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如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第六小学,江西 赣州 341214)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老师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生活内容的融入,在理论与生活脱节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学”和“用”处于断层中,既影响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正确认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了数学课程教学作用的发挥。而通过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对教与学中的难题进行解决,还能够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进而构建出高效化的数学课堂。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应明确生活元素运用的价值,并在教学中科学探寻其生活化应用的途径,以真正将生活化教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发挥出来。
在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激发越来越受关注。但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来看,部分老师还没有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使学生依然处于较为被动的学习状态中,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老师对高质量课堂的构建。而通过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中,则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这样就可以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且会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效果。由此可见,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极高的价值。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学科,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可以真正透彻理解数学知识,也才具备了学好数学课程的能力。但是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仅靠形象思维学生对知识的内涵无法精准把握,同时也无法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融会贯通。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入,则可以将与知识点相关的生活现象融入教学中,这样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最终可以有效达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目标。所以,从学生数学思维长久发展的层面来说,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也是极为必要的。
在现实生活中,小到买菜达到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数学,这就表明了应用数学知识的价值,但是要想让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得以发挥,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极为必要,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接触数学课程的初期,如果在该阶段就能够达成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那么将会让学生在后续初高中大学的数学学习中,都养成实践应用的习惯,这样才可以将数学课程助力学生终生发展的作用发挥出来。显然,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路,难以达成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而生活元素的应用则不同,可以始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之时,自然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场所等会有更多了解,这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之时,会非常自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解决,也就顺利达成了培养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目标。
预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在该环节能否取得理想的预习效果,直接会影响学生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当然也就影响老师课堂的构建效果。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虽然也会为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并会在预习中设计一些问题,但由于缺乏与生活的关联,所以学生仅在理论层面预习时,预习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在利用生活元素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将生活元素融入预习之中,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内容时,在学生预习中,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在生活中探寻小数乘法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实际生活。很多学生在观察生活之后,发现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在超市购买方便面时,每袋的价钱是0.9 元,在买5 袋方便面时,就可以用到小数的乘法运算知识。通过将生活元素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小学生的自主预习效果得到了保证,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了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生活中熟悉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导入中,以更好将课堂导入的作用发挥出来,为高效化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比如在教学“位置”内容时,首先,根据学生对自己家庭和学校位置熟悉的特点,老师可以将两个位置制成地图,以立体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让学生将家庭和学校的位置绘画在纸上,鼓励学生用精简的语言对家庭位置或者学校的位置进行描述。在学生表达中,老师可以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聆听,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便于确定接下来的教学方案。通过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做好了铺垫,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所以在利用生活元素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利用生活元素创设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既能够帮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构建知识,又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训练,逐渐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思维框架,并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奠基。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购物情境,如小明去文具店购买了5 支钢笔和3 支圆珠笔,其中5 支钢笔的价钱为18.9 元,其中买圆珠笔的钱比买钢笔的钱少了5 元7 角,请问小明这次去文具店总共消费了多少钱?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校园中熟悉的杨树来创设情境,“教学楼前面有一课1.98米的杨树,在上周这棵杨树长高了1.11 米,这周又长了0.65 米,请问现在这棵杨树的总高是多少?”通过从学生身边熟悉事物入手创设情境,学生会主动利用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学生在实践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规则进行掌握,并提高计算的能力,不仅提高了本节课的授课效果,还让学生感受到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热情。
小学生具有活泼爱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老师在利用生活元素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学生该特点,利用生活元素为学生设计一些趣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内化所学知识。比如在教学“小数除法”之后,老师可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化习题,然后让学生比赛,看谁可以用最短时间得到准确答案,最终获胜的学生,可以为他们颁发“计算小能手”的称号,以此来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比赛活动,在比赛中不知不觉巩固知识。再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内容后,老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个找朋友的趣味游戏,如在围绕因数练习时,老师可以给出“16”数字,要求学号是16 约数的学生马上站起来。其次,在围绕倍数练习时,老师可以给出“4”数字,要求是4 倍数学号的学生马上站起来。在实践活动的支持下,学生既获得了愉快的学习体验,掌握了知识,又实现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后作业通常围绕教材中的习题进行,此种作业形式过于枯燥,且不利于学生对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老师应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后作业中,为学生提供与生活充分互动的额机会,进而助力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
第一,设计阅读类的作业。比如在教学“圆”之后,鼓励学生进入生活对圆周率相关的内容进行搜集、整理与自主阅读,既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多样化应用进行了解,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奠基。第二,设计应用类的作业。比如在教学“时分秒”之后,要求学生将自己一天内的起床、吃早饭、上学、放学、吃中午饭等时间记录下来,并对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进行分析,从而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节约时间意识进行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老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角度去探寻更多有效的生活元素应用路径,为学生构建更加生动、有趣且高效的数学课堂,进而助力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