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分析

2021-11-26 20:02刘晨怡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刘晨怡

(重庆市万州区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404100)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促进国家软实力提升

可以通过文化来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实际上就是讲文化实力,讲一个国家除了单一经济实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种力量。这种影响力,这种对外界的形象,都构成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概念。具体软实力所指的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制度建设、国家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和来自文化传统持久的一种对国民的影响感,凝聚力。也包括中国的文化产品,比如说出版物、报纸电影、电视事业,等这些东西的影响。甚至是语言,比如说语言表达的一种影响力。一种美感,一种魅力,都应该是包括其中。充分发挥文化的这种力量在我们中国当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个工作中,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里,文化都是在起很重要的作用。文化自身当然是很重要的方面,但是对经济、政治、社会这一块来讲,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十七大报告精神里,非常强调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讲到软实力的问题,应该讲这是我们在认识上,向前跨了很大的一步,尽管不是第一次提出,但是在这次会议上加以强调,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相信,我们在提升软实力这个方面会变得更加自觉,更加主动。而我们的软实力的提升,也会全方位的实现一个新的高度。

习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要求全党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深刻阐述。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习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今天,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发的精神力量。而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这就是习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的深意所在。党的十八大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提出新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精神源头是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逐渐被重视起来,将传统文化与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家软实力提升,也能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加强高校当地文化建设。高校作为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要主体,做好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入传统文化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感

(二)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并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的征程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今天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踏上新征程,如何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着力解决时代课题,需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造。必须进一步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结果提供了肥沃土壤。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新的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好把中国的历史经验,让马克思主义焕发新的真理光芒。现阶段正处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就高校而言,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水平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教育工作侧重点,鉴于新时期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新要求,促进传统文化与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相互融合,使其丰富与完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同时,通过创新马克思主义专业课程设置,打造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课程体系,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此外,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以此来保证马克思主义与国家国情相符,借助传统文化拓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载体,形成多样化教育手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二、基于传统文化高校如何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

(一)合理配置师资优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在古代,孔子被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在中华民族5000 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师资水平高低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质量有着直接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若想有效性开展,必须要确保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水平,并合理配置师资,有助于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得到优化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水平。基于传统文化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发展,首先,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专业知识,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历史、发展以及背景等,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认识,才能为高校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助力;其次,高校在选聘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员时,可选择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专职教师,有利于传统文化与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发展,向学生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将抽象化的马克思主义有效内化。

(二)基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契合点促进课程趣味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深刻地阐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价值。这些重要论述富有思想深度、历史厚度、实践力度,不仅对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对当前和今后治国理政的实践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些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基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契合点,适当调整现下高校马克思主义课程结构,将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课程设置中,在基础上构建现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体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2]。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要求教师应改变原有课程导入方式,课程导入要与所筛选的传统文化内容相一致,例如,针对中国近代革命史部分,教师可选择以“中化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的问题导入方式来引出新课内容,为新课程教授做好铺垫;将所选择的传统文化中人物事迹作为课程指引,以此来将中国近代革命史各个阶段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梳理中国近代革命史,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提升马克思主义专业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起到有效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的作用。

(三)着重课程创新营造浓厚传统文化校园环境

就现阶段高校学生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因基础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化,促使学生无法精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上受传统教育模式长期影响,导致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参与性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降低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也阻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持续性开展。基于传统文化,高校应着重马克思主义课程创新,开设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相互融合的第二课程,以此来达到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目的。此外,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员可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潜在的红色精神、创新精神以及革命精神等,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校园环境,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红色文化资源补充与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课程。同高校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收集与整合当地传统文化中红色内容,让学生正确认识红色文化,使其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提供便利。

(四)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创造性地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百年,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习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两个结合”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了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作用,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深度融合,使其过于抽象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向易理解知识体系转变,避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再次出现空洞式说教等现象,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内涵与内容来丰富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念,并正确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多样,传递优秀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结束语

传统文化与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水平,强化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感,从而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远谁近?