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作为战略高度设计的制度性安排,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理应发挥其独特优势而成为课程思政的示范者。《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核心就是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视频和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与概念。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异同,掌握必要的技巧以应对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冲突。同时在课程中厚植家国情怀,从典型案例中引发学生全局关切的意识,对全球重大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并与个人理想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尊重与包容,从而达到健全人格的思政目标。
此外,文化传承也是课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人类取得的成就至规模远远超出任何学校或大学课程所能涵盖的范围,但这不应该成为学校用文化资源和人类文明激发学生学习、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障碍。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常常变成一种狭隘的交易活动,只是基于对狭隘课程内容的死记硬背和肤浅学习,缺乏对人类的经验和成就有深度的洞察。《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在传播西方文化、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013 年国家主席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和平发展为宗旨,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为实现“一带一路”的宏伟目标,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与素质,良好且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了解沿线国家文化、打破壁垒、促进融通,实现“一带一路”的催化剂。
目前外语类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与具体操作方法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理论角度利用比较研究法对外语类课程思政进行素材挖掘与案例活动设计,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效能。国内外语类课程思政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相关研究较为杂乱,缺乏逻辑归类,大多数教师所选择素材重复雷同,或无法与思政课进行内容区分,教师难以选择与专业针对性强的课程思政素材,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认识偏差或相关知识贮备不足,难以有效开展课程思政。
《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的初衷是应对“全球化”,处理跨文化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际关系,会广泛涉及全球各地区文化与意识形态背景,尤其在对比中西方价值观的区别与冲突环节,面对当下正在发生的全球疫情和价值观的不同抉择,价值观的构建问题格外凸显。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全球化的核心主旨即开放与对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尺度与边界,引导学生了解多种文化,适应各类交际形式,避免冲突与矛盾,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文化与商务交流。
笔者以布鲁姆学习能力金字塔为模型,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助力《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与国家级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课程思政融入性研究。
为了切实提高教师团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厘清课程建设思路,应尽快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笔者所在学校从二级学院到教研室多次组织教师学习一系列有关课程思政的文件,包括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通过对最新的政策文件学习和教研活动交流提高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对课程思政具备基本理解与认识,形成共识;另一方面也厘清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为后续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奠定了基础。《跨文化交际》教研团队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需要,在线上与线下组织的教研活动中通过集体备课与研讨,挖掘思政元素案例,进行思政资料共享,交流讨论分析形成教学方案,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资源库补充线上资源,及时进行教学反馈。
进入课堂教学课前学生识记阶段,教师应明确不同课节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科学选择相应课程思政素材融入教学任务,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为他们提供各个层次的辅助资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前准备需要。
例如在布置“言语交际”模块学习任务时,要求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围绕中西方拜访文化差异和中西方赞美文化差异等主题制作小短剧并拍摄视频,或者搜索具有一定篇幅的关于中国民族企业介绍、岭南产品的广告视频材料进行翻译,包括翻译广告标题和口号,粤菜的中英文翻译案例等。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选择正确的教学资源,鼓励其以独立学习或者小组学习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可通过线上平台向教师提问,或者在网络讨论中获取相关信息。通过课前任务的引导,使学生对于中英文语言的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的差异有所了解,为课堂教学互动做好相关知识贮备。
在布置“文化价值观模型”模块教学任务时,课程思政素材的选取和融入就更加广泛和自然,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关系取向、人类活动取向、时间取向、人性取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都可以向学生布置相关资料采集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进行电影赏析,例如推荐李安导演电影作品《饮食男女》《喜宴》《推手》三部曲,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学生在收集过程中会明确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显著区别,并形成初步认识。
在完成课前教师与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教师在课堂线下教学中,要求学生展示课前任务的同时,注意引入较为新颖生动的案例,学会顺应时代发展发现并设计案例。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控制节奏与边界,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不能煽动学生情绪,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辩论和场景模拟对学生进行知识强化,将知识转化为理解。
目前课中实施阶段普遍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在实体课堂中完成。丰富课堂组织形式,设计多种多样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实践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工作的热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演示和点评,将探究式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入课堂。
例如在进行“非语言交际”模块教学时,组织学生对不同交际场合中的中西方身体语言的差异进行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模拟美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埃及人与中国人的交际场景,对不同文化背景人物的眼神、手势、肢体、及空间距离等行为模式做出合适的判断与反应;从职业规范的角度导入商务场合中男性与女性的着装规范;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进行了解,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会场布局和宴会座次安排等等,在课程教学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为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清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后,结合课程思政素材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基于情境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还能考查学生课前学习的转化能力。在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中,对参与者的文化与语言掌控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会在课中实施阶段凸显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准确把握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但也要认识到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在知识水平和相关知识储备的差异,不要过于心急求快。
教学评价是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以便强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力度,教师也需要避免因单纯采用线上学习,而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了隔阂,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
课后教师在商务英语专业资源库平台上布置相应课后任务,有自我意识的同学可以不断监控自己的进步,测试自己的知识水平,并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1.线下测评 完成本课程前四个模块的系统学习后,教师布置学生完成一个线下综合实训项目作为期中教学测评,教师通过该实训项目对四个模块的教学任务进行总结和梳理。例如实训项目内容《全球疫情下的文化差异与对比》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协作完成综合性作业并进行演示。2.线上测评 学生每次课程任务完成都可以通过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平台的课程习题库完成重要知识点补充测试,对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
在教学评价中注重过程性评价,结合课前确定的知识素质能力目标,多维度、综合性地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进行评测。
授课教师需要清楚了解到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课程思政并不能也没有必要在每一个授课环节中生硬出现。《跨文化交际》课程本身就是提高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交际能力的课程,具有进行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但是也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内容过于冗长与生硬引发学生反感,反而无法达到既定目标。需明确教学目标中知识素质能力目标的具体任务,形成较为详细的课程思政教学思维导图,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效能。
课程思政可结合的内容是广泛的,不仅仅局限于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还应包括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团队精神、沟通与管理等多个维度。在课前教研团队需要认真斟酌符合《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政目标,选取和创作个性化的思政内容与案例。
课程思政内容需要与日常教学内容相融合,设计教学案例在教学环节进行传授,避免针对某一个主题进行生硬的讲授,教师要将目光转向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和数字化教材,设计课程思政微课和短视频,打造智慧课堂,建立真正的“无围墙校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