多种资源实施爱国情怀教育,通过国内外汽车行业发展形势了解与分析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基于中国重大汽车事件、历史人物事迹讲述,结合汽车行业创新创业人才分析,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利用高职汽车工程系的铁牛精神激发学生不怕吃苦、勇于进取的精神,为学生学习产生驱动,增强学生工作自信。爱岗敬业教育时,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人力资源、财务以及质量管理等教学内容之中,基于汽车人物事迹分享、企业案例分析增强学生事业心,引导其建立勤恳工作心态,以敬业作为工作本分,以爱岗践行工作责任。还要向学生讲述工匠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工匠们在品质追求方面的执首精神,了解大国工匠的精神内涵。通过诚信服务教育要求学生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与充分关怀,通过故障的快速救援及维修工作的尽职开展,彰显工作中的诚信服务。此外,安全法制教育要以汽车企业的7S管理实施规范为依托,以实训室为实践基地,贯彻7S 管理理念,从而强化学生的7S 管理规范实践能力。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要融合汽车人物事迹资源,结合企业实际案例,为学生实践提供真实环境,增强学生思政理论理解的深入性。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职业标准的了解,对学生的安全意识进行培育,强化学生的岗位胜任力。通过优秀毕业生成长事迹分析,引导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建立刻苦学习、艰苦奋进的意识。在汽车产业创新事件及创新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进行激发,引导学生主动优化汽车技术、自主进行维修艺术提升,对维修工具、维修材料进行创新性研究,通过学生的创新思考与实践,创新创造与汽车行业有关的技术及材料设备。
结语:为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契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养及专业化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中要实现思政元素的全面融合,在思政主线明确的基础上,实现五个思政元素的有效渗入,利用四个载体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拓展,还要明确课程教学改革观点、树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丰富教学资料、基于汽车工程系学生特点合理编制课程思政教材、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协同育人、整合学习资源、合理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通过多元举措实现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在道法术技教学方式的贯彻落实下,确保立德树人人才培育目标的有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